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村里刚嫂的60岁生日,这些年来,农村人摆寿酒的年龄似乎渐渐在推后。
在我们小时候,人到了60岁那就是花甲之年,算得上真正的老人,都会摆一场比较盛大的酒席,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回来祝寿,当然也不能少了随礼。
但如今,我们村里“七老八十”的一大堆,60岁的人在别人眼里还显得很年轻,甚至做农活也没有任何压力。这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均寿命增加后的结果。
但刚哥早就决定要给妻子摆寿酒。这几年来,大家对一丁点小事就摆酒的做法颇有微词,但刚嫂摆60寿酒的消息一传出来,却没有听到谁说什么闲话。
说起来,刚哥和刚嫂的日子过得还有点窘迫的,在乡亲们眼里,也算是一个困难家庭,但村里平时有什么红白喜事,刚哥却从来没有缺席过。
在很多年前,刚哥也是我们村里有名的“大力古”(大力士),除了种了家里的土地之外,其它的空闲时间基本都是在灰料山里干活。
那可是实打实无法投机取巧的体力活,几百斤一担的灰料石头,硬是得靠一根扁担一副肩膀挑到石灰窑里去。
我比刚哥小了十几岁,小时候放学回家时,就经常看到打着赤膊、上半身黝黑得发亮的刚哥从河那边涉水回来,惹得我们一群半大小子在地上捡起小石头往他身边砸水。但刚哥却从来不生气,有时候干脆还顺带躺下去打个浮湫。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刚哥25岁那年出了事,一块灰料石头掉下来砸在腿上,幸好他身子灵活,脚虽然保住了,左脚却遗留下一点跛的残疾。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看过人家也相中了的未婚妻却退婚了。
这一耽搁又是几年,邻村的一个姑娘才嫁给了他,也就是现在的刚嫂。
刚嫂其它都很好,模样也过得去,就是小时候据说患过骨髓炎,右腿有点跛。娘家的条件也算不错,20多岁了从来没有做过农活,但家务事却很理手。
因为两个人都是腿脚不方便的缘故走到一起,刚哥和刚嫂的婚姻,一开始未必有什么感情基础,但经过人们撮合,当年就成家了。
刚哥还有个弟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人也聪明样子也还行,还有一门木匠手艺,却就是没有人去提亲。
乡亲们曾在背后议论,他们家祖上是不是有什么“余殃”?这才导致两个儿子都娶不到老婆。
如今刚哥结婚成家了,那个议论猜测也就不攻自破。
刚嫂过门后,把家里也打理得井井有条,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唯一的遗憾就是外面的事帮不上手。
但刚哥也不需要妻子帮着干重活,虽然左脚有点不灵活了,也只是不能再去灰料山里干活挣钱,对于锄土伐木的事没有任何影响。
一转眼,刚嫂过门三年了,可肚子一直没有动静,两口子去了医院检查,最后发现是先天的不孕症。
那年代的农村也不可能想到什么试管婴儿,于是,两口子就想着抱养个孩子。
刚好娘家的堂兄弟有三个儿子,家里条件一般,和堂妹的关系也不错,就把最小的儿子过继给了她,刚满月就抱回来了。
那几年里,刚哥家里就像打仗一样,刚嫂没有带过孩子,也没有怀孕期间天然的母爱培养,尽管对这个娘家的侄子、如今的儿子疼爱得要命,可孩子一吵闹她就手足无措。
那时候的农村孩子,哪个不是三天两头感个冒发个烧的?每遇到这种情况,刚嫂就有点发脾气。还是刚哥脾气好,抱着孩子到处找人想办法。因为没有奶水,那时候也买不起奶粉,经常还得去别人家里讨奶喝。
幸好孩子慢慢长大,到三五岁开始就不怎么生病了。更让刚哥夫妻高兴的是,这个孩子竟然有点人高马大的趋势。五六岁的时候就比同龄的孩子高了一个头,力气也不是一般的大。
在农村嘛,十大九不虚,大家都宁愿相信,个子高大的人做起活来更得心应手,发家致富的机会也越大一些。
可惜的是,孩子长大后读书成绩很一般,甚至说从小就有一种读也白搭的趋势,很是让刚哥夫妻恼火。
因为等孩子长大时已经是九十年代初期了,改革开放的风声吹得那么响,大家都开始流行去广东打工赚钱,也羡慕那些有文凭有本事能拿到高工资的人,读书肯定是最便捷的一条路。
后来果然不出意料,孩子读完小学就读不下去了。十三四岁的孩子,竟然有着一米七的身高,他要是背对着你不开口说话,完全就是一个大人了,一门心思要出门去打工。
但这个年龄怎么能出去?好不容易才被送回学校熬了三年初中,这才得到解放,像放飞的小鸟一般跑去广东了。
那些年里,刚哥和刚嫂夫妻在家里种地,刚嫂在家里做家务,也做点手边头的小零活,比如织个鞭炮什么的。刚哥除了种地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事做,看着孩子也去了广东,自己也跟着去广东码头上干活来了。
