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反秦能够夺取天下,而陈胜起义归于失败,为何?

平民历史 2024-04-21 07:58:33

“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两句名言出自《史记》,且均为陈胜所说。

陈胜即大泽乡起义的发起人之一,一直以来被标榜为反抗暴秦的先驱。大泽乡起义拉开了农民反抗暴力统治的帷幕,然而陈胜、吴广反抗暴秦,却非死于秦军之手,而是被身边的人杀害……

01关于陈胜出身猜测

“陈胜者,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人也,字涉”,在《史记》中陈胜也称为陈涉。“吴广者,阳夏(河南太康)人也,字叔”,吴广又称之为吴叔。

古人对称谓极其讲究,现在所说“名字”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名”是幼时长辈给起的,“字”则是弱冠之年起的,后来还有自己随性所起的“号”。

再看汉高祖刘邦,“姓刘氏,字季”。关于“季”字,《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由此得知,刘邦的字纯粹是家里兄弟排行,所以刘邦又称为刘三。而陈胜不仅有姓有名,还有字,这表明陈胜绝非像刘邦一样是“编户民”——普通的贫民百姓,也就是意味着陈胜的出身比刘邦要强许多。

而且有理由相信,刘邦的“季”字是司马迁为美化而添加。证据便是:与刘邦同日出生的同乡兼发小——卢绾只有姓有名而无字号。

在《高祖本纪》中,“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这说明刘邦有自己的耕地;在《卢绾列传》中又明确,“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上学堂也非寻常百姓所能达到的条件。

所以,陈胜早年的家境应比刘邦更好一些。至于,陈胜后来受雇他人耕作,可能是家境中道败落了。

02鸿鹄之志富贵而已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年轻时曾与他人一起受雇佣耕田,劳作间歇在田埂高地上休息,因劳累而叹息了许久,说:“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呀。”

一起耕作的同伴便笑了,“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于是,陈胜又长叹一声说道:“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善于讲故事,故事细腻、情节动人、语言丰富。在这个场景中,无论是时间、地点,还是人物、背景都作了清晰的交代,读罢可以体会到人物表情和心理。

从上述对话分析,陈胜年轻时对现状不满而失意,这意味着曾经享受过富贵生活,而陈胜对未来的期许不过是富贵而已。这又明显区别于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与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也差了许多。

03戍守遇阻揭竿起义

人生低谷时,往往会激发潜能改变命运。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今北京密云)九百人,屯大泽乡(安徽宿县)”——前209年为秦二世元年,秦征调居住在闾门之左九百人去戍守渔阳,当行进到大泽乡时,暂停驻扎休息。“闾左”解释为居住在里巷左侧的平民,也有说法是秦时贫贱者居闾左。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胜、吴广都被编入守边的队伍中,并任命为领队的屯长。

“屯长”是军爵,在《商君书·境内》:“五什一屯长,百人一将”,军队什伍制“十人为什,五人为伍”,据此推测“屯长”为管理五十人的小头目。而刘邦“亭长”不过是缉拿盗匪的捕快,手下不会超过十人。再次确定陈胜团队管理经验比刘邦多一些。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恰巧碰上了大暴雨,道路被洪水冲断无法通行,估计不能按期到达。“失期,法当斩”——按秦律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两人商量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赶到渔阳是送死,逃亡被抓也是死,发动起义最坏的不过还是死。同样是死,还不如为国事而死。

陈胜、吴广将自己命运与为国事而死挂钩,这并非寻常百姓的觉悟。司马迁通过陈胜分析时局、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制造舆论鼓动人心,再次证明陈胜、吴广并非一般“闾左”之民。

04陈胜漠视吴广之死

如果说陈胜是起义策划执行者,那么吴广则是起义的坚定拥护者。

吴广不仅笼络了戍卒,“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一向爱护戍卒,大多人愿意听他差遣。

而且,吴广故意激怒押送戍卒的军官。“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军官喝醉后,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军官被惹怒了,惩罚了吴广,继而惹怒了那些拥护吴广的戍卒。

