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镀银铜币.贰角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铜镀银贰角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1930年代)发行的货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
1. 发行时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该钱币主要发行于1932年至1934年间,是苏维埃政权在中央苏区(江西、福建等地)流通的货币之一。
2. 政治意义:作为红色政权的货币,它的发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独立尝试,旨在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巩固革命政权。
3.材质与工艺:材质名义上为“铜镀银”,但实际流通币多以红铜或黄铜铸造,镀银版本较为罕见,可能为试铸样币或特殊用途。 铸造工艺相对粗糙,受限于当时苏区的技术和资源条件。
4.设计元素:正面为中央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地球仪、镰刀锤子、麦穗环绕),上方刊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字样,下方标注年份(如“公元一九三三年”)。边缘饰以五角星或齿轮纹饰,象征工农联盟。背面为中央为面值“贰角”,两侧以麦穗或稻穗环绕,下方有俄文缩写“CCCP”(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可能与早期设计受苏联影响有关)。
5.版别差异:存在不同年份(如1932年、1933年)和细微图案差异的版别,部分版别因存世量少而更为珍贵。
历史与收藏价值
1. 革命文物属性
该钱币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实物见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建设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2. 存世量与稀缺性
因战争、政权更迭等因素,留存至今的真品较少,尤其是品相完好的钱币。
镀银版可能为试铸样币或纪念性质,存世量极稀,市场价值较高。
3. 市场价值
普通铜质贰角币根据品相不同,价格在数千至数万元人民币不等;
镀银版或特殊版别可能达数十万元,但需谨慎鉴别真伪。
鉴别要点
1. 材质与重量
真币多为红铜或黄铜,重量约5-6克;镀银版需通过专业检测确认镀层成分。
2. 图案细节
-真币图案线条清晰,但铸造略显粗糙(如边缘毛刺);仿品常过于规整或模糊。
3. 文字与符号
-注意“镰刀锤子”“CCCP”等标志是否符合历史特征,部分赝品会存在拼写错误或字体不符。
4. 包浆与锈色
- 自然氧化形成的包浆应均匀,仿品锈色浮于表面或呈现化学腐蚀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