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与张良暗中较劲,去世前才发现,小聪明终究敌不过大智慧!

飞翔历史说 2025-01-03 08:56:57

世人都说汉初三杰中的张良是谋圣,却鲜少有人知道,在汉朝开国元勋中,还有一位谋士陈平,其智谋不在张良之下。这两位辅佐刘邦打天下的谋士,看似同心同德为汉室江山效力,实则暗地里一直较劲不断。他们一个以阳谋著称,一个擅长阴谋诡计,但最终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谋士相争:师出同门 道不同途

汉朝建立之初,朝堂之上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趣事。那一日,刘邦正在未央宫召开朝会,陈平和张良恰巧站在大殿两侧。一个穿着紫色朝服,一个身着青衫布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要说这两位能臣之间的渊源,还得从他们的出身说起。陈平和张良都出自韩国,更巧的是,他们还同出一门——都曾拜在韩国老一辈谋士门下学习。

当年在韩国都城新郑,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名叫黄石公。此人精通《太公兵法》,常在城外芒砀山讲学。张良年少时常去听讲,而陈平也曾在此求学。只是两人一个醉心于韬略,一个专注于权术,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在秦末大乱之际,张良和陈平的命运再次出现交集。当时项羽势大,两人都曾投靠过他。不过张良很快就看出项羽"尊己贱人"的性格,暗中投靠了刘邦。而陈平则在项羽麾下任职更久,直到项羽要杀他,这才逃到刘邦阵营。

有趣的是,两人初到汉营时,刘邦对待他们的态度大不相同。张良是举贤荐士进来的,刘邦对他礼遇有加;而陈平是投诚而来,开始时并不受重用。

这种待遇的差异让陈平心生芥蒂。有一次军议,陈平提出的计策被张良否决。张良认为此计虽能制敌,却有伤天和。陈平当场不语,私下却对亲信抱怨道:"张子房总是端着一副清高的架子。"

更有意思的是,两人在军中的办公室还是相邻而设。每天清晨,陈平总是先到,看到张良来了就故意把门关得很响。张良对此却不以为意,依旧每日准时来去。

随着楚汉相争愈演愈烈,两人的较量也在暗中展开。在荥阳之战时,陈平主张用离间计,张良则倡议以仁义招降。刘邦最终采纳了陈平的建议,结果虽然打退了项羽,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这一切刘邦都看在眼里。有一次他对萧何说:"陈平和张良这两个人,一个像急流,一个似深潭。用起来各有千秋啊。"萧何听后笑而不语,因为他知道这两位同出韩国的谋士之间的微妙关系。

而在朝堂之上,两人的争斗更是此起彼伏。每逢大事,必有一人唱白脸,一人唱红脸。比如对待异姓王的态度,张良主张以德服人,陈平则坚持以法制人。这种争执一直持续到两人暮年。

二、智谋之战:阴阳有别 各显神通

公元前205年,荥阳城下的秋风吹起阵阵黄沙。刘邦的大军被项羽围困已有月余,粮草渐渐告罄,形势危急。这一天,刘邦召来陈平和张良,要他们各自献策。

陈平早有准备,他先向刘邦讨要了四万两黄金。有人问他要这么多金子做什么,陈平笑而不答。三日后,项羽军中突然传出谣言,说范增和钟离昧暗中勾结,要谋害项羽。这谣言越传越烈,竟然连项羽身边的亲信都开始半信半疑。

原来陈平用那四万两黄金买通了项羽帐下的细作,在军中散布流言。他还特意安排人在酒宴上对项羽的使者说:"范增大人可有话带给我?"使者一头雾水,陈平立即变脸,将使者轰了出去。这一手"欲擒故纵"的把戏,让项羽对范增的猜忌达到了顶点。

不出月余,范增便被项羽疏远,黯然离去。项羽失去了最得力的谋士,军中决策顿时失了章法。荥阳之围虽未解除,但楚军的进攻已不如从前凌厉。

反观张良,他的策略却大不相同。在同一时期,张良建议刘邦派使者去联络各路诸侯,表明汉军愿与天下共治天下的诚意。他还让刘邦下令:凡楚军投降者,不但既往不咎,还可以原职原爵。

当时就有楚将李归率部来降,刘邦按张良之策,不但封他为列侯,还将其部曲编入汉军主力。消息传开后,楚军将士军心动摇,不少人开始动了投汉的心思。

在平定诸侯叛乱时,两人的手段差异更为明显。陈平主张先在叛乱诸侯之间挑拨离间,让他们互相猜忌。而张良则提出要分化瓦解,对愿意投降的诸侯给予优厚条件。

有一次,齐王田横欲反,张良亲自前往说服。他不带一兵一卒,只携带汉朝的诏书和印绶。他对田横说:"天下初定,百姓思安,何不以义取胜?"这番话打动了田横,最终齐地未战而定。

