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记载:尖刀排29人无一幸存,河南老人听后痛哭:我还活着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4-11-14 04:51:19

《军史》记载:尖刀排29人无一幸存,河南老人听后痛哭:我还活着

1993年的一个寒冷冬日,河南修武县韩庄村的张国平在整理旧书时,发现了一本泛黄的《军史》。当他翻开书页,一段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尖刀排的记载引起了他的注意。书中记载,在一次惨烈的战斗中,尖刀排29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正当他沉浸在这段悲壮历史中时,年过古稀的父亲张绍奎颤抖着走了过来。当老人听到儿子读到这段记载时,突然泪流满面,语出惊人:"这是我的部队,我还活着!"这让张国平百思不得其解:历史记载中已经牺牲的战士,为何会出现在自己面前?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战争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血战高地(1950-1951)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陆续跨过鸭绿江。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某部队奉命组建尖刀排,这支队伍由29名精锐战士组成,其中包括排长庞德来和机枪班长张绍奎。

尖刀排的主要任务是担任突击尖刀,为主力部队开路。在组建之初,部队就为他们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三挺轻机枪、六支冲锋枪,其余战士则配备步枪和大量手榴弹。

1951年初,一场激烈的战斗在281高地打响。当时,美军在高地构筑了三道防线,每道防线都设有铁丝网、地雷带和暗堡工事。尖刀排接到命令,要在夜间突破敌军阵地,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

当晚,天空飘着细雨,能见度极低。庞德来带领尖刀排,利用雨夜掩护,悄悄潜伏到敌军阵地前沿。他们用工兵铗小心剪开铁丝网,派出三名战士用竹竿探雷,成功找到一条安全通道。

凌晨两点,尖刀排展开突击。第一道防线很快被突破,但在攻击第二道防线时,敌军发现了我军行动。数十门迫击炮立即开火,照明弹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尖刀排29名战士与80多名美军展开激战。

战斗异常惨烈。张绍奎的机枪班在掩护其他战友前进时,遭到敌军火力集中打击。他的两名副射手先后负伤,但张绍奎仍坚持射击,掩护战友向敌军工事发起冲锋。

在突破第二道防线时,尖刀排已损失过半。庞德来看准战机,带领剩余战士向敌军指挥所发起冲锋。就在这时,敌军的增援部队从侧翼包抄过来,尖刀排陷入重重包围。

张绍奎在这场遭遇战中身负重伤,右肩膀被子弹打穿,连带着上颌骨都受到震伤。但他仍死死守住阵地,用机枪压制住敌军火力点。最终,尖刀排虽然伤亡惨重,但成功为主力部队撕开了一道口子。

这场战斗中,尖刀排的战士们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战斗力。他们不仅完成了突破任务,还给敌人造成了重大伤亡。但代价也极其惨重,除了重伤的张绍奎和庞德来,其他战士几乎都倒在了阵地上。由于通讯中断,加上战后的混乱局势,上级误以为尖刀排全部壮烈牺牲,这才有了后来的错误记载。

二、生死相依(1951)

庞德来和张绍奎的战友情谊始于1946年。当时,两人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同一个新兵连相遇。经过交谈,他们发现彼此的家乡仅相距十几公里。这个偶然的发现让两人很快熟络起来。每当休息时,他们就坐在一起,聊着家乡的山水风物。

在281高地的战斗中,庞德来身中数弹,倒在了战壕里。当时战况激烈,敌军的炮火不断轰击阵地。张绍奎虽然自己右肩和面部都受了重伤,但仍坚持在战场上搜寻伤员。在一处被炮火炸塌的战壕里,他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庞德来。

当时庞德来的情况十分危急,胸口中弹,左腿也被弹片打穿。张绍奎立即撕开自己的衣服,给庞德来包扎伤口。由于缺少医疗物资,他只能用牙齿咬住布条的一端,用仅能活动的左手为战友止血。

两人在战壕中等待了整整一天一夜。期间,张绍奎用仅存的一些干粮和水维持着庞德来的生命。每当敌军的巡逻队经过时,张绍奎就用身体挡住庞德来,防止被发现。

第二天凌晨,志愿军的救援部队终于突破敌军防线,到达了他们的位置。庞德来因伤势过重,被紧急送往朝鲜人民军医院。而张绍奎则被送往后方的野战医院。

在野战医院里,张绍奎的伤情逐渐稳定。但由于面部遭受重创,他的牙齿脱落严重,只能靠流食维持生命。右肩的贯穿伤也导致他的右臂几乎失去了活动能力。医生告诉他,庞德来被送往了平壤的一家专科医院,但具体情况无人知晓。

