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化学者),摘自作者新书《法度与人心》(中信出版集团),读史系授权发布
帝制时期,决定王朝政治走向的,是三大因素,一是开国之君,二是守成之主,三是官僚集团。
开国之君是一次性因素,发生之后就不再变化;守成之主和官僚集团都可能出现变化。其中,皇帝更容易出现变化,最高权力的交接风险重重。北宋政治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个皇帝宋英宗的上台,给北宋政治带来了强烈的不安定因素。
英宗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按照传统的宗法秩序,“大宗无子,取于小宗以为子”,皇帝没有儿子,过继一个侄儿继承皇位,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样正常的,是仁宗强烈的不甘心。他四十岁以后,后继无人就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四十七岁时,仁宗中风,侥幸活命;此后六年,他搏命生子,可惜宫中所诞皆为女孩;五十四岁,仁宗含恨离世。
在距离过世七个月的时候,仁宗正式过继英宗为皇子。但是直到英宗即位,仁宗的后宫之中还有一个待产的龙胎——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胎只是乌龙,那里面除了欲望什么都没有。
仁宗用生命告诉世人,一个有皇位要继承却没有儿子的男人,内心是多么地荒凉凄惨。
仁宗最终亲自选定英宗为继承人,为最高权力的平稳交接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避免了可能的混乱。从这一点上说,仁宗的确是把仁义坚持到底了,他是一个顾全大局的皇帝。但是,他的不甘心和挣扎却直接导致了英宗心理的压抑扭曲。
英宗四岁时曾经以“招弟”的名义进宫生活,是被皇帝抚养过的男孩,因而在一众宗室之中脱颖而出,身份矜贵。随着时间的推移,仁宗始终没能诞下子嗣,英宗更被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大多数人视为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
为了不辜负可能的重托,英宗一直过着严格自律的生活。然而,获得认定的过程却是如此漫长曲折,其中还不乏凶险。三十一岁,英宗被正式收养为皇子,而不是皇太子——他的命运仍然是不确定的。仁宗的后宫丝毫没有掩饰她们的忌恨,对新皇子态度冷漠,英宗一家入宫之后甚至出现过衣食不周的状况。
三十二岁,英宗正式即位,但是后宫仍然掌握在仁宗一系的手中。
漫长的即位过程,让仁宗与英宗成为一对在内心深处“抵死互不相认”的非亲父子。
英宗即位的第四天,就突发怪病,不能临朝。仁宗的皇后曹氏因而暂时取得了垂帘听政的权力,她甚至表达过皇位易主的想法。幸好,以宰相韩琦为首的官僚集团坚定地站在英宗这边,最终以近乎强制的手段迫使曹太后撤帘归政,让宋王朝顺利渡过继承危机。
但是,渡过了即位危机的英宗却始终没有走出即位给他带来的心理阴影。
英宗在位四年,基本上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生病,第二件是认爹。前一件他可能是被动因应,后一件却是他主动折腾。英宗的诉求很简单,他要在公开场合叫自己的亲生父亲濮王一声“父亲”。
按照礼制,英宗既然已经出继大宗,做了仁宗的儿子,他和亲生父母之间的名义关系就已经发生了改变,公开称“亲”,于礼不合。
这番道理,英宗怎么可能不知道?他之所以把这个议题抛出来,骨子里还是出于对仁宗的怨恨——仁宗的这个儿子,他做得太憋屈了。
英宗的“称亲”诉求,在开封政坛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激烈讨论。官僚集团分为两大阵营,“皇父派”和反对派。
