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开始实行军衔制,也是在这一年举行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大授衔仪式。授衔中除了备受关注的元帅和大将之外,还授予了55位上将。
这次授衔考虑了将军们过往的军功以及职级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有一人被称为“万年参谋长”,虽然当时参谋长的定位上多有尴尬,普遍被低授,可是他仍在毛主席的坚持下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他就是李达上将。
只不过在1958年之后,这位上将却几乎销声匿迹了,这其中有何变故?
要知道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李达将军正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和训练总监部的副部长,又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可以说很受重用。按常理来说,不应该这么快走入人生下坡路。
而在解释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他的革命人生。
李达老家是陕西眉县。他从小家境贫寒,5岁就被迫去地主家当短工,11岁的时候,家里人借钱给他交了学费,让他去读书。进入学堂后,他发奋苦读,改变了命运。
1922年,17岁的他考入西安私立东道中学,然后转入省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他学习了新思想,参与了爱国运动,从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小学老师。
但两年之后,他意识到普通的教书生涯并不适合他,只有奔赴战场救国救民才是他渴望的人生,于是他顶住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考入了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就此弃笔从戎,走上了军事指挥生涯。
当时国内兵荒马乱,去部队参军经常参加实战,因此毕业后他也从排长起步,很快就当上了旅部参谋。
1931年是他人生的转折之年,他跟随赵博生参加起义,成为了红军第5兵团的连长,然后带领部队和贺龙元帅的红二军团会师,担任了红二方面军的参谋长。
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组织上安排他协助刘伯承在太行山区作战。自此之后,他和刘伯承元帅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留在刘伯承元帅身边担任参谋长。
期间因为人事调动,曾经短暂担任过太行军区司令员。后来刘帅的职务一直在调整,部队也在不断地改编,但刘帅一直坚持把他留在身边,他的职务也多次调整,但始终离不开参谋长三个字,陆续担任了晋冀鲁豫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和西南军区参谋长,成为刘邓大军雷打不动的参谋长,“三号人物”。
朝鲜战争打响后,他因为工作原因没有第一时间入朝作战。1953年才接到调令,火速入朝作战,担任了志愿军参谋长。总结下来,从1932年一直到1953年,他在解放军部队的参谋长任上连续工作了21年。虽然级别在提升,但始终都是各级参谋长,纵观所有的开国将领,有这种传奇经历的人只有他一个,堪称“专职参谋长”。
1958年,因为中苏关系恶化,刘帅主持的军事学院也因为使用了苏军教材,结果被扣上了教条主义的帽子,因此远离了军政舞台。
但李达性格耿直,认为尽管中苏关系恶化,但苏军教材里的可取之处依然值得学习,不能全盘否定一刀切。结果此话一出,他也遭到了牵连,1958年被解除了军事职务,转而负责体育工作,实际上是被边缘化了。
特殊时期到来后,国家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性格耿直的李达再次遭到了打击,被非法拘禁,长达4年没有人身自由。
因为在解放战争时期过度劳累,再加上被批斗,到1972年的时候,他病情恶化。
李达的妻子设法联系到刘伯承,希望刘帅出面帮助李达。
刘帅当时已经80岁,表面上挂着军委副主席的头衔,但没有任何实权,但他决定冒险帮助李达,于是给周总理写一封信,不料这封信居然被某些人中途扣下来,周总理没看到信件。
刘帅意识到该问题后,通过私人渠道直接把信件送到了周总理手中,并亲自拨通了总理的专线电话,担忧的说:“总理啊,我现在讲话没什么用了,但李达同志一定要保下来,只有总理您能出手了!”周总理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李德生落实,当月李达被解除监禁,送往301医院接受治疗,脱离危险。
1972年,在毛主席的同意下,李达重返部队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4年的苦难日子终于结束。
之后李达又相继担任了中军委顾问,中顾委委员等职务。1993年,88岁的他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