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号称“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一切回归史 2024-05-31 06:15:30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封建社会是基于原始社会的适应阶段和奴隶制社会的过渡阶段之后古代最高级的社会阶段,华夏文明漫长的五千年辉煌历史之中,封建社会就长达两千年,占到了奖金一般的长度,可见其重要程度。

封建社会的演进是时代成熟的重要标志,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走入相对稳定的阶段,早从明朝末年就开始实施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到清朝时期已经逐步完备,随着社会安定,清朝由前期的稳步发展逐渐迎来鼎盛时期,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康雍乾三朝。

康熙解决了清朝的内忧外患,平定三番叛乱,稳固朝政,雍正在康熙的基础上稳定局面,最终交给乾隆的是一个国库充实局面稳定的国家,唯一的问题就是天灾,康雍乾三代皇帝当政的时候旱灾频发,乾隆八年的夏季更是被称为“史上最热的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呢?

频发的旱灾

康雍乾三个皇帝的执政的确带领清朝走上了繁荣,但同时期的自然灾害也是不可否认的事情,因为这是排除改朝换代之外唯一有可能引起政局动荡的因素,也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

清朝在这一时期发生最多的就是水旱灾害,旱灾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最大,会直接导致粮食减产,形成巨大的生活压力,在清朝统治前期,湖南地区是发生旱灾最频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热”。

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湖南地区河流众多并且降水相对比较充沛,原本不会发生旱灾,但随着洋流变化和气候所造成的影响,也经常会因为干旱而导致严重的灾害。

尤其是湘西地区夏季的时候,不仅气温高而且降水很少,在南风的影响下连稀少的降水也会迅速蒸发掉,形成的较热水蒸气会造成温度的持续升高,当地贫瘠的土壤会直接被烤干,保水能力几乎被消耗殆尽,温度会再次得到提升,旱灾发生的几率更高。

从清朝历代帝王所管理下的湖南地区来看,整个清朝前期阶段,湖南地区每年夏季都持续高温,并且因为高温引发的旱灾达到了九百四十多次,顺治皇帝统治的十八年中,每一年湖南地区都会发生旱灾,全年高温之下旱灾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发生率。

康熙皇帝所统治的六十一年之中,湖南地区有五十年都处于旱灾爆发严重的阶段,酷热造成的干旱达到八成以上。

到了雍正时期,社会基本稳定,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变这种环境状况,使得旱灾发生频率降到了七成。

乾隆时期则达到了旱灾发生频率的最低时刻,根据当时的记录,乾隆统治的六十年内仅有四十年处于灾害频发阶段,这个数据虽然看起来很多,但相比于之前的两朝和后续的嘉庆及道光皇帝,已经是清朝前期最好的数据。

但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虽然旱灾发生的频率不高,但却有一个顶点和最值的存在,在乾隆八年的时候,清朝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酷暑和旱灾。

持续高温与严重旱灾

乾隆皇帝统治下的清朝四海升平,唯独在1743年的时候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其原因也不外乎两个,降水少和气温高,当然后者为主要因素,因为当时旱灾发生的地区在“畿南”,这一地区在当时的海河以南。

这一年从很早开始天气就出现了反常的表现,早在当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气温就要比往年高出许多,甚至有些降水少的地区已经出现了河流干枯的情况,部分颇有远见的官员也曾给中央送去奏折,称天气异常,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发生旱灾。

但因为这是一种猜想,所以等偏远的消息报到乾隆身边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再加上现在清朝所有的政务都集中在乾隆一个人身上,所以等看到再回复的时候已经完全来不及了。

到六月份,旱灾直接席卷全国,包括京城在内的二十七个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即便当时意识到有灾害发生的官员进行了提前准备,但依然低估了这次大旱的恐怖程度,持续的高温几乎蒸发了所有的水源,农作物在高温的炙烤下全都死在了龟裂的土地之中。

此次来势汹汹的高温天气不仅造成了粮食的减产,甚至很多地方连最基本的饮用水也难以保证,因为这次干旱并没有在短时间内结束,从时间跨度上看,此次旱灾持续了整整十一个月的时间,从当年的六月一直到了第二年夏季。

