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里的基因:寒食清明节与华夏古老又现代的智慧

野话说文化 2025-04-05 18:34:43

题图:引火

清明节是古老的节日,其中蕴含的华夏古老智慧,不得不令现代国人拜服。

所谓的“节”,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好比是竹子一节一节的生长,其含义就是“过去告一段落,新的时序已经开始了”。

清明节,正是一个新的“时令”的开始。此时,春晖初万物萌生,柔条鲜花,争相摇煦风争暖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春芽

有诗为证: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为了“铭记”这个节点,或庆祝乾坤时令的变换(好比汽车换挡),从上古人们就在发明了寒食节、清明节。

寒食节、清明节怎么来的?

商周时期就已经有“寒食节、清明节”了。

寒食节是前一天,第二天就是清明节,两节紧紧相连。

这两个节日的产生与“农业定居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上古时期,人们已经以农业生活为主,尤其是周代的井田制更是强调了“固定不变”的生活方式。这种定居生活方式与原来的不断迁徙形成鲜明对比,原来狩猎采集的游移不定的生活,一旦定居下来,人们就寻求某种“小家庭”式的日子,而不是像原来过那种“大集体”的生活。因此,此时,家家户户需要“火种”,以便生火做饭。

周朝时期,人们在“国”中(实际就是城墙内)保留火种,需要使用火的“国人”都是到“火种保留地”去引火。(直到现在,许多农村地区称点火还是为“引火”。)

周人

每年到了清明时节,周人会熄灭旧火种,点燃新火种。这也许是为了铭记时令变化,从而使生活更有仪式感,但是更可能是一个冬天的旧柴已经烧完了,此时需要烧新柴了,由于万物萌生,新柴大多是刚发芽的植物,不易点燃,因此大家都很珍惜。

同时新柴也意味着“新生”,国人(百姓)就纷纷来“引新火”,庆祝新时令的到来。

所谓的“寒食节”,其实就是“冷餐节”,因为此时旧火已灭,新火未燃,人们不得不吃“冷餐”,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我记得小时候,寒食节父母不得不深夜去石臼用力捣一种五谷杂粮组合而成的谷类食物,炖煮好后,寒食节不能开火,就吃这个冷食。

寒食节之后,待到第二天,新火燃起(举行一个仪式),人们争相庆祝,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因寒食、清明两节,产生的古老华夏智慧

新火燃起,国人额手相庆。

但是问题也来了。彼时,周人分成两拨,一波住在城墙之内的族人,曰国人。而住在城外的族外人因为“非我族类”,而被称为“野人”。这些野人主要是在井田里为城里人种植粮食、蔬菜。

清明时节,正是万物萌生的季节,住在城外的野人要开荒种井田,新火燃起后,他们也要引火来“烧荒”(所谓刀耕火种)。

这就引来一个问题:清明时节,物燥风大,引火烧山非常容易引发火灾!

即使是城里人,引燃新火也非常危险,古人的房子多是木质茅草房,一旦沾染火星,火势是很难控制的。

一个是国人引新火,一个是野人烧荒,两者在春天大风的季节非常危险。

因此,周人每逢寒食、清明就会派人敲着“铎”(振铎),四处喊话警告人们“注意防火”。

《傳》曰:

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敎。

铎:金铃木舌

这也是为什么,清明节基层公务员至今仍然不得休息,不得不到山林野地里向村民收取火种,宣传森林防火的渊源,这个习俗并不是在节日期间“故意刁难”,实在是华夏古老的传统啊。

清明祭奠先人,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却没有烧纸的传统

既然清明时节是万物萌生的时令,对特别重视祭祀流长的华夏族来说,“一个孕育新生”的季节,会自然而然激发人们“追思”先人的冲动。

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原因。

注意!

这里要特别强调“扫墓”一说。别的祭祀日都不叫“扫墓”,唯独清明叫“扫墓”,这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在清明时节,先人的坟墓同样杂草开始萌生,为避免“荒冢一堆草末了”无人照看的情况,老百姓就会把坟头草木萌生之前就清理掉。

清扫坟墓,这是非常朴素,又非常珍贵的一种华夏文化。但是烧纸是没有的。

扫墓

那么烧纸是怎么来的呢?

至于为先人烧纸寄托哀思,这在古代是没有的。

这主要收到印度传来宗教的影响。

盖因印度之国,处于热带,气候湿热异常(最近三月份已有报道气温达40°C),任何东西都极易腐烂变质,包括人类尸体,结果很容易导致“蚊虫肆虐、瘟疫横行”。

因此,印度人有两个方法处理人类遗骸。

一个是丢到恒河里,随水漂流,喂鱼归净,远离腐烂瘟疫。(印度教)

一个是烧灭。架起柴火堆,把逝者烧灭(火化),送往另一个世界。(传到中国的一个宗教,不提名字了,英文为Buddha,音“布达”)

对华夏文化影响很深的是“布达”,逐渐的烧灭的思想最终进入华夏文化中最敏感最严肃的祭祀环节,从而产生了“烧纸的传统”。

其实,这两种处理方式皆与印度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质上就是为了防止腐烂导致的瘟疫,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然策略,保护了生者。现在看起来也有积极意义。

一种处理方式

二种处理方式

华夏族真正的传统

其实真正的华夏祭祀,非常简单,只是清扫坟墓,摆上鲜花点心,祭祀的后人祭拜之后,席地而坐追忆一些先人往事,聊聊家长里短而已。当然,兴致来了,也会唱歌跳舞,鼓乐齐鸣。

绝对没有烧纸的传统。

直到现在,在全国南方一些地方,仍然是不烧纸的,只在“茔盘”拉起数条绳子,把各色纸张挂在绳子上随风飘舞,而不是点燃。比如四川一些地区还是这样做。

这个习俗可以从藏区看出端倪。俗话说“汉藏一家”,两族同出一源,习俗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常看到藏人在祭祀地拉着绳索,在绳索上系上各种颜色的彩旗、布条、哈达,密密麻麻,迎风飘舞,这种传统当与上古华夏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乃出一源。

这种做法,大概是上古人在定居生活以前,常常迁徙,不得已在先人葬处做的记号而已,后来演变成寄托哀思的文化习俗。

既然选择了烧纸,防火倒成了非常先进的华夏式环保文化

古老的华夏文明,非常注重环保。《史记》就记载商汤把人们围猎用的网打开三面,只留一面,意思是被捕的动物有三次机会逃命,如果最终还是在一面网上被捕了,那就是动物的“命”。这就叫“网开三面”,也叫“网开一面”。这种思想非常具有华夏文明特点,其中包含着“仁”思想的滥觞,以现代眼光来看,更是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取之有度的怀抱思想。

清明宣传森林防火,与“寒食、清明”的传统就这样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可见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现在看来也非常先进,非常和谐,非常文明。尤其是,在人们习惯了清明上坟烧纸(而不是清明扫墓)之后,防火显得尤其重要。

0 阅读:0
野话说文化

野话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