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只因和多尔衮的绯闻被过度神话

听荷看历史 2025-04-22 15:18:37

孝庄太后的一生,见过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世宗雍正。

清朝一共十二个皇帝,她见过五个。但是,当人们说起孝庄太后的故事时,大多数人都只记得她和多尔衮的绯闻,而对她其它的事情一无所知,甚至于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那历史上真实的孝庄太后到底姓甚名谁,她的一生又经历了怎样的风云变幻,悲欢离合呢?

科尔沁女人的使命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这是孝庄太后出生时,她的父亲在蒙古科尔沁大草原为她取下的名字。

博尔济吉特是她的姓,布木布泰是她的名。而博尔济吉特还有另一种翻译,那便是孛儿只斤。这是蒙古铁木真黄金家族的姓氏。蒙古科尔沁部,是铁木真之弟哈撒儿的后裔。而为了阅读方便,以下行文还是以孝庄称呼布木布泰。

公元1583年,建州女真部的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反明,先后吞并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在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

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这一年,孝庄只有两岁。也是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和蒙古科尔沁部结成同盟。于是,孝庄十七岁的姑姑——哲哲,便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

但是,哲哲嫁给皇太极十年,却始终没有给皇太极生下孩子。为了巩固和后金的关系,蒙古科尔沁部在公元1625年,又将十二岁的孝庄嫁给了已经三十四岁的皇太极。

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来看,孝庄嫁给了自己的姑父。这在中原王朝的汉人礼法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但是在蒙古游牧部落和女真渔猎部落的认知里,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所以,十二岁的孝庄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在还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年纪,就作为一个政治联姻的工具被牺牲掉。

在嫁给皇太极一年之后,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在攻打大明宁远城时,被大明蓟辽总督袁崇焕一炮击伤,不久后便撒手人寰。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孝庄和姑姑哲哲,成为了后金大汗的女人。

而孝庄的到来,似乎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在嫁给皇太极的当年,他的姑姑哲哲就给皇太极生下一个女儿,并且在此后的九年间,又先后生下两个女儿。而孝庄也分别在公元1629年和公元1632年,为皇太极生下两个女儿。

但是,在无论是当时的蒙古科尔沁部,又或是皇太极的后金,都希望这两个女人能生下儿子来继承后金的政权,以保证科尔沁和后金政治联盟的稳固。

考虑到哲哲和孝庄都没有为皇太极生下儿子,科尔沁部又把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嫁给了皇太极。

于是,姑姑和侄女共嫁一夫的情景,在皇太极身上上演。

海兰珠比孝庄大四岁,在嫁给皇太极时已经26岁。有传言说海兰珠在嫁给皇太极之前有过一段婚姻。按照妹妹孝庄十二岁就嫁给皇太极来推断,海兰珠很可能在孝庄嫁给皇太极之前就已经嫁人,要不然有姐姐在,怎么会让妹妹先嫁过来。

但是,无论海兰珠之前有没有嫁过人,都不影响皇太极对她的宠爱。可以这么说,哲哲和孝庄对于皇太极来说,只是政治联盟的需要,而海兰珠才是他的真爱。

公元1635年,在后金政权和蒙古科尔沁部的多年打击下,皇太极消灭了蒙古察哈尔部,察哈尔部的林丹汗逃往青海,后来因感染天花去世。

在如此大胜之下,皇太极的野心急剧扩大,便于公元1636年,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准备与关内的大明争天下。

皇太极登基之后,为了效仿中原王朝的后宫,他也在盛京的后宫中设立五宫。

其中,最先嫁给皇太极的哲哲被立为皇后,居住在中宫清宁宫;最受皇太极喜爱的海兰珠被封为宸妃,居住在东宫关雎宫;而西宫麟趾宫和次东宫衍庆宫则住着贵妃娜木钟和淑妃巴特玛璪,这两位以前都是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妻子。林丹汗逃往青海后,皇太极为了拉拢察哈尔部,便娶了林丹汗留下的两个女人。

而在五宫中,排在最后的才是孝庄,他被皇太极封为庄妃,居住在次西宫永福宫。

在这姑侄三人中,哲哲得到了皇后的地位,受万人尊敬;海兰珠得到皇太极的宠爱,甜蜜幸福;只有孝庄什么 都没得到,在皇太极的后宫中最不受宠,更不用说主宰自己的命运了。

由于姐姐海兰珠最得宠,在皇太极称帝一年之后,便为皇太极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这个孩子一生下来,便被皇太极立为皇储。但是这个孩子生下来不到一年,就不幸夭折了。