对社会损害最大的不只是延续到当年秋季的高温,还有粮食的锐减和生活难度的增加,社会中很多人都在这一次旱灾中丧生,因为粮食作物的缺乏,无数人因为干旱背井离乡,形成庞大的难民狂潮。

之所以在国家兴盛的重要时期依然让灾害持续了这么长的时间,部分原因其实是乾隆皇帝的错误解读,因为这次旱灾太过离奇,温度太高,乾隆将原因归结为“上天降灾”。

而老天之所以降下灾害来惩罚,是因为自己用人不当,这种基于封建迷信所形成的理解会直接造成灾害治理的延误,因为乾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用政治改革的形式来试图缓解灾情,甚至还罢免了一种官员,看起来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没有丝毫作用。

还会导致灾情进一步扩大,后来乾隆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也采取了一些正确且有用的措施,比如紧急召集受灾当地的官员,灾情发生一段时间后乾隆就下令着手进行赈灾工作,首先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大米乃是当务之急。

仅在七八两个月份乾隆就下令分发了四十万石的救济粮,但这还没有结束,因为当时气温太高,大米根本没有保存的条件,再加上旱灾导致的难民本来就是居无定所的,即使有了大米等粮食也没有办法进行烹饪制作。

很快流民就直接到达了京城,乾隆见状,直接下令当地官员配合进行难民的收留和饥荒的问题解决,因为乾隆知道,在当时的高温之下,如果没有妥善安置这些在生死边缘挣扎的难民,那么势必会引起大范围的死亡和瘟疫,大规模传染之后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炎热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当下社会生活中我们面临普遍的城市化,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夏天可能会形成更高的温度,但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有多重手段去应对炎热的天气,风扇,空调,冰箱等都是夏天的解热神器,甚至还可以通过吃冰淇淋和贴冰贴来缓解身体上的炎热。

仅从这一点来看,我们的生活质量已经要超过乾隆皇帝了,在极端炎热的情况下,不仅是百姓难以忍受,生活在皇宫之中的乾隆也饱受炎热困扰,在这样四海受灾严重的情况下,乾隆每天都要深入阅来自全国各地的急报。

因为要与诸位大臣商议解决的对策,乾隆每天都需要在酷暑之中穿上严实的朝服,即使是夏季所谓的“清凉装”,乾隆皇帝依然汗如雨下,虽然后面有两位宫女手持扇子用力挥动,但在频繁的忙碌中依然会疯狂出汗。

奏折之中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加之以本就烦躁的心情让乾隆更加炎热,他只能派人去密封的环境中取来珍藏已久的冰块,甚至有大臣找来了冰冻西瓜为他解热。

在多种手段的加持之下,乾隆的酷热得到了很大程度缓解,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整个皇宫之中只有自己一人在享受,那些来自受灾严重地区的官员,全身上下都被汗水浸湿。

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依然快马加鞭地奔波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每次回京都来不及喘口气就要更换官服面见皇帝为他回报受灾情况,得到批复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受灾地区进行政策落实。

如此炎热的气温加上如此高强度地工作,导致朝中有很多官员中暑晕倒,有些人甚至倒在了工作路上。

乾隆见状十分于心不忍,他令人准备了更多的冰块和西瓜等水果,每当有官员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总是让他们趁机休息消暑,在汇报情况的时候适当缓解一路上的劳累。

除此之外,乾隆还下了罪己诏,这并不是封建迷信,这既是对皇宫之中官僚的安慰,也是对天下广泛受灾老百姓的交代,乾隆作为皇帝,眼看着自己的子民受这样的痛苦,他只能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让灾情解决得更快一些。

乾隆皇帝甚至忘了自己也是受灾群众之中的一员,虽然这场干旱造成的持续后果很严重,但在乾隆积极的措施之下还是得到了缓解。

当今社会的具体状况和古人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在面临难得一见的酷暑天气时,往往更加难以应对,即使是乾隆皇帝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张颖华.清朝前期湖南旱灾研究[J].灾害学,2002,(01):6.

[2]刘璇.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D].(null),2021.

[3]贾陈亮.清代中央政府对甘青宁民族地区的治理研究[D].(null),2018.

1 阅读:1092

一切回归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