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得国难易,杨坚如果称第二,怕是无人敢称第一,从一个备受猜忌的外戚,一跃成为托孤第一人,一年后又篡位称帝,而且还坐稳了,堪称顺风顺水。
很多人以为杨坚之所以如此顺利,是因为沾了外戚的光,谁叫他的外孙仅有7岁呢?
周静帝
事实上,哪有如此简单,史上外戚千千万,面对的小皇帝也不止一个,何至于仅有杨坚走了狗屎运?
杨坚篡夺北周江山既有偶然亦有必然,说句掉文的话:历史选择了杨坚,杨坚亦创造了历史。
杨坚能如此轻易取了北周的江山,原因有四:
一、显赫的家族背景杨坚的父亲杨忠,那可是大有来历。
杨忠是早年追随宇文泰的大功臣,北周立国后,论功行赏,拜大司空,并成为关陇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被赐姓普六茹氏,爵封隋国公。
宇文泰与杨忠
如果这些还不能说明什么的话,我们再来看一下杨忠在军中的地位。
众所周知,宇文泰和他的黄金搭档苏绰在西魏弄了个八柱国制度,亦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府兵制。
八柱国当中,宇文泰是扛把子,总管天下兵马,排行老末的元欣是北魏宗室,皇帝的本家,也就是凑个数,所以名义上的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六柱国。
宇文泰
六柱国就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每个柱国下面有两个大将军,一共十二大将军,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杨忠虽然不是八柱国之一,也是仅次于其的十二位大将军之一(叫柱国大将军),以他的资历和军功,妥妥的北周军方第七人(实权)。
而这仅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杨家以政治联姻的方式,多角度地直接与皇帝成了姻亲:他的妻子是鲜卑大贵族、也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有最牛老丈人之称)的七女独孤伽罗,而妻姊、独孤信的长女独孤伽兰是周明帝的皇后,由此和周明帝成了连襟;独孤信的四女独孤伽彩则嫁给了关陇豪族李昞,成了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儿媳妇(也就是李世民的亲奶奶)。
独孤伽罗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他的女儿杨丽华直接嫁给了周宣帝,杨坚成了国丈。
凭着家族显赫的背景,在北周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再对比北周诸帝荒淫平庸的形象(除了周武帝),杨坚长足地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声望,为自己后来的代周建隋打下了深厚的政治基础。
二、阴差阳错的托孤虽然背景显赫,又与王室形成了多角度的姻亲关系,但这些并不能保证杨坚的上位,而恰恰相反,杨坚反而为此备受猜忌,甚至打压。
《独孤天下》中杨坚剧照
杨坚少时就长相不凡,据说他额上有五柱入顶,手心还有天然而成的一个“王”字。虽然这些并不可信,但杨坚有“不凡之相”却是实锤,当年宇文泰初见他时就惊呼:“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也因为这句话,给杨坚惹了不少的麻烦,周明帝就曾因此专门派相士赵昭去细看他的面相如何,多亏赵昭与杨坚有旧,给遮掩了过去,否则一句“有帝王之相”,就足够杨坚脑袋搬家。
相士赵昭
武帝时,齐王宇文宪就曾建议:“普六茹坚不是长居人下之人,宜早除掉。”内史王轨也多次给武帝吹耳边风:“太子难当大任,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多亏武帝是个有道明君,并不会因为几句不着边际的话而妄行诛杀。再加上他的眼光也不大好,他曾评价杨坚“此止可为将耳。”所以杨坚才逃过一劫。