而陈平在对付韩王信时却用了个险招。他先派人散布消息说韩王信要谋反,又让细作在韩王信的军中散布说刘邦要杀他。结果韩王信果然因疑心生畏而起兵造反,给了刘邦讨伐的理由。

在征讨匈奴时,两人的策略也大相径庭。张良主张修筑长城,广积粮草,以逸待劳。而陈平则献上了声东击西的计策,他让刘邦佯装主力在定襄,实则从云中出击,一举攻破匈奴左翼。

两位谋士的这些手段,让刘邦感叹道:"陈平之智如同匕首,张良之谋似太公钓。一个取敌于无形,一个引敌以仁义。"这话传到民间后,百姓便编了个顺口溜:"陈郎巧算,良卿大义。一暗一明,各显神通。"

人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陈平的计策得手,必定会有人因此受害;而张良的策略奏效,往往能够化敌为友。这种差异,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三、为君之道:一念之差 殊途异归

汉朝建都长安后的某个清晨,未央宫内的两间厢房里,陈平和张良正在各自处理朝中政务。忽然,一位内侍匆匆而来,说陛下召见二人议事。原来是边境急报:匈奴大军压境,诸侯蠢蠢欲动。

这一天的朝议上,陈平首先开口:"陛下,当今之计,在于先发制人。臣建议,可派密使分别接触诸侯家族中的旁支子弟,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监视主支动向。一旦发现不臣之心,立即上报。"

张良却道:"陛下,为君之道,贵在以德服人。不如召集诸侯入朝,共议边防大事。让他们参与朝廷决策,既显陛下宽仁之心,又可让他们分担抗击匈奴的责任。"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建议,正是陈平和张良对待功臣集团的态度写照。陈平认为,功臣势大,必须以权术制衡;张良则主张,既然是功臣,就该予以信任和重用。

就说对待韩信的态度吧。当年韩信被封为楚王后,陈平就多次向刘邦进言,说韩信功高震主,不可不防。他甚至设计了"陈仓之计",让韩信主动交出兵权。

张良得知此事后,立即上书刘邦:"韩信乃国之干城,若因猜忌而失之,恐非社稷之福。"可惜刘邦最终还是采纳了陈平的建议。

在对待萧何的问题上,两人的分歧更大。一次,萧何病重,刘邦亲自前往探视。陈平趁机进谏:"陛下,萧相权重,不可不防。虽说他病重在床,但府中兵甲众多,还请陛下多加小心。"

张良闻言,立刻反驳:"萧相为国劳苦,忠心可鉴。陛下若因此事生疑,岂不寒了功臣之心?"

这一次,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劝告,不仅亲自为萧何熬粥侍疾,还在朝堂上当众表彰萧何的功劳。此事传开后,群臣无不感激涕零。

在处理朝政时,两人的手段也大有不同。陈平喜欢在暗处布局,比如他常常安排亲信打入各个重臣府邸,探听消息。而张良则主张光明正大,他设立议事堂,让群臣定期聚集,公开讨论国事。

有趣的是,在对待皇室宗亲时,两人也是各执己见。陈平提出要在宗室子弟中挑选听话的扶持,以分化宗室势力。张良则建议按照宗法制度,谁德才兼备就扶持谁,不搞任何小动作。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他们各自的幕府建制上。陈平的府邸设有专门的情报机构,负责收集朝中各路动向。而张良的府中却设有书院,经常邀请各路贤士前来讲学。

世人都说,陈平和张良这两位汉初重臣,一个擅长弄权,一个专注立德。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汉初的政治格局,更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治国启示。

四、人生抉择:隐退归隐 仕途沉浮

汉高帝七年的一个深秋,长安城外的商山脚下,张良穿着一身布衣,正在收拾行装。此时,一队飞骑疾驰而来,原来是刘邦派人送来了一道诏书,请他立即回朝议事。张良却只留下一句"纵有千金,难买寸心",便踏上了入山的小径。

就在同一天,陈平正在长安城中为自己新建的府邸举行落成宴。宾客如云,几乎汇聚了朝中大半重臣。酒过三巡,有人问起张良的去向,陈平举杯说道:"子房去做山中仙客,我且在朝中继续效力。"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两位谋臣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张良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归隐山林;而陈平却在权力顶峰时,继续经营着自己的仕途。

