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晚年曾说:毛岸英入朝之前,曾问过毛主席一个问题

文山聊武器 2024-05-22 02:40:50

湖南韶山的毛泽东遗物馆里,陈列着一只陈旧的小皮箱。皮箱里没有什么贵重物品,只有两件衬衫、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

这个小皮箱是毛主席的心头至宝。每次搬家他都妥帖地带在身边,天气晴好时,他还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晾晒,全程不假手于人。

很少有人知道,这几件物品,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的遗物。

毛岸英是主席长子。他从小和父亲失散,颠沛流离,吃了很大的苦头,几经辗转才回到父亲身边。父子俩没有相聚几年,毛岸英就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在了异国他乡。

毛岸英的离世,对毛主席而言,不仅意味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还意味着无尽的遗憾。据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说,入朝之前,毛岸英问了毛主席一个问题, 毛主席没有回答,只说等毛岸英回来了再答复他。

父子两人都没想到,这次分别竟然是永诀。毛岸英心心念念的那个问题,再也听不到答案了……

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

1930年,长沙协操坪监狱。

阴暗的牢房常年不见阳光,空气中都是潮湿的发霉的味道,其中还夹杂着一股血腥味。

一间狭窄的牢房里,杨开慧蜷成一团,破烂不堪的衣衫下是一道道被鞭笞的血痕,钻心的疼痛让她止不住颤抖。

见此情景,蹲在杨开慧身边的小男孩急了。他伤心地哭着,用小手抚过那些伤痕,一边哭着吹气一边泄愤似地道:“妈妈,现在他们打你,将来我长大了要狠狠地打他们!”

这个义愤填膺的小男孩,就是年仅八岁的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第一个孩子。父母革命者的身份,注定了他的童年会充满腥风血雨,也注定了他不能像普通小孩那样,在父母身边快乐长大。

毛岸英出生时,大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彼时,毛主席为了中国的光明未来东奔西走,杨开慧就抱着还在襁褓中的毛岸英紧紧跟随,一家人去了上海、武汉、广州等地。

1923年,毛岸英的弟弟毛岸青出生。一家三口紧紧相依,虽然日子过得清苦,却温暖得让人留恋。

这种平静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毛岸英五岁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全国各地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

为了找到革命的出路,救万民于水火,毛泽东前往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把妻儿都留在了长沙。

此时的毛岸英才五岁。小小的他不太能理解分别的含义,他认为父亲只是平常短暂地出门了,过一会就会回来。

他不知道的是,父亲这一走,就是19年。

毛主席走后,杨开慧抱着襁褓中的毛岸龙,和三个孩子蛰居板仓。在保姆李玉英的帮助下,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为革命奔走,非常辛苦。

知道母亲忙,毛岸英很听话,有时还会主动照顾两个弟弟。

日子如流水一般过了三年。1930年10月,毛岸英的人生转折点来了。

这一天,一群持枪的反动派闯入板仓的杨宅,带走了保姆李玉英和杨开慧母子,三人被投入长沙协操坪监狱。

在监狱的日子里,毛岸英目睹母亲被军阀毒打,小小的心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11月17日,长沙识字岭传来一声枪响,杨开慧英勇就义,八岁的毛岸英,永远失去了母亲。

杨开慧的牺牲,点燃了各界人士的怒火。在蔡元培、章士钊等社会权威人士的施压下,反动派不得不释放毛岸英和李玉英。

毛岸英出狱后,李玉英为躲避追捕离开了杨家,毛岸英和两个弟弟则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前往上海,由叔父毛泽民安排,进入大同幼稚园学习。

大同幼稚园是专门安置革命后代的,上海也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三个孩子在这里很安全。但万万没想到,1931年,中央特科的顾顺章投敌叛变,党中央提前得到情报,匆匆撤出上海,大同幼稚园也被迫解散。

毛岸英三兄弟仅有的庇护所,没有了。

此时,毛泽民已经离开上海前往苏区,三个孩子在上海举目无亲,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成年人想要活下去尚且不容易,更何况三个小孩子?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一片瓦遮顶,小弟毛岸龙最终被这接二连三的苦难耗尽生命力,死在了繁华的上海滩,年仅四岁。

弟弟去世了,毛岸英没有时间悲伤,因为他还有一个弟弟要养。为了活下去,兄弟俩卖报纸、卖油条、推板车、捡破烂,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求生,尝尽世间冷暖。

