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底,即市场底?这次的政策决心到底有多大?

依萱价值先生 2024-09-25 18:08:50

9.24的货币政策“大礼包”到底带来多大的震撼?

有老股民表示:

“这是我炒股十几年以来,见到过最大的利好。”

还有二级市场的老前辈表示:

“我从业三十多年,只听过‘这些资金不准流入股市’。今天还是第一次见证央行行长说‘这些资金只能买股票’。当场热泪盈眶。”

简单回顾一下,“大礼包”的内容有6项,而且每一项似乎都是独当一面的级别,组合起来就是妥妥的政策大底:

当然,从业内角度看,真正能打的主角是第3、5、6项。

而且经过一天的喜大普奔后,是时候冷静下来,再细品一遍这次的政策底“大礼包”:里面有没有咱们没注意到的细节?细节里藏了什么机会?咱们第一天有没有“兴奋过头”?又或者,实际上更值得兴奋?

最大亮点,是态度的巨大转变

以前不管股民亏得怎么血流成河、呼天抢地,不管市场的声音怎么嘲讽3000点保卫战,官方都不带正眼看一下股市的。

似乎在我国,“当务之急”永远都轮不到股市。

所以这次政策底的最大亮点不是里面具体的哪一项,而是对待股市态度的巨大转变。这也是为什么从业三十年的老前辈都被感动得落泪。

此外,赶在国庆前释放股市利好是罕见的,特别在一直鼓励长假旅游的这几年。似乎甚至不希望大家再多花钱去旅游,尽可能把钱留在股市里。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

当然,如果非要说成是“国庆前精准发大红包,让大家赚了钱、取出来,国庆好好嗨一嗨”,那也不是没可能,只是思路过于清奇,所以可能性太低。

不再“挤牙膏”

几乎每周都有利好,但股市就是喋喋不休,经济也越来越低迷。——这就是过去三年贯彻“挤牙膏”政策原则的后果。

“挤牙膏”有挤牙膏的好处,但显得不适合我国的这个阶段,所以突出一个负面效果,市场陷入了消极的博弈循环:只要继续跌,利好就能继续出。因此,每次利好一落地,内资就跑得飞快。

这局不破,实体和股市都会被彻底拖垮为止。

破局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憋一波大的,终止“挤牙膏”节奏。

这次“大礼包”的6项都是独当一面的级别,如果逐个拿出来,随便拖两年都不是问题。而且显然有些是早就可以拿出来的、有些还没准备充分。

这样一锅端出来,就是要向市场传达明确的政策态度:“挤牙膏”正式终结!这就是政策底!

而且明说“5000亿之后还有第二、第三个5000亿”;还有“3000亿用完了会继续追加”。老美的那一套市场预期管理总算拿过来用了,还用得青出于蓝。

“平准基金正在研究”的不经意表态,事实上也是预期管理的一部分。

因为真要上的话,这东西成本太高、影响太大,属于“能不上绝对不上”的、留作万不得已的最后大招。

说白了就是虽然这时候不可能上,但要告诉市场“我有”。

降准降息,这次只是配角

虽然降准降息本身是货币政策里的重量级工具,但可以很肯定地说,如果这次只有降准降息,那是完全不够看的,大概率只能激起一小片水花,而且很快就归于沉寂。

这是因为,前面一次又一次孤军作战的降准降息,早就在流动性陷阱出现后失效。如果再次把希望和责任都压在降准降息上,那就只是延续这两年来的饮鸩止渴。

扪心自问,你会因为降息几十个基点就冲动买房吗?会因为降息降准就杀进股市吗?(统计显示,过去十年的降息降准后,无论短期还是中期,股市上涨的概率都只有一半左右)

现在缺的不是放水,缺的是能流到老百姓手里的那种放水。

夸张点说,在这次的政策底“大礼包”里,降准降息只是充当配角,只是充当让吃瓜投资者都看得懂的一门语言。

而第3、5、6项之所以称为“主角”,就是因为这三项的水,能流到老百姓手里。

主角1:只能炒股的“互换便利”

“大礼包”的第5项,说白了,就是央行间接下场炒股。

原则上,“互换便利”是先买入股票,再拿去抵押换国债、卖了换钱,然后再买第二批股票。

但对于体量足够大、操作批次足够多的机构资金而言,先后关系完全可以倒过来。

这就相当于直接向央行免息贷款炒股,相当于央行间接下场炒股。更绝的是,过程中还顺便砸出国债(换取现金),打压“不听话”的国债市场;把国债市场的钱往回抽到股市里。一举多得。

这一项里面有个细节,就是被承认的只有宽基的一揽子股票,特别是沪深300的成分股。

这意味着,对于前面几年大量IPO的垃圾股,让其大批量集中退市是办不到了,但可以曲线救国,只承认核心资产,并逐渐形成共识。

现在再回过头看国家队为什么每次救市都只买沪深300ETF,“护指数”的看法显然就肤浅了。

主角2:炒股专项再贷款

“大礼包”的第6项,说白了,就是为某类大股东们量身定做的纯套利工具。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不傻,大多数人回购、增持自家股票的原因,都不是因为情怀,而是有利可图。所以在股市下行阶段,即使股价再便宜,大股东也不会出手(除非上面有任务直接压下来)。不然茅台回购也不能轻易在热搜霸榜。

