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兴衰(二八)朱泚叛唐被灭后,为何李适对朱滔的叛乱网开一面

惊心鸟 2024-12-16 01:19:52

奉天之难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又一场席卷了半个国家的内乱,是唐德宗李适一生最大的耻辱。这场战乱让唐朝的国力再度受到重创,李适欲中兴唐朝的想法成为泡影。战乱在平定之后,参与叛乱的朱泚、李怀光、李希烈等叛军首领都先后被杀。也有如王武俊、李纳等藩镇及时去除王号,重新加入到平叛的唐军之中,使得自己的权位得以保全。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作为这次叛乱罪魁祸首之一的幽州节度使朱滔,居然在投降唐军后没有被唐德宗李适追究,并继续保留了朱家在幽州掌控军政大权的地位,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幽州节度使朱滔与别的参与叛乱的藩镇不同,他可以说是从头到尾主导了这场叛乱的走向。以他对这场叛乱的参与程度,以及造成叛乱扩大化的危害来看,与朱泚、李怀光、李希烈等叛军首领是不相上下的。在叛乱之初,他是作为唐朝平定四镇之乱的地方藩镇军之一存在的。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朝廷拒绝李宝臣之子李惟岳继承成德节度使权位,于是引发了李惟岳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的叛乱。这场叛乱历史上被认为是奉天之难的开始,史称四镇之乱。

后来加入叛乱的朱滔和李希烈,一开始本是为了平定叛乱而起兵的两大藩镇。与李希烈的叛乱集中在中原地区不同,朱滔的叛乱直接影响到了叛乱向着关中地区蔓延,最终引发了长安失陷的泾源兵变。从史料上看,朱滔在叛乱过程中,先是勾结王武俊临阵倒戈,使马燧讨伐田悦的战争功败垂成。然后朱滔又写信拥立李希烈为王,使得叛乱藩镇纷纷称王,出现了中原五王并立的乱局。同时朱滔又与位于长安的哥哥朱泚暗中勾结,当时参与平叛的河东节度使马燧便曾截获了朱滔写给朱泚的密信,这也为泾源兵变埋下大患。

朱泚在长安勾结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发动兵变,夺取长安城,被拥立为帝,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策应朱滔等人在中原的叛乱,使平叛的唐军首尾不能兼顾。朱泚在关中的叛乱让四镇之乱完全扩大化,再加上后来李怀光叛乱,使得奉天之难的乱局席卷了整个北方。可以说朱家兄弟是这场叛乱中最具野心的藩镇,也是对唐朝造成最大破坏的藩镇。尤其是朱泚围攻奉天的战争,几乎将唐德宗李适逼入了绝境。如果不是名将浑瑊率领奉天军民殊死抵抗,只要奉天城坡,唐朝只能提前灭亡。所以对于朱泚和朱滔兄弟,朝廷对其罪行是绝不该轻易放过的。

李适避难梁州后,李晟率军收复了长安,出逃的朱泚被部下杀死后献给朝廷,关中的乱局才逐渐被平定。而此时朱滔在中原依旧是如日中天,但朝廷却丝毫没有继续追究其罪责的行动,反而主动派出使者进行劝降。于是朱滔主动的去除王号,向唐军投降,上表朝廷表示服罪。李适居然也没有对朱滔的罪行继续追究,而是下诏赦免了朱滔,让人感到很不理解。对于别的参与叛乱的藩镇可以在倒戈后将功折罪,朱滔这样的首犯怎么能轻易放过呢?这样的话题在后世的史料中经过很多讨论,也得出了不少众说纷纭的结论。

历史上分析李适放过朱滔的原因有很多的阴谋论成分,大多都是主观臆测的,根本不可能成立。李适选择赦免朱滔,没有追究其叛乱匪首的责任,最大的原因还是当时的战略形势使然。当时李晟虽然收复的长安城,但唐军并没有在局势上占据完全的优势,李适的妥协是为了快速结束战争,防止其他的危机进一步扩大化,使战争局势再次出现糜烂。因为奉天之难的发生,唐朝国力在内战中衰退,所以国家出现了内外交困的情况。李适虽然昏庸无能,但他也意识到,如果不能快速平乱,唐朝的灭国危机将延续下去。

据史书记载,唐朝内部有四镇之乱和李怀光叛乱没有平定,而外部则有吐蕃大军蠢蠢欲动。长安被收复后,叛乱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退出了关中,在河中之地固守,并寻机呼应四镇之乱。李怀光手下的朔方军是郭子仪带出来的精锐,在藩镇军中首屈一指。而河中又是安史之乱后朔方军长期驻扎的地方,各种基础较好,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当时浑瑊率领唐军几次在河中攻打朔方军,都被李怀光击退,可见李怀光所部战力的强大。而地处中原的李希烈也在驱逐汴宋节度使李勉后占据了广大的地盘,与围攻他的周边藩镇打得不可开交。