据说张良归隐前,曾向刘邦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座位于商山的别院。刘邦以为他是想为自己留条退路,欣然应允。谁知张良拿到别院后,立即将其改建成了道观,专门接待各地求学的贤士。

而陈平在朝中的势力却与日俱增。他不仅在长安城中修建了占地百亩的豪宅,还在家乡阳夏建起了占地更大的庄园。每逢朝中有要事,大臣们总会先到陈平府上商议对策。

有趣的是,对待财富的态度上,两人也大相径庭。张良把封地中的收入大多用于接济贫困学子,甚至将自己的藏书都捐赠给了各地书院。而陈平则精于理财,他不仅购置良田数千顷,还组建了专门的商队,往来于关中和江南之间。

在对待皇权的态度上,两人的差异更是明显。有一次,刘邦召见张良,问他天下已定,为何不愿在朝中任职。张良答道:"臣愿效太公望,垂钓于渭水之滨,以待圣主。"这番话让刘邦既惊讶又感动。

反观陈平,他对权力的追求从未停止。在吕后专权时期,他巧妙地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地位,还在朝中培植了不少亲信。直到汉文帝即位后,他仍然活跃在朝堂之上。

后人翻阅史料时发现,张良在归隐后写下了大量关于修身养性的著作,其中不乏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而陈平的著述则多是关于权谋之术,处处透露着对权力的思考。

更有意思的是,两人对待弟子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张良在山中收了不少弟子,但从不教授权谋之术,而是着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陈平则将自己的权术经验悉心传授给子侄,要他们牢牢把持住在朝中的地位。

到了晚年,两人的生活方式依然判若云泥。张良在商山过着清静的生活,常与道士们谈论天下大势。而陈平即便年迈,仍然每日处理朝政,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

随着时间推移,张良的归隐生活渐渐影响了更多的人。不少功臣看到他的选择,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而陈平在朝中的地位虽然稳固,却似乎始终无法获得内心的安宁。

五、家族兴衰:善恶有报 后世评说

汉文帝元年,长安城中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陈平的长子因贪污受贿,被朝廷判处免除世袭爵位。这消息传到商山时,正在山中颐养天年的张良叹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祖训也。"

原来张良在归隐之前,曾给家族立下三条祖训:一要清廉为官,二要重教兴学,三要济世利民。这些祖训被刻在他们家族的祠堂中,世代相传。张良的子孙遵循祖训,在朝中为官时皆以清正廉洁著称。

到了汉武帝时期,张良的孙子张辟疆在朝为官。一次,有商人送来重金,想请他在朝中美言几句。张辟疆不但拒绝了商人的请托,还将此事上报朝廷,揭发了一个行贿集团。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张氏门风。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平家族的沉浮。陈平在世时,虽然权势滔天,但他过于注重教授子孙钻营之术,反而忽略了品德的培养。其子陈恒在继承爵位后,不思报国,反而利用父亲留下的关系网大肆敛财。

汉景帝时期,陈平的孙子陈掌因结党营私,被人告发。朝廷调查后发现,陈家竟在各地暗中收受贿赂,建立了庞大的利益网络。此事令景帝震怒,下令彻查陈氏一族。最终,陈家不仅失去了爵位,家产也被充公大半。

有趣的是,两家在教育后代方面的差异也很大。张良家的子弟从小就要背诵祖训,学习经史子集,每月还要去拜访当地的贤士请教为官之道。而陈平家的子弟们却整日沉迟于歌舞升平,把心思都用在了结交权贵上。

到了汉武帝时期,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张氏一脉清,不要陈家万贯金。"意思是说,与其要陈家的万贯家财,不如要张家的清白家风。

张良家族的兴盛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据《后汉书》记载,张良的后人中,有三十余人在朝中任职,且大多以清正廉洁著称。而陈平的后人却渐渐销声匿迹,到东汉时已无人在朝中为官。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在文化传承上的差异。张良家族一直保持着重视教育的传统,他们在各地设立书院,延请名师,既教授本家子弟,也招收当地贫寒学子。而陈平家族虽然也建有私塾,但主要用来教授子弟钻营之术。

史书上记载,在东汉时期,张良家族的后人张俊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吾家虽不显赫,然三百年来未有一人被劾。此乃先祖遗德,吾等当世代恪守。"这番话生动地道出了两个家族命运迥异的根源。

0 阅读:57
飞翔历史说

飞翔历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