“尉果笞广”——军官果然鞭打吴广。司马迁用了一个“果”字,表示吴广计谋实现,押送军官正中下怀。惩戒引起了戍卒们的抗议,触犯众怒这正是吴广想要的结果。

“尉挺剑,广起,夺而杀尉”——军官又拔出剑来威胁戍卒,吴广起身,夺剑杀掉了军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在陈胜的帮助下,又一同杀掉了两个军官。

这段描写精彩不亚于武侠小说,高手克敌制胜往往只是一瞬间。然而,吴广虽为大泽乡起义发起人之一,司马迁却将其安置为从属地位,没有过多的记述。这既昭示了吴广的命运,也为陈胜漠视吴广之死埋下伏笔。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陈胜任命吴广暂时代理为王,监督将领们向西攻打荥阳。

在攻打荥阳中,将军田臧想围点打援,以少量士兵围打荥阳,而大部队迎击秦军。这与吴广的意见相悖,田臧于是假传陈胜的命令将其杀害,并将脑袋送给了陈胜。

“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吴广被田臧杀害,陈胜没有惩处田臧,反而任命其为上将。陈胜漠视吴广之死,不仅让将士们寒心,也树立了一个坏榜样!拥兵自重便可自行其是,如此各路义军势必难以协调指挥,统一调配。这为起义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05起义获得百姓支持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起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斩杀军官后安抚九百戍卒,这段话广为流传的仅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整段话逻辑严密,层层递进,颇有煽动效果。

“咱们碰到大雨,已经耽误了期限,按法律都会被杀头。假使朝廷不杀我们,戍边也是十人差不多死掉六七个。再说好汉不死便罢了,要死了也得折腾点动静啊!”

陈胜说出了大伙的心声,戍卒们对秦朝的愤怒如同溃堤的洪水奔涌而出,齐声高呼:“我们愿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在陈胜、吴广带领下,袒露右臂作为标志,筑坛盟誓,假冒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宣布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一举攻下大泽乡,接着又迅速攻下蕲县县城。“乃令符离(宿县东北)人葛婴将兵徇(武力掠取)蕲(宿县南)以东。攻铚(安徽濉溪县)、酂(永城西)、苦(鹿邑县)、柘(柘城县)、谯(安徽亳州),皆下(攻克)之”。起义形势势如破竹。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胜吴广一边行军,一边招兵买马,等到陈县时,已经拥有六七百辆战车,一千多骑兵,步卒好几万人。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波及下,刘邦在沛县诛杀沛县令自立为沛公,项梁带领项羽在会稽造反响应,除此之外各地大大小小的义军数不胜数。

06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

陈胜、吴广起义形势发展迅猛,队伍急剧壮大,得到了老百姓积极拥护,也证实了秦朝统治的残酷。而陈县郡守和县令放弃守卫,则说明统治阶层中也出现了分化。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起义军一时不能取胜,后来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掌管教化的乡官)、豪杰(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

“弗胜”说明起义军队伍虽然壮大,但面对训练有素的秦军仍一筹莫展,这再次为起义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陈胜招募三老、豪杰,仅仅是“议事”而已,缺乏主断能力。

“守丞死”则又说明了百姓反抗意识觉醒,“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与此同时,各郡县中吃尽秦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官吏,杀死他们以响应陈胜。

三老、豪杰纷纷建议陈胜称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胜决定以陈县为都城,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张楚”这个旗帜还是具有一定号召力,“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当时,楚地数千人聚集在一起揭竿起义的多得数不清。

07张耳计策不被采用

对于陈胜称王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在《张耳陈余列传》中,司马迁记录张耳、陈余认为当时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有私心,而不愿追随。他们建议:“遣人立六国侯,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派人立六国后人,既为秦增加敌对势力,自己又多了同盟。

当时,秦朝势力仍然比较强大,与其称王成为首要目标,不如更多地给秦树立敌对目标,如此“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则帝业可成矣”。

陈胜召见张耳陈余时,司马迁提到了一句话,“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陈胜及身边人早听闻张耳、陈余是贤能人才,然而陈胜却未能很好驾驭使用。