让人意外的是,到了这种饭都吃不饱的困境,兄弟俩还是牢记父母教诲,想尽办法学习。他们省吃俭用,用攒了三个月的早饭钱买了一本《小学生词典》,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1936年,党组织发现了流落街头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将他们送去苏联的儿童院学习。也就是在这时候,毛岸英知道,自己的父亲并没有死,还当了共产党的大官儿,对他们很挂念。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毛岸英学习很刻苦,各方面都很优秀。

毛主席辗转得知儿子们的消息,深感欣慰。这年十一月,有人给毛主席带去了兄弟俩的照片,毛主席见之心喜,提笔写了一封信,寄往苏联。

“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毛岸英捧着信,逐字逐句地看着,读了一遍又一遍,心里非常高兴。

此后,父子俩就隔着千山万水,用书信交流。毛岸英给父亲汇报在苏联的生活学习情况,毛主席则谆谆教导,指引着儿子的前进方向。有时,主席还会在信中夹几张照片。

在父亲的鼓励下,毛岸英褪去青涩,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革命战士。他主动参加苏联卫国战争,把自己淬炼得勇敢又真诚。

1946年1月,毛岸英结束在苏联的留学生涯,回到了阔别十年的故土。他穿着威风凛凛的苏军制服,蹬着锃亮的大皮靴,一见到毛主席就激动地跑上去,给父亲一个热情的熊抱。

对于儿子这种“西式热情”,毛主席还有点不习惯。他表面上没说什么,实则心里乐开了花。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毛岸英回来的那段时间,主席的心情特别好,连带着身体都健康了很多。

他每天兴致勃勃地,忙着改造在他眼中“过于西化”的儿子。他让毛岸英穿上旧棉衣旧棉鞋,又让他去和普通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啃窝窝头,喝小米粥。

毛岸英在苏联喝牛奶,吃面包,乍然切换到这些粗粮,他竟然适应良好。到底是主席的儿子,哪怕留学多年,身上属于劳动人民的质朴没有变。

接着,毛岸英又在父亲的要求下扛起锄头,下田劳作。他住在一位农民家里,白天顶着大太阳,耕地种粮食,晚上就教村里的青壮年识字。等他从“劳动大学”毕业回到延安,已经从一个白皙的俊美青年变成了一个精壮的“黑铁塔”,肤色黑里透红,毛主席看着乐得不行。

1947年,毛岸英加入了中央土改工作团,在群众路线上一去不回头。临出发前,毛主席苦口婆心地鞭策他:不要虚荣,要有恒心,有热情,这样总有一天会进步的。

毛岸英谨记父亲的教诲。他不愿坐机关,当参谋,而是深入基层,选择最苦,最艰难的路,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他灿烂得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将所有的炽热都融入了广大农村,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他没有任何领导人后代的光环,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穿的也都是些旧衣服。

有些人不理解毛岸英这种“自讨苦吃”的行为,每当这时候,他就笑着说:“谁让我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是啊,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所以他要不停学习进步,才无愧于身上流着的血液;

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所以他要承受苦难,向前冲锋,走父亲的革命道路,做一个有为青年;

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所以他的人生选择从始至终只有一个:心系群众,以天下为己任,报效祖国和人民。

毛泽东儿子的身份,是荣耀,也是责任。抱着这种心态,毛岸英一直低调地工作、生活,他努力让自己朝父亲看齐,也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硝烟滚滚,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不久后,中共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岸英跟在毛主席身边,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听从祖国召唤,递交了参加志愿军的申请书,成为了第一位报名加入志愿军的战士。

此时,没有人知道,他将申请书递交上去的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埋骨异国:永远也等不到的答案

1950年11月25日,朝鲜大榆树洞炮声阵阵,灰暗的穹顶上,还有飞机在盘旋,投下一颗又一颗轰炸弹。

志愿军司令部的一间木板房里,毛岸英仍然坚守岗位,一丝不苟地发着电报。突然,一颗凝固汽油弹落在了作战室附近,瞬间形成上千度高温。

火光熊熊,灼得空气都变了形。毛岸英和作战参谋高瑞欣来不及逃脱,就在烈焰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双眼通红地向中央军委作专门汇报。短短的一封电文,他发了又停,停了又发,一个多小时之后才完成。

接到电报的毛主席,眼眶湿润了,却没有流泪。他将丧子之痛压在心底,平静地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说完,他像是安慰自己似的,补充道:“事已过去,不必说了。”

毛主席说得轻描淡写,可是,这种痛怎么能过去呢?在毛岸英之前,毛主席已经有五位亲人为革命献身了。也就是说,这种切肤之痛,他承受了六次。

更令人悲伤的是,失去儿子也就罢了,儿子的遗体却不能落叶归根。

毛岸英牺牲后,军委提议将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却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在他看来,毛岸英虽然是他的孩子,却也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斗,在朝鲜牺牲,理应留在朝鲜。