如果说李怀光和李希烈的存在是唐朝内部的心腹之患,那么边境吐蕃军队的聚集就让唐德宗李适如鲠在喉了。因为泾源兵变的发生,关中固若金汤的防御形势为打破,李适不得不调取西部边境的军队勤王和收复长安。但西部边境军队调离后,却也让唐朝出现边境兵力空虚的隐患,这就给野心勃勃的吐蕃带来了可乘之机。再加上中原腹地的内乱,唐朝完全无力同时应对两场战争,所以李适迫切需要快速安定内部,做好应对吐蕃攻击的准备。因此他一方面招降叛乱的河北藩镇,另一方面调李晟的神策军紧急赶赴边境防御吐蕃。

河北叛军在经过马燧的多方攻打后已经势力大为削弱,并且在朱泚被杀后主动去王号上表请罪,所以李适对其进行招揽是可以理解的。河北叛军加入到围剿李怀光和李希烈的队伍中,也会加快唐朝内乱平定的进程。但朱滔在河北叛军中比较特殊,他与朱泚的关系,和在叛乱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按理是不应该被赦免的。实际上朱滔自己都没想到会被赦免,这完全超过了藩镇们对李适的认知。以李适小肚鸡肠的性格,睚眦必报的作风,能赦免王武俊等人已经是最大的限度了。朱滔作为叛乱主犯之一,按理只有死路一条。

但李适这次居然一改之前的作风,很宽容大度的赦免了朱滔,加快了河北藩镇倒戈的进程,使得四镇之乱在一年之内迅速被平定。朱滔倒戈后不到半年,李希烈便撑不住了,然后被部下杀死后献给朝廷。李希烈死后,他所占据的中原各地藩镇纷纷向朝廷投降,叛军中只剩下李怀光苦苦支撑。然后朝廷调集了浑瑊、马燧等名将围攻李怀光,第二年朔方军在寡不敌众下纷纷投降,李怀光最终自缢身亡,奉天之难这才彻底被平定。从朱滔投降后的战局演变来看,他的倒戈显然成了唐军平乱的转折点,让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唐军一方。

可以说如果没有朱滔及时倒戈,中原的叛乱必然迁延日久,边境的吐蕃危机会无限的放大。而边境只有李晟的几万神策军靠得住,面对十万的吐蕃大军也是敌众我寡,这对唐朝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局面。因此李适赦免朱滔,及时让其倒戈攻打叛军,是非常高明的一招妙棋。尤其是朱滔在叛乱中引入了回纥和契丹的军队,招揽了魏博节度使的精兵,所部的战斗力在叛军之中也是非常精锐的。如果他被迫狗急跳墙,引回纥和契丹大军入侵,这将对唐朝北方是巨大的破坏。如果唐朝从西面和北面同时遭到外敌入侵,灭国危机就再次出现了。

李适一生执政昏聩无能,但赦免朱滔,招揽河北藩镇却是少见的亮点。很多人认为是李适经历了奉天之难后清醒的认识到唐朝局势的危险,能够不再独断专行,才做出如此的决策。但结合当时的唐朝政治形势看,这个决定很可能不是李适做出的,而是宰相李泌做出的。以李适的平均执政能力,他是做不出这种高明的决策的。但李泌则不同,他作为四朝老臣,中唐时期有名的救火队长,这种舍小取大的决策是比较常见的操作。在当时唐朝面临的内外交困的危机下,也只有李泌这种政治高手才能迅速将乱局摆平,而李适则极可能越帮越忙。

综上所述,李适在奉天之难的关键时刻赦免朱滔,是紧急形势下不得已而为为之的妥协,也是为了力保唐朝的妙手。他这样做虽然无法全面的平定藩镇叛乱,有着姑息养奸的嫌疑,但却也让唐朝避免了被吐蕃、回纥等外族入侵的危机。就当时受到内乱严重破坏的唐朝而言,这种选择已经是最优解了。从李适的执政风格上看,这个决策不是他的能力和性格能够做出的,很可能是宰相李泌推动下的结果。朱滔的赦免也成为奉天之难的转折点,让唐军能够迅速平定战乱,防御外敌入侵,唐朝也再度回到了复苏的轨道,为元和中兴打下了基础。

0 阅读:32
惊心鸟

惊心鸟

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