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日本街头出现毒可乐,凶手无差别攻击至今没能破案

裘克谈史 2025-04-10 04:34:01

1977年,日本街头随机出现剧毒可乐,无差别攻击让全国陷入恐慌,不仅如此,凶手还多次调整剂量,反复试验力求完美,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令他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事呢?

1977年1月4日,日本警方接到一起来自医院的报案,医院的工作人员称他们收治了一位奇怪的中毒患者,患者名叫桧垣明,当时只有16岁,还在念高一,趁着假期他来到日本品川车站做兼职。

当天凌晨下班后,桧垣明和同事们一起回宿舍,路过一个电话亭时,其中一位同事在地上捡到了一枚10日元的硬币和一瓶可乐。

在确认瓶子没有开封后,这名同事由于不爱喝可乐,于是便将他送给了最小的桧垣明,还是个孩子的桧垣明很开心地接过可乐,并带回宿舍放进冰箱,此时两人都不知道这个意外之喜很快就会变成死神的镰刀。

洗完澡后,桧垣明拿出冰镇好的可乐,准备痛快地喝上几口再去睡觉,可没想到刚喝到嘴里,他就尝到了一股又苦又涩的怪味,于是立刻吐了出来。

此时,他还以为这瓶可乐只是过期了,并没有在意,但五分钟后桧垣明突然倒地不起、浑身抽搐,紧接着就失去了意识。

目睹了一切的室友赶紧将他送往医院,可惜经过一夜的抢救,桧垣明最终还是在早上七点不幸去世了,医生认为桧垣明的情况符合中毒迹象,而且毒发太快,情况可疑必须报警。

警方赶到后先是做了尸检,确认桧垣明的死因是氰化钠中毒,在他喝的那瓶可乐里也检测出了氰化钠的成分。

经常上网的朋友都知道,氰化物由于在工业上应用广泛,对人体又有极强的毒性,只需50毫克就能在几分钟内杀死一个成年人,因此深受各位创作者的喜爱,经常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那么究竟是谁要用如此残忍的手法杀害一个孩子呢?

一个小时后,警方还没来得及展开调查,就接到了第二起报案,还是那个电话亭附近,又有路人捡到了一瓶可乐。

不同的是,他当场喝了下去,很快就呕吐不止,然后浑身抽搐着晕倒在地,被送往医院后,此人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经检测他喝的那瓶可乐里也有氰化钠。

警方接着围绕电话亭展开搜查,在10米外和100米外分别发现了一瓶只剩一半的可乐,至此警方才明白,这是一起无差别攻击的连环投毒案,性质恶劣、危害极大。

他们赶紧发布通告,让所有民众提高警惕,路上看见可乐要立刻报警,千万不能喝,同时扩大搜索范围,试图寻找更多线索。

到了下午,警方在距离电话亭600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瓶可乐,这瓶可乐放在一家杂货店门口,据老板儿子称他早上就看到了这瓶可乐,但由于急着出门,他没有立刻捡起来,而是打算回来以后再喝,没想到回来后却看到了警察。

警方将查获的几瓶可乐带回警局化验,发现它们虽然都有毒,但剂量各不相同,第一瓶导致桧垣明中毒的可乐,其中氰化钠含量为1.4克,第二瓶在电话亭旁导致路人当场中毒的可乐,其中氰化钠含量为1.9克,距离电话亭100米处的第三瓶,氰化钠含量为3克,最后在杂货店门口找到的第四瓶,氰化钠含量竟高达9克。

除了计量不同外,据附近的居民表示这些可乐还换过好几次位置,从去年11月起就陆续有可乐出现,而且每隔两三天就换一个位置,从灌木丛到草地,再到路边电话亭,位置越来越显眼,最后甚至直接摆在了门口的台阶上。

结合这些情况,警方突然意识到,凶手不仅在无差别投毒,还反复试验,看哪里最容易被人发现,以及多大的剂量才能既不破坏味道又能迅速致死。

凶手缜密的计划让警方背后发凉,他绝不是在恶作剧,而是真的想杀人,必须马上将他捉拿归案。

警方继续检查这些可乐,在瓶身上他们找到了一枚指纹,虽然当时只有前科犯才在警局有指纹备份,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警方还是将指纹录入数据库比对,结果真的查到了一个人。

他叫菅原博,时年46岁,曾两次因偷窃被捕,后来又因诈骗罪被捅缉,至今已逍遥法外13年。

虽然找到了人,但警方并不兴奋,一来仅凭一个指纹无法定罪,二来此人已潜逃13年之久,就算确认他是真凶,警方也很难抓到他。

在调查中,一个月过去了,这期间警方再也没接到类似的中毒案,就在他们即将放松警惕时,2月13日有人在自动贩卖机旁捡到了一瓶可乐。

到达公司后,他刚准备喝,就有同事阻止了他,称最近出了投毒案,还是不要喝的好,应该把它交给警方,但此人不听劝执意要喝,还一饮而尽,很快就毒发晕倒。

幸运的是,这瓶可乐里的氰化钠含量很少,不然他也不会尝不出来,一口气喝光整瓶,最后经过抢救,他捡回了一条命。

受害者出院后,警方正想上门找他询问案情,却发现他已经自杀了,据说事后他觉得非常丢脸,怕同事嘲笑她,所以用自杀来逃避现实,虽然觉得这个自杀理由太过牵强,但警方再也查不出更多线索,最后只能放弃此案。

第二天,2月14日正值情人节,有人在东京车站发现了一个纸箱,里面装了40盒全新的巧克力,联想到之前的投毒案,这个人不敢吃捡来的东西,把它们全都交给了警方。

但由于巧克力是传统的情人节礼物,所以警方第一反应并不是有人投毒,而是将它们当成了失物处理。

根据规定,失物会先在警局保存10天,如果在此期间还没人认领,就退回给生产厂家。

10天后,这箱无人认领的巧克力被寄回厂家,但厂家检查后发现,这些巧克力并不是全新的,外包装其实都被拆开过,只不过又重新封好了,所以路人才没看出来。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每一盒的包装内侧都写着一句话——“天诛骄傲而丑陋的日本人”。

随后,厂家进行了化验,发现这些巧克力都含有氰化钠,但由于盒子上面的字是印上去的,警方根本无从查起。

紧接着,同一天警方又接到报案,有人在神田车站捡到了巧克力,吃下后立刻中毒,但好在经过治疗,此人最终痊愈出院。

经检验,神田车站的巧克力也含有氰化钠,时间和手法相同,两个车站又离得很近,因此警方觉得这两起巧克力投毒案极有可能是同一人所为,应当并案调查。

后来经过分析,警方将上个月的可乐投毒案也加了进来,认为从头至尾凶手都只有一个。

可惜,警方的进展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接下来整整15年,他们再没找到任何线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此案成为悬案。

1992年,案件超过追诉时效,凶手即使落网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了,虽然警方的调查结束了,但此案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却持续至今。

出于恐惧,日本民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再喝可乐,不管是路上的还是店里的,导致可乐销量严重下滑。

为了杜绝类似案件,挽回民众的信任,可乐公司逐步放弃了之前可回收的玻璃瓶包装,改为如今常见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并大面积推广。

这两种包装打开后无法复原,所以也就不必再担心会被投毒,从那以后可乐在日本才慢慢恢复了销量。

那么,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讨论。

0 阅读:30
裘克谈史

裘克谈史

品今朝古史,论大事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