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师群体里讨论最多的事,非“延迟退休”莫属。
政策一落地,没想到最先感受到震动的,是我们学校。
网上有位老师称,学校有11位老师到了退休年龄,原本大家都以为会迎来一波“退休潮”,
年轻老师甚至都开始琢磨谁退休后,自己有没有机会评职称了。
结果名单一出,全体傻眼:
11人里,居然有8位主动申请延迟退休,只剩3人按时离岗。
延迟退休,为啥这么香?
一打听才知道,选择延迟退休的老师其实早就盘算好了。
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家也就在学校旁边,走路五分钟到教室。
丈夫还没退休,自己一个人退在家也无所事事。
最关键的是,副高职称的老师们工资待遇很可观,
月薪轻松过万(包含公积金、职业年金、补贴等),
而一旦退休,收入基本腰斩。
这一算账,谁还舍得退?
站在她们的角度,确实没毛病。
多工作几年,不仅日常生活有事做,收入还能保持水平。
年轻老师:你们不退,我怎么上?
但站在年轻老师这边,就没那么容易接受了。
“我评副高都排队排了五年,眼看要轮到我,结果又被堵回去了。”
这不是个例,是很多年轻老师的心声。
现在不少学校职称早就饱和,
如果老教师延退五年,这些年里职称结构基本动不了。
评职称没了希望,年轻老师的积极性也就打了折扣。
问题不仅是职称,更是工作量和公平感
比“卡位”更难受的,是工作上的“不公平”。
延迟退休政策写得明明白白:
申请延退的老师必须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工作量不能低于平均标准。
但实际情况呢?
有的老师一边申请延迟退休,一边却不再带班、不上主课,
转而选择道法、信息这样的副课,
甚至有几位早几年就没教学任务了,
照样混着工资上着班,成了“养老模式”。
这让年轻老师心里怎么想?
正如有网友说的那样:
“延迟退休的人应该视为主力,要带主课,并全工作量,不然混日子混工资有何意义???不怪年轻教师有意见!”
如果延迟退休只是为了保住高收入,却不承担应有的工作量,
那年轻教师的埋怨也就不难理解了。
大家都是一线教师,凭啥工作最重的压在年轻人身上,
待遇最好的却给了“轻松待机”的人?
学校也难:左手是资深教师,右手是年轻后备
其实学校也挺为难的。
一边是工作了三四十年的资深教师,一边是充满干劲的年轻力量,
谁都不能轻易得罪。
如果让老教师重回班主任岗位、主课教学,一旦健康出问题学校也承担风险;
但要是放任不管,年轻老师的情绪也很难稳定。
那怎么破解这个局面?
我们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政策执行“落到底”。
延迟退休就得真干活。
申请时学校要严格审核岗位安排和工作量,不能让“养老式”延退继续存在。
既然选择留下,那就要继续扛活儿,不能只领工资不干事。
二是探索“老带新”机制,优化岗位设置。
可以安排资深教师参与教研、带教、课程改革等工作,
既不让他们完全脱离教学,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指导价值。
这样既减轻了年轻教师的压力,也让老教师延迟退休更有意义。
三是职称评聘机制要更灵活。
比如可以考虑“退一补一”“按需设岗”等模式,
让职称评定不完全受制于人员饱和。
只要规则透明,评审公开,年轻教师即便暂时没评上,也会更愿意等待和付出。
代际之间,理解很重要
其实,不管是延退还是早退,大家的出发点都很简单:
老教师希望维持生活质量,年轻教师希望有发展空间。
只是现在机制不完善,很多矛盾就被激化了。
我们一直说教育是薪火相传,可“传”和“接”都需要相互理解。
老教师值得尊重,也该继续发光发热;
年轻教师渴望上升通道,也该被看见和支持。
这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资源争夺,而是一场关于公平、责任和传承的博弈。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有弹性、更讲理、更温情的教育环境。
你怎么看延迟退休?你学校有没有类似情况?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也别忘了点个【赞】和【转发】,让更多同行一起加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