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太伯仲雍让国

字知字明 2023-03-11 15:40:39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伯、仲雍和王季三个儿子。王季生了个儿子,就是姬昌,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因有圣瑞,周太王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继承王位。

太伯和仲雍理解父亲的心意,便假托为古公采药,跑到了南岳衡山,又从那里跑到了远离周原的荆蛮。在遥远的蛮夷之地,他们断发文身,改从少数民族的风俗,当地的人民拥戴太伯为首领,在吴地(今江苏无锡)修建了城邦,建立了国家,成为吴国的始袓。古公病重时,太伯和仲雍曾回来探望,季历再三让位于太伯,太伯坚持不受,太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

太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以礼义文明白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太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

太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太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太从大加一点。人最开张之形为大之范式。大下加点为太之范式)。

“太”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太”字就是“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金文下部增加了一个曲笔,以与“大”相区别。隶变后楷书写作“太”。“太”是在“大”的基础上再加了一点而形成的,故引申为过于。如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引申为最、极。进而引申指身份最高或辈数更高的。如“太公”、“太后”。

《说文·人部》:“仲,中也。从人,从中,中亦声。”(仲,居中。由人、由中会意,中也表声。)

“仲”是形声字。小篆从人从中会意,中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仲”。“仲”的本义为居中。引申指居中介绍调停。如“仲裁”,就是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裁定。又引申指时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个月。如“仲春”、“仲夏”。还引申指兄弟姐妹排行第二的。古时,兄弟之间有伯、仲、叔、季之序,因此“伯仲”一词,指兄弟的次第,也代称兄弟。后来引申比喻事物不相上下。成语“不分伯仲”就是这个意思。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二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太伯和其弟仲雍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让”的美德,并成为“让”德的符号,他们的行动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在当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际,如何汲取太伯、仲雍所体现的礼让、包容和开拓的精神,有着现实价值和意义。

常熟和岐山两地都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太伯与仲雍让国南来,不仅开创了吴国600年基业,还让出了周朝800年伟业;仲雍与泰伯之让,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

编后语:季历被商朝暗害,太伯仲雍又赴故地奔丧,料理完后事,大臣们又挽留他做皇帝,侄儿姬昌更是真心相让,然而泰伯依然初心不改一口拒绝。

0 阅读:13

字知字明

简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