陈胜并未听从张耳、陈余的建议。毕竟,陈胜的“鸿鹄之志”并非建立帝业,而是改变当时的穷囧,追求富贵而已。这再次为陈胜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后来,张耳、陈余因为陈胜不听用他们的计策,且任命官职太低,“怨陈王不用其策,不以为将而以为校尉”,所以跟随武臣北伐赵国。当武臣平定了赵国,便鼓动武臣自立为王。

从行文来看,司马迁认同张耳、陈余的主张。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唯一认可,而张耳曾是魏无忌的门客。后来刘邦接纳了张耳,且分封为赵王,说明张耳对建汉大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08老友被杀众叛亲离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曾经一起受雇耕田的朋友听说了,赶赴陈县。“苟富贵,毋相忘”,这句话估计朋友牢记在心。“扣宫门曰:‘吾余见涉’”——敲开宫门说:“我要见陈涉”。

“宫门令欲缚之”——宫门令一听就把他捆了。“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这个朋友经过好说歹说,宫门令才把他释放了,但仍不肯替他通传。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朋友打听到陈胜出行,便拦路叫喊,“阿涉,是我啊”。“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陈胜听到后担心朋友再喊出其他的话来,于是拉着朋友一起返回宫中。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进入宫殿,看见殿堂富丽堂皇,帷帐悬挂,朋友惊讶地说:“夥颐!陈涉大王的宫殿宏伟壮观。”

“夥颐”是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司马迁担心读者难以理解,所以又继续做了解释。“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楚地人称多叫“夥”,所以这件事就在天下传开了;“一朝称王,阔气异常”,这句话最早用来形容陈胜。

读到这个小故事,每一处都要设问,毕竟司马迁都有其用意。刘邦初入秦王宫也曾被眼前富丽堂皇晕眩了,最终却是张良、樊哙的苦苦劝谏,刘邦未能留宿咸阳城。

“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朋友更加随意出入王宫,经常到处诉说陈胜以前的旧事。于是有人劝陈胜,“你朋友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大王威望。”

陈胜这次竟听从了劝告而斩杀朋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陈胜以前的朋友知道此事后都自行离开了。“由是无亲陈王者”——从此以后陈胜身边再也没有了亲近之人。

可见,“苟富贵,毋相忘”是两千多年来最大的谎言。

当然,司马迁为陈胜之死再次埋下了伏笔。

“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安徽涡阳东南),其御庄贾杀以降秦”——腊月,陈胜前往汝阴,返回时到达下城父,车夫庄贾刺杀了陈胜,投降秦军。

从七月起义到腊月被杀,“陈胜王凡(共计)六月”。“陈胜葬砀(安徽砀山),谥曰隐王。”

结束语:

“张楚”政权随着陈胜之死而宣告失败,司马迁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探讨陈胜起义。

“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中正”为掌管人事之官,“司过”负责纠察百官过失,“主司”为督察。这句话明确陈胜对身边的人不再信任,派朱房、胡武监督群臣。

所以,“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将领们攻占了地方回到陈县来,命令稍有不服从,就抓起来治罪,以苛刻地寻求群臣的过失作为对陈王的忠心。“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不交司法审理,总是自行定罪。

“陈王信用之”——如此二人竟然深受陈胜信任。“诸将以其故不亲附”——将领们因为他俩的缘故不再亲近依附陈胜了。

陈胜将相离心离德,司马迁不止一次提过,在《张耳陈余列传》中,“又闻诸将为陈王徇地,多以谗毁得罪诛”——诸将有攻城略地的战功,大多遭到谗言毁谤而获罪被诛杀。“此其所以败也”,司马迁说便是陈胜失败的原因!然而,通过前文分析,陈胜失败又何止于此。

“陈王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陈胜虽在起义后不久身死,但是陈胜率先发动的起义引起各地纷起响应,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陈胜就是反抗精神的盗火者。

司马迁高度评价陈胜起义!套用众所周知知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杨照先生将《陈胜世家》与前篇《孔子世家》参照对比,发现司马迁如此安排,更好地凸显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作用。(见《史记的读法》)

0 阅读:22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