即便杨坚最后成了宣帝的岳丈,也未逃脱被猜忌的命运。宇文赟曾多次扬言要灭杨家满门,甚至有一次已经箭在弦上(安排手下,如见杨坚有一丁点不满或表情不自然,就立马做了他),多亏硬着头皮进宫的杨坚早有思想准备,在廷对中始终神色自若,对答无隙,没让女婿抓到任何话柄,才勉强逃过一劫。
宇文赟
这种情况下的杨坚能够保住脑袋就不错了,自然不会得到重用。
宇文护时代,杨坚先是在右小宫伯的位子上给皇帝站了八年的岗(皇帝是傀儡,连带杨坚这个宿卫小统领也不受待见),好不容易混了个随州刺史,又被宇文直打压了一年,最后回家伺候老娘又五年。
武帝宇文邕虽然因为杨坚“止可为将”没有杀他,但也看不上他,北周灭北齐之战,杨坚虽然跟随出征,但也仅是打酱油的角色。
宇文邕
应该说,宇文赟一开始对杨坚这个老丈人还是不错的,打压完自己的叔伯兄弟后,就让杨坚做了四辅官之一,虽然是排行最末的大右弼,但也相当牛叉了。
可惜宇文赟这个人有点神经质,喜怒无常,敢顶撞他的人,都没好下场,抽鞭子、打板子,经常打的是皮开肉绽、鬼哭狼嚎,还有那极为震慑人心的“天杖”,基本打一次半条命就没了。
而杨坚的女儿又是“五后并立”中的首席大皇后,跟宇文赟接触最多,当然是首当其冲,动不动就挨训,甚至打板子。
如果仅是如此也不算什么,杨氏认个错,甚至不吱声,事情也就过去了,但事情坏就坏在,杨氏出身贵族,又见过世面,而且性情刚烈,训一句,她顶一句,打一板子,她顶的更狠。
宇文赟与杨丽华
宇文赟的那句——要灭了杨氏满门,就是夫妻吵架过程中产生的。
次数多了,宇文赟自然就将它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杨丽华胆敢这样,就是仗着有位高权重的杨坚撑腰,说不定还是杨坚指使的。
杨丽华与杨坚
敢挑战朕的权威,就是找死,嫌命长!
于是,独孤伽罗紧急入宫为女儿求情,头都磕出血了,宇文赟才算气消了点,拂袖而去。
不久,又发生了“试探事件”。
杨坚感觉在女婿身边实在待不下去了,便求同学郑译,也是宣帝的大红人,帮自己离开京城。
在郑译的运作下,杨坚被任命为扬州总管,跟郑译一起出兵南陈。结果在出发的头天晚上,宇文赟病了,而且是急病。
杨坚一见,立马决定:不走了。
史书中并未记载宇文赟得的是什么病,反正太监叫值班亲信刘昉和颜之仪进去的时候,宇文赟连话都说不了了。
宇文赟
但是,谁也能猜出来他要说什么。
宇文赟已经是太上皇,不存在接班人问题。只是静帝才7岁,肯定不能亲理朝政,这就存在大权旁落的问题,宇文赟无非就是想任命辅政大臣,也就是往后北周由谁说了算的问题。
而这时的北周能够有此“资历”和“威望”的也就寥寥数人,杨坚是其中之一,但排名最末。
本来周武帝的三托孤大臣——宇文宪、宇文孝伯、王轨,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惜早已被宇文赟砍了头。
其次是尉迟迥,他是宇文泰的亲外甥,孙女又嫁给了宇文赟,而且他当时的职务是全国最大的相州总管,再加上他一生身经百战,屡立奇功,在北周军界威望极高,应该是最合适的辅臣之一。
尉迟迥
再后面就是宇文氏的那些王爷们,比如赵王宇文招,他是宇文泰的儿子,所有王爷里面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再比如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等,他们都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赟的叔叔辈。
要轮到杨坚,怕是要到猴年马月。
但不幸又或者幸运的是,进去起草遗诏的两个人中的一个,倾向于杨坚。
刘昉这个人胆大,心细,既会揣摩心思,又会阿谀奉迎,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奸佞小人。但在这个历史时刻却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刘昉
刘昉之所以选择杨坚,并非是因为杨坚有多么的出色,而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和他关系好,这也是最重要的;其二,辅臣的实力不能太强,像尉迟迥、宇文招那样的,拥戴了,人家也未必感恩,因为那是人家应得的。
