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浙江一林场意外发现黄腹角雉,该鸟类曾一度消失了几十年

裘克谈史 2023-07-06 05:19:30

1980年的一天,浙江省一个林场的职工老吴,在日常上山巡逻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只长相非常奇特的山鸡,它的腹部羽毛为黄色,头上长着一对翠蓝色的肉角,下巴上还有着一条能展开的红色肉裙,模样非常鲜艳。

回到保护站后,老吴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同事,恰巧当时一位动物学研究专家正在此地开展一个课题的实地研究,老吴与林场职工们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听完老吴的描述后,专家表现得非常激动,因为老吴描述的这种山鸡,很可能就是我国科研人员苦苦寻找的一种鸟类,名为黄腹角雉。

专家的发现一时间轰动了整个鸟类研究学界,消失几十年的黄腹角稚重新进入了专家们的视线。

后来,科研人员们在发现黄腹角稚的深山建立起了一个自然保护区,然而没想到的是,几十年过去了,黄腹角稚的数量不增反减,鸟类研究人员对此感到十分意外。

当专家重新发现黄腹角稚后,立即在它的鸟巢附近安装了一个监控,准备24小时研究这种鸟类的生殖繁衍,然而没想到的是,监控中的一条大蛇直接将这只一级国宝鸟类一口吞下。

这不禁让人好奇,研究人员究竟该如何保护这种鸟类?这种鸟未来会在我国灭绝吗?

黄腹角稚又叫角鸡,雄性与雌性之间的个体差异非常巨大,雄性美丽鲜艳,而雌性则看起来非常普通。

它们是我国特产的鸟类,曾经濒临灭绝,被列入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世界兽协鸟类名录,这种鸟类之所以如此稀少,与它们的生存习性密切相关。

黄腹角雉的身体非常粗笨,反应迟钝,产卵数量稀少,幼鸟发育非常迟缓,极易被天敌发现从而遭受攻击,在如何保护这种特殊的鸟类工作上,我国科研人员可谓是费尽心思。

浙江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黄腹角稚保种基地和人工繁殖基地,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末,在相关科研人员的保护下,野生黄腹角稚的数量一度达到了5000只左右,到了2006年的时候,黄腹角稚的种群数量恢复到了8000只。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作为黄腹角雉生存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的环境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种奇特的鸟类在野外的生存条件却变得越来越艰难,该如何恢复它们的野外种群数量,成了鸟类保护专家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位专家来到了浙江省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黄腹角稚的生存现状,当地的护林园职工告诉专家:野生的黄腹角稚自己不会搭窝,只能靠当地的护林员们帮助它们把鸟窝搭好,让它们在窝中生蛋孵卵,为了帮助它们躲避天敌,给它们搭的窝都在高高的树上,确保鸟巢不会跌落。

为了方便查看黄腹角稚在鸟巢中孵化的情景,护林员制作了一个反光镜,透过镜子他能实时查看鸟巢中的情况。

在一次探查的时候,护林员发现鸟巢中安安静静地躺着三枚鸟蛋,这让他十分激动,将这一地点记录下来后就离开了。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的时间,鸟巢中的鸟蛋却全都消失不见了,这件事立刻引起了专家的注意,难道近些年来野生黄腹角稚的种群数量减少,都是因为鸟蛋无故消失的原因吗?专家决定彻底查清鸟蛋失踪之谜。

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专家使用了现代科学仪器,在鸟巢附近装上了监控摄像头,对一些有黄腹角稚居住的巢穴进行全天24小时的监控,同时还在树下安装了红外摄像机,对地面进行夜间监视。

同时,专家决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考察,想寻找出黄腹角稚生活环境的变化,然而大山里的天黑得很快,就当专家还在一条溪流旁考察时,太阳就已经落山了,夜晚的溪边漆黑一片。

就在此时,原本寂静的溪流附近却想起了一声声的蛙叫,在这里专家发现了几种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青蛙和蟾蜍,仅仅半小时不到的时间,专家就在这片水域找到了四种蛙类。

这时,当地的护林员提醒大家一定要万分小心,因为在蛙类出没的地方,也是蛇类经常活动的区域。

听护林员这么一说,专家有了一个自己的猜测,导致黄腹角稚野外生存艰难,鸟蛋频繁失踪的背后,会不会是因为保护区内的蛇类数量激增的原因呢?

