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对你来说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意义?也许你是为了看秀丽的风光、体验陌生的生活、见识不同的世界。而对一些人来说,旅行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对另一些人来说,旅行则是一场自我疗愈和重生。
翻开《真真:带着女儿的遗愿去旅行》这本书,我的心情有点复杂,时而感动欲泣,时而又冷静地沉思。
因为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旅行文学,不是普通吃喝玩乐的游记和攻略,而是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对心灵的洗涤和进行自我疗愈的旅程。我也跟随作者的文字,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洗礼。
作者纪慈恩是儿童福利院和临终病房的志愿者、体验死亡工作坊创始人。因为志愿者的工作,让她和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孩相遇,并在女孩的执着之下成为她的“妈妈”。那时候,女孩9岁,她21岁,她们相差不过十二岁。
这段寄养的母女关系只维持了八年,真真在17岁的时候,因为病情恶化而停止了呼吸,离开人世。
无法想象,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早早地知道自己不久的将来就会死去,内心经历过怎样的折磨和痛苦,会如何看待人生?
而身为她年轻的“母亲”,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但也共同生活了数年,有着互相依靠的深厚感情,又该如何去理解孩子,如何面对死亡和分离的到来?还活着的人如何抚平丧亲的伤痛?
也许,旅行是一种合适而有效的疗愈方式。
作者在真真去世后失明了一个月,恢复视力后便踏上了疗愈之旅,带着真真的骨灰项链,去到真真曾经提到过的地方旅行,完成她未能实现的心愿。
从国外的迪拜、撒哈拉沙漠、摩洛哥、埃及、尼泊尔、不丹等,到国内的西藏、新疆、大理等地,她走过了许多地方,也是真真曾经梦想去旅行的地方。
通过去到当地体验各种不同的活动,遇见不同的人和事,看到不同的风景,作者一项项地完成真真的遗愿,又一步步地放下真真死亡所带来的重压和痛苦,逐渐明白了真真对死亡与人生的思考,以及女儿对这位妈妈的期盼和祝愿,通过亲身体验理解了生与死的意义。
作者去迪拜体验了跳伞,因为真真曾经说过,如果她有健康的心脏,就一定不辜负上天给予的权利。作者在跳伞之前充满了担心焦虑,在经历过后发现跳伞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般危险可怕,一切都是白白焦虑。
是啊,有多少人本身拥有着与生俱来的种种良好条件,却没有好好珍惜,或是因为一些无端的忧虑恐惧,不敢去尝试新挑战,也就错过人生中的许多精彩。
真真在弥留之际对照顾了她多年的“妈妈”既感到愧疚又有所牵挂。她相信撒哈拉是天国与人间最近的一条管道,曾经对作者说过,如果她以后死了,妈妈就可以去撒哈拉和她说话。作者因此而进入撒哈拉沙漠,想要寻找那条可以和身在天国的女儿对话的管道。
她在宁静的沙漠深处度过一段原始空寂的时光,体验纯粹的天地自然空间,也经历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心灵体悟,对死亡和生命有了新的感受,同时也放下了真真对她的牵挂和执念,懂得了如何安于当下。
作者记录下她的旅途经历,更多地进行自我觉察和思考,有对女儿的回忆和理解,有对自己的回顾和剖析,有对人生的感悟和展望。这一切,都因为经历过生死别离而显得特别和珍贵。
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和足迹,我也有如经历着一场心灵之旅,重新审视和思考旅行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