伤愈后,张绍奎多次向上级打听庞德来的下落,但战时通讯不便,加上大量伤员被分散安置在各地医院,始终没有得到确切消息。最后的消息显示,庞德来被转移到了东北的某家医院,但具体位置已无从得知。

1951年夏天,张绍奎被转送回国后,继续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他仍不断打听庞德来的消息,甚至写信给多个医院询问。但那个年代,邮政系统不发达,大多数信件都石沉大海。

让张绍奎没想到的是,庞德来在平壤医院接受了长达半年的治疗后,也被转送回国。但他被安排在了哈尔滨的一家军区医院。两个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就这样阴差阳错地失去了联系。这一别,就是整整四十多年。

在这期间,张绍奎始终记得庞德来说过的那句话:"等战争结束了,咱们一起回家乡。"这句话成了他后来不断寻找战友的动力。每当遇到来自河南的战友,他都会打听庞德来的消息,但始终未能如愿。

三、寻找的岁月(1951-1993)

1952年初,张绍奎结束治疗回到河南老家。他带着右臂和面部的伤痕,默默地回到了韩庄村。村里人都说他变了,不仅是因为那些难以愈合的伤疤,更因为他总是在闲暇时翻看地图,研究各个地名。

那些年,张绍奎多次前往信阳、南阳等地寻找战友。起初,他得到消息说庞德来可能在信阳的"庞村"。他立即背上干粮,徒步走了三天三夜。到了庞村后,挨家挨户打听,却发现这里根本没有姓庞的人家。

1960年,张绍奎在一次退伍军人聚会上得知,有人在南阳见过一个与庞德来特征相似的人。他立即请假前往南阳,在当地驻扎了半个月。最终发现那人只是与庞德来同名同姓,并非战友。

生活并不容易,张绍奎的右臂因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他只能靠种植一些轻便的农作物维持生计。但即使生活艰难,他仍坚持每年拿出一部分钱,用于外出寻找战友。

与此同时,庞德来在哈尔滨养伤两年后,被安排到当地一家银行做保卫科工作。他同样没有放弃寻找张绍奎。每次遇到河南来的人,他都会详细询问修武县的情况。但由于当时通讯不便,加上地名翻译的偏差,他始终找不到韩庄村的确切位置。

1975年,庞德来通过单位关系,向河南省退伍军人安置办公室发出查询信。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时记录不完整,这封信石沉大海。之后,他又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消息,甚至专门请人帮忙查阅军队档案,但都没有结果。

在银行工作的二十年里,庞德来成为了保卫科的骨干。他将自己的战斗经验用于银行安保工作,多次参与处置危险事件。但每当有人问起他的军旅经历,他总会提到那个在战场上救了自己的战友。

张绍奎在家乡的生活则更加平静。他种着自己的田地,抚养着三个孩子。村里人都把他当作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内心的执着。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在自家院子里放一杯酒,说是敬战友。

1980年代初,张绍奎的大儿子张国平考上了大学。临行前,他特意嘱咐儿子,如果在外地遇到姓庞的人,一定要打听一下是否认识庞德来。这个不起眼的嘱托,却在十多年后成为了连接两位老兵的重要线索。

1990年,张绍奎的右臂旧伤复发,不得不住院治疗。在医院里,他认识了一位来自开封的老兵。两人聊起往事,那位老兵说在开封火车站附近,似乎见过一个与庞德来描述相符的人。张绍奎立即让儿子帮忙查询,可惜又是一场空。

四、意外重逢(1993-1994)

1993年12月15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哈尔滨市某银行的退休职工庞德来收到了一封来自河南的信。这封信是由修武县退伍军人协会寄来的,信中提到有人在寻找他。起初,庞德来并未在意,直到看到信中提到"281高地"和"张绍奎"这些关键词,他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信中留下的号码。

电话那头传来了张国平的声音。他向庞德来详细介绍了父亲张绍奎的情况,以及在《军史》中发现的记载。通话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期间庞德来详细询问了张绍奎的伤势、家庭住址等信息,确认无误后,他立即决定启程南下。

1994年1月2日,庞德来乘坐从哈尔滨开往郑州的特快列车。这趟旅程长达28个小时,途经沈阳、北京、石家庄等地。在漫长的旅程中,他不断回忆着当年在281高地战斗的细节,以及张绍奎如何在枪林弹雨中救下自己。