反之,只要底部信号足够明确、未来上涨预期打满,即使没有再贷款的支持,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回购、增持。

这一项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细节:“适用于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

这原本是没必要提的一嘴,但还是提了。还悄悄放到了最后。完美演绎了什么叫“欲盖弥彰”。

说白了,这就是为高股息国企量身定做的、纯纯的套利工具。

今年开始,国企就加入了市值管理的硬指标,本身就有足够的动机回购、增持。而长期持有高股息国企股,本身风险就很低,所以对其而言,再贷款工具就成了纯纯的套利工具。例如从银行那里以2.25%的成本贷款买入自家股票,每年股息率6%,那就是将近4%的纯套利利润。

更关键的是,3000亿还不是全部,用完了继续追加。

主角3: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有些利好是不用解释的,因为苦其久矣、因为渴望已久。存量房贷利率彻底下调到位,就是这种利好。

虽说平均降50bp,但越早接盘的肯定降得越多,特别是5%以上的那批冤大头。统一降到与新发房贷利率同一水平,算是挺公平的方案了。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及时止住断供潮、间接减轻职场内卷、间接刺激一下消费。

但这一项得以出台,背后的过程必然是曲折的,难度必然也是极大。因为要银行让利,不能说难于登天,但也大差不差了。

要把存量房贷利率彻底下调到位,意味着要让银行每年做出千亿级别的让利。没有足够的补偿,那就是不可能事件。

这次的降准很慷慨,一降就是0.5%,其实就是给银行的补偿之一。因为降准本质上就是0利率、而且不用还的再贷款。

在“大礼包”第6项里有一个细节:专项再贷款的过程中,表面上让银行“自主决策,风险自担”,实际上这是给银行的另一项补偿。

因为内幕是无价的。银行这个位置,不但不用主动去获取内幕,内幕还会一个个主动送上门。

大行旗下都有基金公司、理财子公司,而且风格一点都不比主流公募基金保守。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出台一个让银行“吃大亏”的政策,银行股反而还能涨。

政策底,即市场底?

在这个时点释放政策底,可见Q4的使命之重,也可见前三季度的严峻。

就货币政策本身而言,力度和决心都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无论是以虚带实、通过股市刺激消费,还是解决存量房贷的问题,哪个不是早就千呼万唤的?现在才释放出来,是因为官方之前想不到吗?显然不可能。——是因为其它“低成本”方法都试过了,行不通,最后才返璞归真,使出最符合民意的“大招”。

再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不是提前还贷潮、断供潮已经反噬到银行受不了,如果不是股市已经反噬到直融体系受不了,也不会有这次的“大礼包”。

9.24政策底虽然“超预期”,但绝不是主动积极、未雨绸缪的那种。

用投资交易的行话讲,就是直到触发最后一道止损线了,才下定决心止损离场,重新布局。绝对算不上一流交易员的水平,但相比死不认输的散户,肯定要强。而这种程度的止损,就注定要花很长时间才恢复元气;除非采取激进的非常手段,用风险换收益。

理论上,楼市的省钱效应、股市的赚钱效应都能刺激消费,特别是股市的赚钱效应。消费带动企业利润回升,然后企业再扩张、创业环境也好转,最后降低失业率、反哺消费。

但实际上,每一步的传导都需要不短的时间,整个周期下来就挺长,而且要建立在稳固的股市牛市的基础上。

先不说维持股市长牛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光是长周期的时间,我国就耗不起。不管内部的经济恢复,还是外部的国际竞争,现今的我国都耗不起。

因此,但凡有财政增量政策配合,能缩短这个周期的,都很值得出台。

在一年前的文章《》里曾经详细复盘了近15年里的每一次政策底,发现每一次的“政策底,即市场底”都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货币与财政共同发力。并以此成功预测当时的政策底(就是留下“股民英雄纪念碑”的那次)不能成为市场底,甚至不能引出市场底。

这次“大礼包”冲击力拉满,看上去威力强大。但无论是“互换便利”,还是专项再贷款,都建立在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上:就是需要直接形成市场底,或者在短期内能形成市场底。

只有股市重新形成上行趋势,市场信心拉满,这两项工具才能逻辑自洽,产生越来越强的正反馈。反之,无论套利还是回购增持,逻辑都不成立。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货币政策终止“挤牙膏”,大招尽出。

不过值得放心的是,对于作为内资主力的证券、基金、保险而言,资产荒了两三年,远没有以前挑食了。之前股市够便宜,空间也大,奈何胜率太低,还不如高胜率的国债香。现在把胜率补上去了,哪怕只有50%的胜率,对他们的吸引力也已经足够大。何况只要机构之间逐渐达成共识,胜率就会远高于50%。

单从货币政策和对待股市的态度,这次的决心是足够大的。让股市形成一个底部,或许完全不是问题。

但不管货币政策力度多强,在财政政策的共同发力之前,“政策底”想成为“市场底”,总是略显单薄。要形成持续的牛市、并单靠股市救活经济,同样是略显单薄。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25
依萱价值先生

依萱价值先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