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大阵营基本上是按照代际和职位来划分的:以宰相韩琦、副宰相欧阳修为首的老一辈官员支持“称亲”,给予了皇帝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以台谏官为主的中生代官员,则从礼制出发,坚决反对“称亲”。
皇帝生父的名义争夺战演变成了台谏官与宰相之间,或者说两代政治人之间的对峙。台谏官弹劾宰相奸邪,以辞职为要挟,表示“甘与罪人同诛,耻与奸臣并进”,要求皇帝罢免宰相。宰相针锋相对,毫不退让。
欧阳修说,如果陛下认为我们有罪,那就应当挽留御史,如果陛下认为我们无罪,那么,请陛下自行决定。英宗当然选择站在宰相这一边。最终,英宗为他的生父赢得了父亲的称呼。
但这场胜利实在是得不偿失,它败坏了英宗的形象。假定英宗得享天年,像他的养父仁宗一样做了四十年皇帝,后来又有许多英明的作为,那么,“称亲”事件就只不过是一桩小事,并且会获得大多数人的同情。可惜的是,英宗的生命过于短促,只做了四年皇帝,根本没有时间展现他的抱负和心胸。
英宗的历史形象就这样定格在那里,不了解他内心委屈的人,会把他看作一个任性妄为的人——仁宗给了他继承皇位的权力,他却拒绝出席仁宗的祭祀典礼,反而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哭着喊着为自己的父母争取本不属于他们的荣誉,这一切对英宗乃至他的血统的影响是恶劣的。须知,英宗原本只是普通宗室,按照血缘,跟他拥有同等继承权力的宗室可是一抓一大把。仁宗选择了他,肯定是觉得他有过人之处,没想到却是这样——人们有理由质疑英宗的即位。
英宗的统治时间很短,但是影响很长远。北宋政治转向的根源,就是在这四年里埋下的。在英宗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不服气的少年,那便是他的长子,后来的神宗。
神宗聪明、勤奋、有气性。父亲即位之前在宫中所遭受的冷遇,让他不平;父亲即位之后所表现得不堪,又让他尴尬。而神宗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屈服、向命运低头的人。父亲与(名义上的)祖母——仁宗皇后曹氏之间明争暗斗,关系恶劣,神宗就懂得行动起来,去讨好老人家,修补裂痕。他十九岁即位,获得了主宰天下的大权。
这个少年怎么可能容忍外界对他血缘的质疑?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证明自己,进而为父亲洗雪荒唐的形象,是神宗所认定的使命。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皇帝?开疆拓土,制礼作乐。怀抱着特殊使命的年轻皇帝上台,宋王朝这艘大船必须转向,开足马力向前。
这就是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历史——守成之主英宗和神宗即位的故事。这段故事常常被忽略,而我恰恰觉得,是它真正改变了宋朝的政治走向——王安石变法遂不顾一切地轰轰烈烈上演。
拜仁逗比黑
宋朝皇位继承危机有至少4次:真宗传仁宗,仁宗传英宗,钦宗传高宗,光宗传宁宗[得瑟]
詞茕
英宗搞濮议本来就有问题,当皇帝之前为了皇位选择不认爹过继给仁宗,当了皇帝开始翻脸不认人了,他还委屈,要点脸行吗
丶離 回复 03-09 00:06
你拉倒吧,换个皇帝我不敢说什么,但是这是宋仁宗。麻烦去了解宋仁宗一生再说。
用户15xxx00 回复 丶離 03-09 16:43
呵呵,谋臣、幕僚都是弱智是吧,就没一个人给提出 拒绝当养子 的建议是吧? 就你聪明是吧。呵呵,拒绝给皇帝当养子,你真是敲着键盘什么都敢说啊。
木轮下
北宋生于不忠不义,死于腐朽、懦弱、耻辱、荒诞!
凡秀 回复 木轮下 03-12 09:11
对历史一知半解就别轻易评论,会让人笑话的
木轮下 回复 03-12 07:09
五代史里,不得说石敬瑭的节操真低!
用户23xxx24
英总就是个小人,仁宗死时候一个样子,仁宗死后立马翻脸,仁宗埋时候把帝国都给他了,他却不愿意去,在封建时期他把仁义孝基本上都踏了一遍
用户12xxx62
北宋灭亡和神宗的变法有直接关系,造成了君主集权和党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