1月4日清晨,在张国平的陪同下,庞德来终于来到了韩庄村。当时天气严寒,村口的大槐树已经光秃秃的。远远望去,一位老人正在院子里劈柴。庞德来立即认出,那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战友张绍奎。

四十三年后的重逢,没有太多的寒暄。两位老兵紧紧相拥,久久不愿分开。张绍奎的右臂仍然不太灵活,庞德来的左腿也略显跛行。这些伤痕,都是那场战斗留下的见证。

村里人闻讯赶来,张绍奎的院子很快挤满了人。乡亲们搬来板凳,支起了火炉。张绍奎的老伴蒸了一锅白面馒头,煮了一大锅羊肉汤。两位老兵就这样,在冬日的暖阳下,说起了各自这些年的经历。

庞德来告诉大家,这些年他一直在哈尔滨生活。1953年结婚后,有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在省城的医院工作,小儿子继承了他的工作,在银行当保安。每当有新员工入职,他都会讲述在281高地的战斗经历,特别是张绍奎救他的那一段。

张绍奎则说,这些年他始终没有放弃寻找。村里的邮递员都记得他的习惯,只要有外地来的信,都会第一时间送到他家。每年春节,他都会写信给各地的退伍军人协会,询问庞德来的下落。直到儿子在那本《军史》中发现了线索,才终于有了突破。

当天晚上,村支书专门召开了村民大会,请两位老兵讲述战斗故事。庞德来详细描述了当年突破敌军防线的经过,而张绍奎则补充了后来在战壕中救援的细节。两人的叙述相互印证,让在场的村民深深感动。

第二天,修武县电视台的记者闻讯赶来,专门录制了一期特别节目。节目播出后,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人写信给电视台,表示要帮助更多的老兵寻找昔日战友。这成为了一个新的开始,推动了当地退伍军人之间的联络和交流。

五、重续战友情(1994-2008)

重逢之后,两位老兵的联系更加密切。每年春节,庞德来都会从哈尔滨南下,在韩庄村住上半个月。1994年春节期间,两人共同参加了修武县举办的老兵座谈会。在会上,他们详细讲述了281高地战役中的经历,以及四十三年寻找的过程。

1995年夏天,张绍奎应邀前往哈尔滨。这是他第一次去东北。庞德来的家人在火车站迎接了他。在哈尔滨期间,庞德来带着张绍奎参观了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中央大街等地。两人还专门去了当年庞德来治疗的军区医院旧址。

1996年,两位老兵的故事被《河南日报》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当年10月,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专程来到韩庄村,拍摄了一期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的退伍军人纷纷来信,讲述着类似的寻找战友的故事。

1997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绍奎和庞德来共同发起成立了"寻找老兵联络站"。这个机构专门帮助失散的战友重新建立联系。他们把自己的经历编成简报,发到全国各地的退伍军人协会。很快,类似的联络站在其他地方也相继成立。

1998年年初,两人重返朝鲜,参加了在281高地举行的纪念活动。站在当年战斗过的阵地上,他们为牺牲的战友献上了鲜花。在回程的火车上,两人商定要把亲身经历整理成文字,留给后人。

2000年,张绍奎的右臂旧伤复发,需要做手术。庞德来立即从哈尔滨赶来,在医院陪护了整整一个月。手术后,庞德来还特意请来哈尔滨的中医专家,为张绍奎进行康复治疗。

2003年,两位老兵合著的回忆录《281高地的誓言》出版。书中不仅记录了他们在战场上的经历,还详细描述了彼此寻找的过程。这本书后来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本,在河南电视台播出。

2005年,为了方便两人见面,庞德来的小儿子在郑州买了一套房子。从此,每年冬天,庞德来都会在郑州住上几个月。张绍奎则经常坐车来郑州,两人一起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散步,回忆往事。

2006年,两人共同参加了退伍军人援建项目,为韩庄村修建了一座退伍军人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的墙上,挂着他们在281高地的老照片,还有这些年来的重要时刻。每逢节假日,老兵们都会在这里聚会,讲述各自的故事。

2008年初,张绍奎因病住院。庞德来闻讯后,立即从哈尔滨赶来探望。在医院里,两人谈起了往事,回忆着这些年来的点点滴滴。他们约定,等张绍奎康复后,要一起去太行山看看,重温当年入伍时的情景。

就在这一年的深秋,两位老兵完成了这个约定。他们在太行山脚下的新兵连旧址前合影,照片上的两人满头白发,但笑容依然如当年般灿烂。这张照片,被永久地保存在了韩庄村的退伍军人活动中心里。

0 阅读:0

小西饭体育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