然而,就在这个孩子夭折两天后,孝庄为皇太极生下了儿子福临。但是福临的出生,并没有让皇太极感到高兴,因为他最爱的女人是海兰珠,他最爱的孩子是海兰珠为他生下的皇八子。

由于丧子之痛的打击,海兰珠在孩子夭折三年后去世。在海兰珠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因思念成疾,在清宁宫突然暴毙。

皇太极死去的那一年,孝庄三十岁。从她十二岁那年嫁给皇太极开始算起,她在满清的后宫当了十八年的透明人。在科尔沁家族的眼里,他是联姻的工具,在满清的阵营,她只是生育的工具。

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孝庄不可能像传言中所说的那样,充满政治智慧,在后宫为皇太极出谋划策;更不可能以身入局,去劝降明朝督师洪承畴。同时,他也不可能和在外征战的睿亲王多尔衮产生感情。

皇权争夺的漩涡

由于皇太极是突然去世,在临死之前没有指定继承人。故而,在皇太极死后,满清的皇位传承出现混乱。

其中,以皇太极的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

虽然皇太极生前效法中原王朝,但大清政权汉化仅仅七年,满清以前的八旗议会制度仍旧存在。在这样的制度下,旗主们都在支持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当皇帝。

由于皇太极去世前手中握有两黄旗,所以在皇位的争夺中,虽然豪格的生母地位低下,但豪格占着年长的优势,又有军功在身,故而获得了两黄旗的支持。除此之外,还有一路正蓝旗也支持豪格。

而睿亲王多尔衮分别获得了他两个亲兄弟的支持,这两个人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此二人手中掌握着两白旗。

此外,剩下八旗中的两红旗,掌握在皇太极大哥代善的手中;还有一路镶蓝旗掌握在郑亲王济尔哈朗手上。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态度是立皇子。

以上这些人,是决定皇权归属的实力派。

这时的孝庄虽然为皇太极生了儿子福临,但是以她当时在满清的地位,她在任何一个八旗旗主面前都根本说不上话,更不用说将儿子福临推上帝位。

至于在八旗中占优势的豪格在皇位争夺中为什么不向多尔衮开战,那是因为战争一旦打起来,豪格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多尔衮不向豪格开战,也是一样的原因。

后来,孝庄的儿子福临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八旗旗主互相妥协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八旗旗主的选择是福临,而不能是皇太极其它的儿子呢?

一是福临当时只有六岁,更容易被八旗旗主一干人等操控;二是,如果连豪格这种庶出的皇子都没有资格继承皇位,那其它庶出的皇子则更没有机会了。而在当时,除了皇太极设立五宫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外,其它女人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出。

比如豪格的母亲乌拉那拉氏,就是女真乌拉部被努尔哈赤抢夺回来的战利品,后来被赏赐给了十七岁的皇太极,然后生下了豪格。

而五宫之中,皇后哲哲没有给皇太极生下儿子;宸妃海兰珠生下的儿子早夭;贵妃娜木钟为皇太极生下皇十子韬塞和皇十一子博果尔;淑妃巴特玛璪和皇太极没有生下孩子;最后是庄妃孝庄生下的皇九子福临。

所以,如果多尔衮和豪格退出,皇位就只能在皇九子福临和皇十子韬塞,以及皇十一子博果尔三人里面产生。

然而,这里面看似有三个候选人,但是能选择的只有皇九子福临一个。首先,福临是蒙古科尔沁家族的外孙,科尔沁部是大清当时最大的盟友;其次,福临是三个孩子中最年长的,按顺序排位,也应该是福临;最后,贵妃娜木钟以前是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妃子,而后金则是和察哈尔部经过七年的战争,才将察哈尔部征服。

故而,从亲密程度上来讲,科尔沁部和后金的关系,要远胜于察哈尔部和后金的关系。科尔沁部的外孙福临,从大清的政治上讲,天然比贵妃娜木钟生下的两个孩子更尊贵。

由于八旗旗主的共同认可,福临在皇太极死后,继承了大清的皇位,三十岁的孝庄成了大清太后。

鉴于以上分析,此次福临的登基事件,与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反之,福临登基之后,由于年龄太小,不能将两黄旗,两蓝旗,两红旗拧成一股绳,而多尔衮却能全面掌控两白旗。

之后,多尔衮经过不断安插亲信,排斥异己,逐渐摄取了巨大权力,并为大清当时实际上的话事人。

政治对手多尔衮

公元1644年,福临即位不到一年,山海关内的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攻陷了都城北京。明朝的崇祯皇帝上吊自杀。随后,李自成带领大军进攻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势穷力竭的吴三桂向多尔衮求救。

