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洞,作为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空间,是很容易让很多人忽略的、不起眼的地方。但令普通城市居民难以想象的是,这里也能成为人的居所——而且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六口的“家”,而这段颇具魔幻色彩的经历,正是许金火一家的真实人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15270a98144cf1f855588b0cb585e1.jpg)
新世纪到来的千禧年是许多人生活产生巨变的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程度的加深,许多普通的打工人也拥有了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命运的想法,许金火夫妇正是这批在时代大潮中想要创造美好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
起初,许金火夫妇在江西结婚成家,生下了大儿子许得高。不过在孩子出生之后,这对年轻的夫妇意识到在老家的发展毕竟有限,要想为自己和孩子打拼出更好的生活,就要随着人潮去往比家乡更发达的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就这样,在2000年,许金火夫妇带着当时年仅6岁的大儿子许得高来到了浙江省嘉兴市,寻求新的发展。
由于许金火有着一手泥瓦匠的技术,所以在新的城市并不难找到活计,但很快夫妇两人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虽然这座城市的工资比起家乡高了,但诸如房租、水电、饮食出行等等的生活成本也随之提高,加上就在两人来到嘉兴的同一年,两人的大女儿许乐乐也出生了,这让许金火的妻子不得不先以照顾两个孩子为重,失去了一部分收入来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4acde9755e661761450cf32b7db63f9.jpg)
在这样的困境下,许金火放弃了寻找低价的住所,因为此时他们的要求是“苛刻”的零成本,所以他将目光放到了一个较为特殊的地方——那就是附近的桥洞下。
在城市中,有一类桥洞并非都是常年蓄着河水的传统桥洞,而是公路和高架桥下那种相对干燥和挑高空间的类型,许金火看中的正是后者。
这对于常年居住在城市中的普通居民是难以想象的,但此时的情况也不容许金火夫妇考虑更多,如果不能在嘉兴找到几乎零成本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就要“打道回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dbc52d25582f6cb557a73e7796eaca3.jpg)
于是许金火说干就干,靠着自己原本就熟练掌握的泥瓦匠手艺,找来许多胶合板,真的为家人在桥洞下“筑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家。这个胶合板组成的、大约六七十平方的棚屋也被分隔出了类似客厅、厨房和卧室的功能区,让一家人能维持正常的生活。
同时,许金火也尽可能为家人改善这个小小的家的生活环境,让妻子和孩子们不至于太过压抑:他用废旧木板拼接成的书桌放置在客厅,供孩子们学习使用;他为厨房选用防潮铁皮并设计排烟通道;他还在商量后私接附近一户人家的电线,以保证家中的基本供电。
选址虽然是桥洞,但因为相对隐秘,而且许金火和妻子也搭起了一扇门,所以居住的隐私性也有一定保障。不过在卫生问题上就只能将就了,一家人只能在附近的一条河边解决如厕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887f838688dcb5b2c18c293b87b5348.jpg)
就这样,许金火夫妇和孩子在这个桥洞前后居住了大约十年的时间。这里可能有人会惊讶,难道这一家人在十年间都“无人问津”吗?否则为什么没有人来“管”这件事呢?而许金火一家人能够在这个桥洞生活这么久的时间,恰恰是因为附近社区的居民和政府的关心和注意。
由于许金火夫妇平日里就与人为善,所以从来到这个社区后就受到了附近居民的关心,在得知一家人住进桥洞后,居民们也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
他们在生活中常常为许金火一家送些旧书和衣物,并且也没有主动举报过许金火一家在桥洞下违章搭建的做法,这让许金火一家能够低调地在大城市生活。
不过对于真实的生活来说,物质和精神同样重要,我们并不能通过一味地强调“精神”上的盲目乐观而忽视许金火一家在桥洞生活客观存在的生存问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61f987f6f6a949974ab13dc706456f.jpg)
首先是一家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桥洞由于附近多为车来车往的道路,产生的灰尘和噪音是不利于正常生活、睡眠的,会对一家人的呼吸系统产生损伤。
其次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诚然社区和政府已经对许金火一家展现出足够的关怀和善意,但这并不能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如果年幼的孩子日后要继续在这里读幼儿园并升学,那一定会面对周遭可能出现的恶意。
再者还有安全问题,桥洞下的棚户屋在日常可能看不出较大隐患,但存在消防和安全两类问题——搭建的胶合板材料和狭小的空间让火势在有苗头后基本就没有遏止的可能,而且一旦遇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积水、泥沙的冲刷也会让这个岌岌可危的“家”彻底被摧毁,对一家人的安全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d183ecca71ebff5d4059326d826746b.jpg)
在许金火一家的情况被媒体报道并广泛传播后,当地的城管部门和政府也展现出了足够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兼顾了管理的责任和待人的温情。
许金火一家在桥洞下生存虽然有自己难处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毕竟属于存在安全风险的违章搭建,所以拆除和搬离是必然的,不过当地城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他们将许金火一家搬离的时间期限放宽到一个月,并且积极号召市民们捐款捐物,减轻许金火一家搬离的难处。
再加上许金火夫妻在此地已经打拼十年,手里有了积蓄,大儿子此时已经参与工作。随着时代发展的日新月异,夫妻俩考虑到后面相继出生的、年纪尚小的三女儿和小儿子,也认识到环境不允许他们再在桥洞下蜗居第二个“十年”,所以他们积极服从城管部门的搬离安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9a80f83e3fb3e5eb27f7d0e7ea7313.jpg)
拿着手中的积蓄,许金火回到江西老家修缮老屋,而后带着一家人回到老家居住,一家人正式结束了这段颇为传奇的“蜗居”经历。许金火的孩子们在艰苦而有爱的环境中也培养了良好的性格,在来到新的学校后积极学习,取得了各自的成绩和发展。
许金火一家人面对生活积极乐观、克服困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他们的经历也属于时代浪潮下进城务工人群的阵痛,是较为小众却真实存在的现象,必然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得到逐步治理。
同时,在这个故事中,当地城管局和政府的做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现出一座城市在保持治理原则的情况下,能够运用温暖的人文关怀手段将时代的阵痛抚平,给更多人追求美好的生活画上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1]城市露宿者的活法[J].南方人物周刊,2020,000(017):24-[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95b180061f895d3257e67e07ed49dd.png)
[2]王明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住下来[N].经济日报,2024-08-14(002).DOI:10.28425/n.cnki.njjrb.2024.005644.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16febe8e6ca1da1d0cb1988e1043e5.png)
[3]朱雪军.让进城务工人员加快融入城市[N].江西日报,2024-10-02(004).DOI:10.28490/n.cnki.njxrb.2024.003434.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f4681d8703a32cefc148bf8c9317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