1964年,邓小平视察兰州,突然指着一个女工说道:原来你在这里

一更历史 2023-06-20 22:25:30

1964年4月,带着对西北建设和西北人民的深情厚谊,邓小平同志与彭真同志再次来到甘肃兰州视察。

根据行程安排,4月12日,这两位中央领导前往甘肃铀浓缩厂进行视察,听取了该厂关于建厂以来的发展变化以及最新生产结果的汇报。

当邓小平在视察浓缩厂车间时,他突然指着陪同人员中的一个女工说道:“那个女同志,我见过你,1959年的时候,你胸戴大红花参加全国群英会,从此就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都找不到你,没想到,原来你在这个地方……”

小平同志口中的那位女同志,名叫王承书,堪称是“中国的居里夫人”。

1912年6月,王承书在上海出生,父亲早年是清朝进士出身,后被送往日本留学,回国后担任高等学校教授。

母亲出身扬州名门,“何园”就是王承书曾外祖父家。

得益于良好的家风,王承书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虽是一介女流,但身上有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20世纪30年代初,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燕京大学。

在大学里,她受到了妇女解放等一系列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探索科学真理,摆脱封建束缚的念头,并把居里夫人作为自己刻苦钻研的榜样。

读书期间,王承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34年,她顺利获得燕京大学学士学位,两年后获得该校硕士学位,在当时被传为一段佳话。

在燕京大学,王承书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物理知识,还遇到了此生挚爱,也是她的导师张文裕。

1939年,26岁的王承书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与张文裕正式结为夫妻。婚后,这对小两口一同去了昆明西南联大教书。

当时,王承书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有一笔奖学金,这笔奖学金专门提供给亚洲留学女青年,但有个硬性规定,不提供给已婚妇女。

王承书与丈夫商议一番后决定出国留学,她向密歇根大学奖学金委员会写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情况,也表明了决心,最终密歇根大学破格录取了王承书。

1941年,王承书前往美国求学,不久后,她的丈夫张文裕也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夫妻二人远离故土,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学习。1951年,王承书和乌伦贝克教授创建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

接下来,王承书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在一系列的学术研究中,王承书取得多项关键成果,西方学术界更称赞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彼时,王承书与丈夫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小有名气,工作稳定生活舒适,若不发生重大意外,夫妻俩继续留在美国,有朝一日获得诺贝尔奖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末,如钱学森、王承书这些留学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归心似箭”,个个迫不及待地想投入祖国的建设大业之中。

可美国政府下发一道禁令:凡是在美国学习理科、工科、医学科学家都不允许回到原籍(主要针对中国)。王承书与丈夫只好继续留在美国工作,耐心等待回国的机会。

谁知这一等就是七年!1954年,经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努力,中美两国就中国科学家回国问题达成了协议。

凡是愿意回国的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可以向印度驻美国大使馆申请,完成手续之后可以回国。

得知此事后,王承书与丈夫把他们这些年研究成果、重要资料打包寄回北京。

1956年,王承书与丈夫携6岁的儿子回国。回国后,王承书放弃了自己熟悉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专业,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改行从事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工作。

1958年,王承书再次改行,担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热核聚变研究室主任,带头领导组织进行等离子物理和磁流体力学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三年的努力,王承书带领团队攻克了热核聚变领域的难关,填补了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为我国“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奠定了基础。

1961年,王承书再度改行,这一次她为了突破原子弹研究技术难关,开始了长达近三十年隐姓埋名的日子。

也正是在同一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2年,王承书告别丈夫和年幼的孩子,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即甘肃504厂工作。

两年之后的1964年,我国第一批高浓缩铀在504厂诞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伴随着“蘑菇云”的缓缓升空,我们终于摆脱了“核大棒”的威胁。

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毛主席特别称赞王承书“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

王承书虽然很高兴,可时间不等人,她立即又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随后几年,她担任了研制大型国产扩散机“4号机”的总设计师。

1973年,王承书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国于1991年成功实现激光分离浓缩铀。

可是,她的丈夫张文裕于1992年11月去世,王承书将其二人一生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临终之际,王承书甚至拒绝国家为她用进口药进行治疗。

理由居然是:快要死了,再用这么贵的药不合适,也是浪费。

老人家最后希望不要举办任何形式的丧事;遗体捐给医院进行解剖研究,所有的书籍和私人笔记留给国家的学术界。

存款、国库券及现金等,除留8000元给未婚的大姐王承诗补贴生活费用外,零存整取的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其余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王承书病逝后,家人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一张已经泛黄的纸条,上面赫然写着:“无论任何条件下,都要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一生奉献,一生贫苦,中国在进步,她却因病倒下。

大家都知道邓稼先,知道钱三强,但这个为了中国科技发展甘愿放弃荣誉,隐姓埋名的女性,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参考文献:

[1]女物理学家王承书[J].物理教学,1986(01):22+27.

[2]李敏楠.三次“我愿意”背后的坚强党性[J].国防科技工业,2021(08):26-28.

0 阅读:172

一更历史

简介:看历史,阅人物,品人生!欢迎关注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