得此良机,多尔衮决定带领清军入关,与李自成争夺天下。

公元1644年四月,多尔衮在山海关迫降了吴三桂,而后双方在山海关下大败李自成。

取得山海关大胜之后,多尔衮乘胜追击,一路将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

公元1644年八月,在多尔衮的首倡下,满清将都城从盛京迁到北京,标志着满清开始入主中原。

满清入主中原这件事,做决策的是多尔衮,当时的顺治只有七岁,孝庄一介女流更不懂夺取天下的意义。故而,在这决定清朝兴衰的一年里,孝庄依旧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改朝换代之际带着顺治皇帝福临在多尔衮的安排下入关。

由于进驻北京城,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大帝王穷尽一生的梦想,最后在多尔衮的手上完成。所以在入主北京之后,多尔衮被顺治帝福临加封为叔父摄政王。

紧接着,公元1645年,在多尔衮的指挥之下,清军先是消灭了李自成,而后又灭亡的南明的弘光政权。一年之后,多尔衮又指挥清军灭亡了南明隆武政权和南明绍武政权,整个明朝天下,只剩下西南地区没有被满清纳入版图。

于是在公元1647年,多尔衮又因为灭明之功,被顺治下令加封为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被加封皇父摄政王一年后,南明在浙江舟山的抗清斗士张煌言又写下了一首绯闻诗:“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这两件事情合在一起,便让不知情的民众误以为孝庄太后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

然而,孝庄嫁给多尔衮的事情,在历史上并没有生。顺治皇帝福临口中的皇父,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尚父”,一般是小皇帝对功劳大者的尊称,而不是小皇帝去认爹。

这时的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如果非要和多尔衮扯上额外关系,那他们之间就是政治对手的关系,且已势同水火,完全没有任何私情可言。

在被封为皇父摄政王以后,多尔衮又通过政治手段,击败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并将其幽禁致死。而后又罗织罪名,打压了另一个政治对手郑亲王济尔哈朗。

面对多尔衮日渐强大的权势,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如果不出意外,多尔衮取代顺治皇帝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然而,意外却在公元1650年发生了,那一年冬天,多尔衮在外出古北口狩猎途中,意外坠马身亡。事情发生的就是这么突然。

多尔衮的突然去世,这让身在后宫的孝庄太后深深的松了一口气,要不然后面的时局,是孝庄无法想象的。

历史上,多尔衮的突然去世是一个意外,和孝庄太后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在多尔衮死后,当多尔衮生前的政敌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对多尔衮进行反攻倒算之时,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则是全力支持。毕竟被多尔衮打压了七年之久,这口气必须出。

多尔衮死后,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福临提前亲政。在政敌的联合打击下,已经死去的多尔衮被罗列了十四条罪状,而顺治皇帝对其全部认可,而后下令对多尔衮掘坟鞭尸。

关于多尔衮死后的被清算,如果说这背后没有孝庄太后的身影,还是不可能的。但是,孝庄的影响力也就仅仅止步于此。关于以太后之名干政之举,孝庄则是完全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她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

然而,孝庄虽然管不了国家大事,但是他可以管儿子的婚事。

皇权下的母子

顺治皇帝十五岁那年,孝庄太后将自己的娘家侄女孟古青嫁给了儿子福临,以求科尔沁部和大清的再度联姻。但是顺治皇帝福临根本不喜欢这个女人,再加上这个女人飞扬跋扈,顺治帝就找理由废了孟古青的皇后之位。

孟古青被废之后,孝庄又将自己娘家的侄孙女琪琪格嫁给了顺治,由于当时顺治帝正处于叛逆期,为了反抗孝庄的政治联姻,他以不和琪琪格圆房来反抗孝庄的安排。

对于给儿子顺治皇帝包办婚姻事件,从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出发,孝庄的安排没有问题。但是于一个母亲对儿子而言,孝庄做的又实在是太过分。当年她自己的婚姻就是一场交易,现在她又将其强加在自己儿子和侄女身上。

后来,顺治皇帝不知道是故意和孝庄作对,还是真的喜欢,竟然看中了弟弟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

对于这种忤逆不道之举,孝庄气的火冒三丈。但就在这时,博果尔却突然英年早逝。于是顺治皇帝福临在博果尔去世不到一个月,就强行将董鄂氏纳入宫中,封为贵妃。

面对儿子的忤逆之举,孝庄太后虽然有心阻拦,却最终也没拗过倔强的儿子。但是诡异的是,董鄂氏在被封为贵妃不到两年,她为顺治生下的孩子就过早的夭亡,而董鄂妃本人也很快因病去世。