像杨坚这样德高望重,地位显赫,根基却不太深的,刚好。
另一位起草遗诏的是颜之仪,但他是个正人君子,自然斗不过小人,刘昉先是找上好友郑译,然后快马加鞭说服杨坚,而这时的颜之仪还在为联系谁而苦恼。
颜之仪
就趁着颜之仪还在磨磨唧唧的档口,刘昉直接替他签了名,然后矫诏让杨坚出任大冢宰,造成既定事实。
颜之仪发现后已为时已晚。
颜之仪之所以斗不过刘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想法虽好,但可操作性不强,因为他看重的人选都不在京城。
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局面,就不得不提宇文赟的自毁长城了。
三、周宣帝的自毁长城雄才伟略的周武帝各个方面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儿子。
宇文赟
宇文赟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玩伴郑译升了官,由吏部下大夫越级提拔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代他处理朝政。
然后就是大杀宗室,对看不顺眼的大臣全部排挤出朝堂,宇文邕留下的几位辅政大臣全被屠戮一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宇文宪、宇文孝伯和王轨。
宇文宪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邕的弟弟、宇文赟的叔叔,不仅辈分高,而且是除了韦孝宽以外,北周的第二名将。
宇文宪
宇文邕在位的时候,宇文宪就是大冢宰,百官之首,宇文邕执政时甚至宇文护时期,北周所有的胜仗,宇文宪都参与了,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在军队的威望极高。
另外,在宇文赟之前,北周的皇位都是兄终弟及,宇文泰的儿子轮着做,宇文邕排行老四,宇文宪排行老五。按照这个顺序,最应该当皇帝的应该是宇文宪,而不是他宇文赟。
所以,宇文赟继位后第一时间就把五叔骗进皇宫,勒死了他。
如果说杀宇文宪还勉强算作权力斗争的话,那么杀王轨就是彻头彻尾的泄私愤了。
宇文邕是一代雄主,但教育儿子的方式却是简单粗暴,只要宇文赟一犯错,宇文邕就狠揍,用棍子打、鞭子抽,而且下手挺重,经常打的宇文赟鬼哭狼嚎,满身伤疤。
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父子关系紧张,而且宇文赟能力上也没什么进步,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演戏水平见长,面上一套,背后一套。
宇文赟
为了应对儿子的“进步”,宇文邕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监护人”,这个人就是王轨。
王轨这个人文武全才,曾参与诛杀权臣宇文护,史称其“临事强正,沉毅有识度”,后又跟随武帝灭北齐,累官上大将军,封郯国公,再之后带兵大败陈军,俘获名将吴明彻,可以说智勇双全。
但他唯一的缺点就是“秉性质直”,难听点就是一根筋、二杆子。
王轨
一般来说,对于未来的皇帝,就算不巴结,也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王轨却以“辅佐”太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为己任,所以他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告状”。
比如,576年,宇文邕派宇文赟挂帅出征吐谷浑。当然这次出征只是让太子去见见世面,攒一些政治、军事经验,具体打仗的事,由王轨负责。
好不容易脱出牢笼的宇文赟就像放飞了自我,一些平时不敢干的事,大干特干,到处惹是生非。
宇文赟
回京交差以后,以国家为己任的王轨一件不落的全告诉了宇文邕。结果可想而知,宇文邕又一件不落地全给宇文赟算成了鞭子,差点把太子打死。郑译也跟着被狠狠地打了一顿,然后革职罢官,卷铺盖,滚蛋!