那时候,我们这些年轻的人在广东很多,左脚有点不方便的刚哥,在码头上却也和别人一样干活,挑着红砖扛着水泥,每个月的工资也不比别人少,口碑还是相当不错的。
可开始的三五年里,儿子在广东打工可不咋的,进厂做不到半个月肯定会走人,主要就是脾气有点不大好,经常顶撞上司,没说几句话就捋袖子要动手的模样。
这样一来,别说赚钱,就连养活自己也为难,经常还得去码头上找父亲要钱。
旁人都说,你儿子也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事,你就别给钱他吧。但刚哥哪里舍得孩子吃苦?只要儿子开口,基本都是能够满足他的要求。
一句说一句,父子俩的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别人也根本看不出来,刚哥的儿子是抱养回来的。
儿子24岁那年,在广东闯荡了六七年了,根本还是一事无成,刚哥这些年卖苦力赚了点钱,就回家把老房子拆了建了一栋两层楼房,这也是为了给孩子娶老婆准备的。
因为年龄也大了,码头上的苦力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从此就只能呆在家里。
儿子可能也是真的懂事了,在一个工地给人当起了“保安”,一米九的个子看上去不怒自威,在顺德一带还颇有点影响力。没多久,就有一个老乡女孩对上了眼,终于解决了刚哥心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儿子成家的第二年就有了孩子,刚哥刚嫂也像大多数农村老人一般当起了专职爷爷奶奶,孙子就成了他们家的“老大”,什么事都是围着孙子在转。
那些年里,儿子小两口一直在广东,名义上是给工地老板当保安管理建材,其实主要还是靠着一些灰色收入。
比如别人有了纠纷,他负责去调解,因为这些年闯出了点名头,再加上人高马大有点唬人,确实也能赚点轻松钱。
小伙子和乡亲们的关系很不错,在广东打工的老乡,只要到了顺德附近让他知道了,肯定会想方设法来请你吃顿饭喝个茶什么的。用他的话来说,都是喝沂溪河水长大的人,出门在外就得像一家人。
这样的后果就是,赚的几块轻松钱也像水一样去得快,但确实也赢得了一定的口碑。过年时回到村里,在小伙子群体里很能说得上话。
天有不测风云,好像是19年的夏天吧,刚哥的儿子喝了点酒突然就昏倒在地,送去医院才发现是脑溢血。
才30出头的小伙子,在手术室呆了十几个小时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但一边身子从此就没有了感觉,只能坐在轮椅上了。
这几年来,刚哥夫妻就负起了照顾儿子的责任,儿媳妇继续留在广东打工。一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说人家这么年轻,很难留得住人。
可一转眼四五年过去了,刚哥的儿媳妇还是没有跑人,打工赚的钱按时寄回了家,家里的生活用度,孩子上学的开销基本也有了保障。
儿子出事后,原本有点“马放南山”的刚哥夫妻也只能再出江湖了,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俩口子就搞了一套餐饮厨具,邀请一个会做菜的人入伙掌勺,自己两个人打下手。
就连以前几十年没有出门干过活的刚嫂,也不得已跟着去端菜泡茶什么的。
乡亲们都说,这俩口子也是苦命,村里的红白喜事,也就尽量照顾着点他们的生意。
但在自己村里,刚哥却基本不怎么赚钱,说是儿子当年出事的时候,是大家帮着凑钱救回来的,几乎家家户户都欠着人情,做点事哪里能赚钱呢?除了收点基本的费用,开销掉厨师的工资外,两口子基本都是在“打清水工”。
也是因为这些年做出了人情吧,刚嫂六十岁的日子到了,乡亲们早就在旁边催着刚哥摆酒。真的到了这一天,帮忙的人都是不请自来,全村人几乎倾巢而出,在他家的坪里摆了三十多桌。
寿宴过后,负责操办的主事人把礼簿交给刚哥,还有厚厚的一叠现金。刚哥接过礼簿一看,当场就流泪了。
原来,全村除了少数几家和刚哥有点不对付的外,每家随礼的金额都有点大。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这样的寿酒随礼水平,普通乡亲也就是一百两百。
但刚哥看到的数字,最少的都有300块,很长一串名字就像约好了的一样,齐刷刷地都是五百块。一场酒席摆下来,除掉开销之外,还有七万多块礼金剩余。
刚哥刚嫂哪里看不出其中的奥妙,这不就是乡亲们想着帮他一把么?
这一幕刚好让我看到,不由得也是感慨万千。谁说现在的人都已经只讲利益不讲情面?在刚嫂的寿宴上,我看到的,不就是最好的乡土人情吗?
用户36xxx86
老话咋说的!种善因得善果,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