但是专家却否定了这一猜想,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蛇类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低海拔地区,而黄腹角稚一般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山区活动,蛇的生活范围理论上是不会与黄腹角稚重叠的。

在经过简单的补给后,专家决定继续向更高海拔的山区进行考察,就在行进的途中,专家在一旁的树上发现了一条竹叶青,它的体型很小,皮肤翠绿,善于攀爬,常常隐藏在树梢上,很难被人发现,一旦被它咬伤,后果将非常严重。

经过一晚上的考察,专家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发现,他们在山上度过了一夜,等到第二天太阳出现以后,整个山间开始慢慢地出现了一层浓浓的白雾,这样的场景在当地非常常见。

经过一天一夜的考察,专家在下山途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专家发现了一种名为交让木的植物,它的树叶和果实是黄腹角稚最喜欢的一种食物,交让木属于乔木的一种,主要生活在海拔600米到1900米之间的阔叶林植被,这说明在这个海拔高度之间的山岭上,有适合野生黄腹角稚生存的地方。

就在这时,山下的监测点传来消息,黄腹角稚鸟巢前布置的监控,拍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于是专家赶紧下山来到了保护站的监测点。

在监控中,专家看到巢穴内的雌性黄腹角稚正在孵卵,而此时一条大蛇正在树上缓缓靠近鸟巢,雌性黄腹角雉很快就发现了这条大蛇,准备将它赶走,然而大蛇一口就咬在了黄腹角雉身上,尽管雌鸟一直在反抗,然而却没有什么作用,迫不得已,它只能丢下巢中未孵化的鸟蛋独自逃走,很快大蛇就将巢穴中的蛋一口一个全部吞下。

通过监控画面,专家推断这是一条成年的王锦蛇,为了了解这种蛇的习性,专家决定将蛇捕捉回来进行研究。

在当地捕蛇高手的带领下,专家来到了蛇经常出没的地方,一般情况下,蛇的主要食物是两栖类动物,所以它们活动的范围一般都在离水源不远的地方。

经过不懈的努力,专家终于在这里找到了一条蛇,这条蛇正是一条成年王锦蛇,属于无毒蛇的一种,它的牙齿也很短,对人类没什么威胁。

这种蛇的分布非常广泛,而且食谱也很丰富,但是此时一个疑问出现在了专家心里,之前在海拔较低的溪流旁边,那里蛙类非常多,完全可以满足蛇的进食需求,为什么它们要舍近求远,来到更高海拔的黄腹角稚生活的区域呢?

专家分析这很可能是因为人为的保护,使这里的山区生态发生了改变,食物链的上下游都在发生变化,导致生物呈现出了向外扩张的趋势,而一些王锦蛇由于原本的生活区域竞争变得越来越大,不得已只能向外扩张领地,捕食原本毫无瓜葛的黄腹角稚。

这个结论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非常担忧,如果蛇的生活区域与黄腹角稚的生存区域产生冲突的话,以黄腹角稚毫无自保能力来看,它们的生存情况只会越来越差。

为此,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黄腹角稚生存的树干上缠绕一层光滑的塑料膜,这样蛇在爬树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摩擦力不够而滑下来。

在监控的观察下,这种效果非常明显,蛇确实爬不上树干,也没法伤害巢穴中的鸟蛋和雏鸟了,似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不仅没有伤害到蛇,同时也保护了野生的黄腹角稚。

但是,此时另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那就是蛇失去了这些食物,它们的生存又该怎么办呢?人类到底要不要干涉这种自然竞争呢?

那么,对于此事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0 阅读:61

裘克谈史

简介:品今朝古史,论大事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