董鄂妃母子的诡异离世,这其中,很难说没有孝庄的暗中操作。

面对母亲的打压,心爱之人的死去,年轻的顺治皇帝一度被逼到要出家为僧的地步。但是仅仅半年之后,思念董鄂妃心切的顺治皇帝不幸感染上了天花,最终不治身亡,时年二十四岁。

这个结果,是孝庄无法接受的。可以这么说,是她亲手逼死了自己的儿子。这一年,孝庄四十八岁。

顺治临死之前,本意是想让自己的第二个儿子福全继位,但是孝庄和一众大臣最后却选择了六岁的皇三子玄烨。连自己亲儿子临终的遗命都不支持,可见孝庄对亲儿子福临失望到什么程度。同时也可以看出,孝庄在进入大清后宫三十六年之后,才稍微获得了一些话语权。

孙子的守护者

顺治皇帝去世之后,为防朝中再出现多尔衮摄政的情况。孝庄从八旗中挑出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个稍有权力的家奴辅政,同时也寄希望让四人相互制约,以防一人权力独大。

但是,孝庄的安排最终还是失算了。

四人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胆小,苏克萨哈以前依附于多尔衮。所以,这三人基本都指望不上。唯有出身镶黄旗的鳌拜,从努尔哈赤的时候,就开始逐步建立功勋,更是皇太极和顺治两代帝王的忠实守护者。

由于鳌拜实在是太能干了,故而当上辅政大臣的他还不满足,于是便在康熙继位之后,开始走上擅权之路。

对于鳌拜的日渐专权,孝庄所能做的,依旧是靠联姻来制约鳌拜。而后孝庄做主,让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并将其立为皇后;而后又让康熙娶了遏必隆的女儿,并将其立为皇妃,想以此来遏制鳌拜。

但是,后来随着索尼的死去,鳌拜竟然逼着康熙杀掉了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其所作所为和当年的多尔衮无异。对此,孝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眼看着家奴长大了想当主人,在当上皇帝八年后,十六岁的康熙开始自己想办法。

为了对付鳌拜,康熙在宫内训练了一支摔跤队,后来趁着鳌拜进宫面圣的时候,直接将鳌拜擒拿在地,并当朝宣读鳌拜的各大罪状,最终将鳌拜幽禁至死。

铲除鳌拜之后,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正式亲政。

公元1673年,在亲政六年之后,康熙下令裁撤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藩。但是撤藩的命令刚刚到达,身在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就发动叛乱。继而,整个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三藩之乱。

与此同时,在北京后方的察哈尔部也发动叛乱,正往大清的心脏北京城杀来,大清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由于此时的朝廷大军都调往南方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当时的京城附近无兵可调。在此危机情况之下,已经六十岁的孝庄太后亲自出马,跑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王公勋贵家中,说服了他们抽调府中看家护院的亲兵,临时东拼西凑出两万人马,在危急时刻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稳定了大清的后方。

察哈尔部叛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却持续了八年之久,在这八年的时间里,每当年轻的康熙皇帝坚持不住时,都是孝庄这个奶奶在他身边鼓励他。

最终,年轻的康熙战胜了老迈的吴三桂。三藩之乱结束的那一年,孝庄六十八岁。

在三藩之乱结束两年之后,康熙皇帝又收复了台湾,这让孝庄太后在七十岁这年,看见了海峡两岸的统一。

公元1688年,在看见海峡两岸统一之后,七十五岁的孝庄在慈宁宫安详的闭上了双眼。在她去世那一年,康熙之后的后继之君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已经十岁。

她的一生,看见了大清五代帝王,也算是一个奇迹。

回顾孝庄太后的一生,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前半生是不幸的,少女时代既无家族对她的重视,更无丈夫对她的宠爱。人到中年,在稀里糊涂之中,她的儿子成为了皇帝,但随之面临的又是权力争夺的腥风血雨。最主要的是,她还逼出了一个忤逆的儿子,几乎什么事情都和她对着干。最后,她还在中年遭遇中年了的惨剧。

但是,她的后半生却是幸运的,因为她精心培养的孙子康熙,成为了她晚年最大的慰藉,她亲眼看见了一代帝王的长成。

最后,于大清而言,孝庄是一个高高在上,稳定时局的太后;但是于个人而言,她就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普通女人。

如果十二岁那年,孝庄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她或许会在科尔沁大草原上选择一匹矫健的骏马,迎着草原上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花,没入草原深处,去寻找一种叫自由的东西。

0 阅读:2
听荷看历史

听荷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