自此,宇文赟和郑译对王轨恨之入骨。
对宇文赟来说,老爹可以不埋,但王轨必须死。所以继宇文宪之后,王轨也被处死,没有罪名。
至于宇文孝伯,死亡原因与王轨一样,但他是冤死的。
宇文孝伯跟宇文邕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被宇文泰收养,跟宇文邕一起长大,俩人不光是发小,还是铁磁儿,扳倒宇文护时,他和王轨都是主要功臣。
可以说宇文孝伯是宇文邕最信任的人。
而坏就坏在这里。
为了让儿子“茁壮成长”,宇文邕将这个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的发小派到了东宫,一来帮助、引导太子,二来保护太子。
宇文孝伯
宇文孝伯与王轨不一样,王轨是一根筋,他则情商较高,知道“疏不间亲”的道理,宇文邕父子关系再紧张,那也是亲生儿子,而且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宇文邕一共只有七个儿子,但十岁以上的就两个:长子宇文赟和次子宇文赞,而宇文赞更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所以,宇文孝伯从未主动告过宇文赟的状,相反还没少替他说好话。但坏就坏在,宇文孝伯的身份上,宇文邕要求他记录太子的言行,每月向他汇报一次。就凭这点,在宇文赟心里,就认定:宇文孝伯跟王轨是一伙的,都是憋了一肚子坏水,要看他的笑话。
武帝托孤宇文孝伯
于是,王轨死后不久,宇文孝伯也被赐死于家中。
就这样,最有可能阻止杨坚的三个人全被杀了。
如果仅是如此,杨坚就算上位怕是也要颇费一番周折,因为宇文氏还有几位王爷,虽然才能不如这三位,但好歹也能称得上德高望重。但这几位绊脚石,却也被宇文赟一脚踢开了。
579年5月,为了更好的巩固权利,宇文赟将威胁不大的几位叔叔,全部撵出了长安,只留了一个年轻、没有用的堂哥毕王宇文贤待在长安。
赵王宇文招
以至于,在最关键的时刻,颜之仪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当辅政大臣,让刘昉捷足先登。
大家可能会问,不是还有一个尉迟迥吗?
尉迟迥确实够资格,论资历,他是十二柱国大将军之一,与杨忠同辈;论能力,他从宇文泰克弘农、破沙苑,以主帅的身份平定蜀国,后又任尚书左仆射,四大辅官中的老二大后丞,任兼文武;论亲疏,他是宇文泰的亲外甥,宇文赟是他的亲孙女婿,妥妥的外戚第一人。
可惜,当时的他也不在长安。
因为宇文赟的反复无常,尉迟迥先杨坚一步,远离朝堂这摊浑水,主动求任相州总管,这也是杨坚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从四大辅官中的老末升至老大的原因,因为排在他前面的老家伙因为摸不准皇帝的脉,全被吓跑了。
可以说,杨坚能够超越这么多牛人,出任辅政大臣,除了刘昉这个“内应”以外,完全在于宇文赟自毁长城,是他亲手将这些可能挽救北周的人一一剔除……
四、完美的三步走当然,杨坚的上位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
杨坚虽然根基不深,经营时短,但他却很是笼络了一批人才,比如
国士无双的高颎,天下之才的李德林,还有北周第一名将韦孝宽。
韦孝宽
在他们的鼎力相助下,杨坚完美的实施了三个步骤:
第一,以开明的姿态,改革的精神,清简法令,废除为人们所痛恨的苛政严刑,身体力行地提倡节俭,阻止奢靡之风,以争取人心,特别是在宇文赟“神助攻”的情况下(他在位仅仅两年就将武帝开创的盛世北齐弄成了一片乌烟瘴气)。
第二,伸出铁腕,无情地镇压了挽救北周的反抗势力,特别是相州总管尉迟迥、益州总管王谦、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三大地方军事势力(史称“三总管之乱”),特别是尉迟迥之乱,韦孝宽和高颎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杨坚与独孤伽罗
第三,屠杀北周诸王,彻底铲除了北周政权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
最终,无助的周静帝只能拱手将权杖交给了杨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