“就让他与牺牲的同志们在一起吧。”毛主席说。

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让儿子埋骨异国,毛主席痛吗?肯定是痛的。他瞒着所有人,搜集了毛岸英的遗物,将它们放到一个小皮箱里珍藏着。

其实,按照韶山的习俗,逝去之人的物品都是要烧掉的,以免生者睹物思人。但毛主席舍不得,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遗物藏了26年。

据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说,主席每年都会把这些遗物拿出来看。每次看的时候,他都夹着烟,也不抽,就这么愣愣地看几分钟,脸上满是忧伤和遗憾。

是的,遗憾。毛岸英的离去,对毛主席而言,不仅是悲痛,还有遗憾。什么遗憾呢?从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口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刘思齐,刘谦初烈士和张文秋的孩子,被毛主席认作“干女儿”。

1946年,在毛主席的介绍下,刘思齐结识了毛岸英,两人心意相通,很快就相爱了,互订终身。

1949年10月15日,刘思齐和毛岸英结为夫妻。戏剧性的是,两人结婚刚满一年,毛岸英就奔赴朝鲜战场,再也没回来。

时隔多年,刘思齐依然记得毛岸英和她告别的场景。那时候,她因病住院,毛岸英来看她,跟她说自己明天就要出差了。

这把刘思齐气得够呛。当时,毛岸英因为忙于事务,已经半个多月没和刘思齐联系了,刘思齐心里难受着呢,冷不丁听到毛岸英要出差,还是在他们一周年结婚纪念日出差,又委屈又生气。

毛岸英一个劲儿地道歉,道歉完后又说,他这次去的地方很远,交通不便,如果收不到信,不要着急。

刘思齐偏过头,不想理毛岸英。毛岸英自顾自说着,又给刘思齐交代了几件事。他让刘思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不要急着工作。每个星期六,最好去探望一下爸爸,如果爸爸不在就不用去了。

还有,要照顾一下岸青,他流浪的时候,身体被特务打坏了,落下病根儿,最好多看顾一下。

毛岸英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刘思齐越听越不对劲,但她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当天晚上十一点,她把毛岸英送到医院门口,毛岸英像舍不得走似的,来来回回好几趟,最终像是下定决心一般,骑车走了。

临走之前,他对着刘思齐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当时的刘思齐,还搞不懂毛岸英的种种奇怪行为。直到毛岸英牺牲之后,她才明白那番话是遗嘱,那个鞠躬是道歉,也是感激。

每当想到此处,刘思齐的心就如针扎般疼痛。毛岸英牺牲后,为了防止她过度悲痛,毛主席将这个噩耗隐瞒了近三年。可即便这样,得知毛岸英牺牲了,刘思齐还是悲痛得站都站不稳。

巨大的悲伤之下,她寝食难安,日渐消瘦,毛主席看得心疼,就让她去苏联学习,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刘思齐去了,但这没有让她的悲伤被冲淡,她将这份悲痛和份思念埋藏在了心底深处。无数个不能入眠的日子里,她就靠着阅读毛岸英的日记入睡。

毛岸英的日记本里,记录了他的青春岁月,也记录了他对父亲的孺慕之情。在日记中,他频繁地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这个问题他埋在心里很久了,一直不敢宣之于口。去朝鲜之前,他深知自己可能一去不回,便鼓足勇气,问了父亲这个问题。当时,毛主席的回答是:“等你回来,爸爸给你答复。”

然而,毛岸英再也没能回来,这个问题,也成为了毛主席心中永远的遗憾和痛。后来,刘思齐找到毛主席,问:“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毛主席深吸一口气,缓缓地说:“合格,岸英是我的骄傲。”

刘思齐泪流满面。如果毛岸英还活着,他听到这个答案该有多高兴啊!可惜,无论是遗体不能回国,还是这个问题的答案,都成了永远的遗憾。

幸运的是,多年后,长沙板仓的棉花坡上,有了一个毛岸英的衣冠冢。那位游荡在外的英魂,终于可以回家了。在这片熟悉的故土上,他将永远年轻,永远纯真,永远热烈。

信息参考: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揭秘:毛泽东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后说了什么?

上观新闻-“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湖南日报-彭德怀:“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湖南日报-刘思齐的1950

中国青年报-“岸英是我一生的痛,也是我一生的骄傲”

0 阅读:47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