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毛遂自荐:“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

老畅 2023-12-05 13:10:22

公元前61年,赵充国向朝廷提出“以兵屯田”的主张,得到宣帝的赞赏。宣帝因他年老,问他:“派谁去带兵最合适呢?”他毛遂自荐:“再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人选了。”又问:“需要多少人马?”答“百闻不如一见。我需要到前线实地了解一下。”他领骑兵不满万人到达湟水岸边,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联合的计划。随后,他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这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图片来自网络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 ,西汉著名将领。汉昭帝时,历任大将军(霍光)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昭帝死后,与霍光等尊立汉宣帝,封营平侯。后任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赵充国病逝后,谥号壮。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赵充国陵园

赵充国为人沉着勇敢,多谋善断,以擅长骑射出道,骁勇善战,他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被匈奴大军重重包围。汉军断粮好几天,死伤的人很多,赵充国率一百多名壮士突破包围、攻陷敌阵,李广利带领士兵跟随其后,才得以突围。赵充国全身被伤二十多处,被武帝拜为中郎,官居车骑将军长史。

赵充国陵园

赵充国秉承了军事是政治延续的先进理念,在当时的大汉朝廷他的政治眼光独到,领先当时。公元前78年,匈奴发兵两万,攻击乌桓。霍光收到消息,便召赵充国前来商量,意思也想趁火打劫干它一仗。他说:乌桓在漠北之战后归顺了汉朝,如今日渐壮大,频频引兵骚扰汉朝边郡。现在匈奴要打他,我们大汉朝也需要展示一下威力,震慑乌桓。你也可以趁此机会杀敌立功,拜将封侯。赵充国却表示:“匈奴最近屡次抢掠不成,已经变得很老实了,乌桓近来不停骚扰边境,今匈奴击之,于汉有利。大将军不如隔岸观火,任由蛮夷自相攻击。若出兵干预敌人内战,招寇生事,即便得胜,也不足喜!”霍光不听,派范明友几次出击,损兵折将废了好一番力气才将乌桓击退,应了那句“招寇生事”。

图片来自网络

汉昭帝时氐族人反叛,赵充国临危受命,以剿为手段、安抚为主,一举将氐族彻底打服。为防止氐族再叛,赵充国将此战擒获的氐人部众全部释放,并与其首领置酒欢饮,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相约从此汉氐一家:氐人愿出深山者,政府划地一处供其居住、耕种;不愿出山者,任由自便,若无干犯汉律,尊重其习俗,凡事不得妄加干涉。果然,此后历西汉一朝,氐人再未反叛。以至于朝廷对如何封赏他感觉很头疼,因为老将军功劳虽高,却对氐人杀伤不大,而汉军功爵制讲究封侯必须靠斩首虏数,也就是斩首数与俘虏数,可赵充国斩首数不够,俘虏又全给他放了,这叫朝廷如何给他封侯呢?这就是赵充国,中国武人中的独特异类。别人打仗是为了立功封侯,他打仗的目的是为了不打,而且要打就要一次性解决问题,打得敌人还不了手,而且长时间不敢再来。“封侯非我意,但愿边疆平”正是对他的写照。

赵充国眼光独到,未雨绸缪,料敌机先。公元前63年,先零就与各羌人的酋长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换人质后订立盟誓。汉宣帝知道这件事后,征询赵充国意见时。他敏锐的发现羌人的变动并不止这些,而且他们将会勾结联合其他部落,劝诫汉宣帝应该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作好准备。建议派遣使者巡视边防部队预先作好准备,下令告诉各羌部落,不要让他们解除怨仇,以便查明他们的阴谋。

赵充国不仅仅在政治、军事上出色,也精通经济,他非常注重后勤与理财,擅长用最少的钱,打最漂亮的仗。汉昭帝见他为官清廉,忠厚老实,让他来管钱。于是不久,他被调回长安,升任水衡都尉。主要掌管宫廷园林、皇宫财物、铸钱等等。不仅责任重大,且是一个肥差,从来都由皇帝最宠信的人担任。赵充国在水衡都尉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四年,年逾七十时,还督兵西陲,挫败羌人进犯。也曾率军出击匈奴,生擒敌酋西祁王,但斩首虏数仍是不够,昭帝觉得不能再等了,侯位有硬指标封不了,那就升官儿,升为后将军,位上卿,金印紫绶,同时兼任水衡都尉。

赵充国陵园 碑林

赵充国历史上声名不显,尽管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得极为出色。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方面他都能如鱼得水,正确应对,确保大汉王朝这艘巨轮沿着强盛壮大的方向前行,但正因为他的提前预防稳步应对避免了许多大事的发生,使得他很少走上前台,重要性被严重低估,正应了《孙子兵法》中:“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1 阅读:83

老畅

简介: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