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亦农(1902年5月18日——1928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后改为亦农,年轻时为革命奋勇前行,结婚仅三个月,他便为国捐躯,英年早逝。留给母亲的,是一根拐杖,母亲用它支撑了40余年,默默承受着失子之痛。罗亦农的短暂一生,虽未留下太多时间,却留下了深深的家国情怀与对母亲的牵挂。他的故事,如何映射出那个时代英烈们的牺牲与坚守?
罗家“逆子”罗亦农原名罗善扬,湖南湘潭人,出生于当地一户富绅家庭,虽是地主家的大少爷,但罗亦农自幼便同情穷苦百姓,为穷人仗义执言。
一年,湘潭大旱,许久未下雨,为救地里的秧苗,佃农们只能顶着烈日,把井里的湿泥掏出运到地里。
罗亦农见状,便向佃户们打听掏一天井多少钱,佃户们回答不给钱。罗亦农听后,便对佃户们说:“租的东家田,救的东家苗,就该东家出钱,若不出钱,岂不白费劲儿?”佃农们听完,觉得很有道理,放下手头活计,去找东家理论去了。
此事儿很快传到罗亦农父亲耳中,父亲听后大怒,指着罗亦农鼻子将他骂了一顿,从此,罗父与人提起罗亦农,便经常骂他是“逆子”。
虽然挨了骂,但罗亦农的性情却丝毫没变,依旧仗义执言。
罗善扬
邻居曾向他家借了200块钱钞,但当时的纸币贬值极快,借钱时,1块钱等于1个银元,等到邻居还钱之时,2块钱才等于一个银元,罗父觉得亏了,非要邻居还他100块大洋,为此,两家挣扎不下。罗亦农知道后,坚决站在邻居一边,还说父亲贪财,为此,父子二人再次大吵一架,为了劝诫父亲,他还写了一副对联:“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发家。”
罗亦农的革命与3段婚姻幼时的罗亦农有些顽皮,7岁被父亲送到私塾后,经常逃学,无奈,在11岁时,父亲将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郭月钦开的学馆。
郭月钦是一位开明人士,不仅满腹经纶,对事时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从小同情穷苦百姓的罗亦农受郭月钦的影响,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在郭月钦这里埋头苦读,3年时间,竟然很少回家。
民国五年(1916年),14岁的罗亦农被送到湘潭县的益智学校读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对于学校的规矩,罗亦农很反感,而且在上学期间还参加捣毁日货的活动,受到校方严重警告,这让罗亦农愤慨不已,于民国六年(1917年)毅然退学。
退学时,罗亦农已经15岁,目睹政府腐败,列强欺凌,此时的罗亦农只有一个想法——救国。
于是,罗亦农想要去长沙,但此举却遭到父亲强烈反对,为了让罗亦农能够安心待在家里,父亲给他张罗了一桩婚事儿。
罗善扬
对于父亲的举动,罗亦农同样强烈反对:“你把我留在家里是关不住的,我反正是要走的!”
成婚3个月之后,罗亦农离开了家乡,前往长沙求学,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刊物,对陈独秀是仰慕不已,只身前往上海拜访陈独秀。
对于罗亦农这位不到20岁的有志青年,陈独秀同样赞赏不已,不仅介绍他进入“外国语学社”学习,还在民国十年(1921年)春派他前往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
在苏联这一待便是4年,因为学习刻苦、俄文基础好,罗亦农脱颖而出,先后担任旅莫斯科支部书记、东方大学中国语言组书记等职,并兼任中国班唯物论教授和翻译。
民国十四年(1925年),罗亦农返回国内,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鄂南暴动计划”等等,罗亦农都付出了极大努力。
在此期间,罗亦农认识了第二任妻子诸有能,并且很快结为夫妇,民国十五年(1926年)12月,二人生育一子罗西北,罗西北出生不久,诸有能便前往苏联学习,罗西北被送到外婆处抚养,不幸的是,诸有能到苏联没多久,便在一次坐船时,不幸掉入莫斯科河,丧生了。
罗善扬
很快,时间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这一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革命人士处境极其艰难,这个时候,罗亦农奉命撤离上海,先是出任江西区执行委员书记,紧接着,担任湖北省委书记。
在湖北的一次会议上,罗亦农慷慨激昂的演讲让一位女同志深受鼓舞,她便是罗亦农的第三任妻子李文宜。
罗亦农、李文宜的生死恋李文宜原名李哲时,湖北武汉人,20世纪20年代初进入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在董必武、包惠僧、陈秋潭等革命前辈的影响下,李文宜与杨之华、蔡畅、贺志华、邓颖超等人一起剪了短发,走上革命道路。
上学期间,这些进步女学生组织了“湖北女权运动同盟会”,李文宜担任委员之一,因为带头闹革命,毕业之后的李文宜没有学校敢聘请,只能赋闲在家,后来经过好友介绍,这才在武昌一所小学任教,并在民国十五年(1926年)成为一名党员。
民国十六年(1927年),湖北省委成立,李文宜担任妇协组织部长,深入周边县市,积极发展妇协,带领穷苦妇女与土豪劣绅展开斗争,在李文宜等人的努力下,妇协得到极大发展,一度达到二三十万人。
一个是省委书记,一个是妇协组织部长,因为工作关系,二人渐渐熟识,后来,蔡畅安排李文宜做了罗亦农秘书。
李哲时
民国十六年(1927年)9月,中央前往上海,而罗亦农被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前往上海工作,因为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出于安全考虑,李文宜跟随罗亦农前往上海,二人假扮夫妻。
长期的朝夕相处让二人渐渐产生感情,民国十七年(1928年)元旦,26岁的罗亦农与25岁的李文宜在同志们的见证下,喜结连理,可惜的是,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3个月时间。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15日,罗亦农与邓小平在公共租界的地下工作。事情处理完后,邓小平先一步从后门离开,出门之时,还看了一眼街边的修鞋匠,修鞋匠做了一个不易察觉的手势。邓小平暗道不好,果不其然,仅仅1分钟后,罗亦农被捕了。
很快,罗亦农被捕的消息传到周恩来耳中,周恩来立即召集陈赓等特科同志开会,一面想办法营救罗亦农,一面调查罗亦农被捕的原因,很快,目标便锁定了贺治华、何家兴夫妇。
出卖罗亦农的叛徒的下场这位贺治华是朱德的第4任妻子,民国十一年(1922年),朱德离开祖国,漂洋过海,前往德国追求真理时,贺治华追随而去,二人在德国结为夫妇。
贺稚番
但出国后的贺治华,很快眼界变得“开阔”,开始嫌弃朱德老实,不懂浪漫。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贺治华为40岁的朱德生下一女朱敏,老来得女的朱德对这个女儿疼爱异常,给她取名“四旬”,但贺治华却嫌这个名字老土,给改成了“菲菲”。
民国十五年(1926年)5月,朱德奉命回国,做四川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结果朱德离开苏联不久,贺治华便将女儿朱敏交给妹妹,让带回国内,自己则与青年革命家何家兴谈起了恋爱,并结为夫妇。
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何家兴、贺治华二人回国,在上海工作。
国外的过年生活,让贺治华养成贪图享受的性子,经常出入酒楼舞厅,一个月20多块钱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销,于是,便动了歪心思。
为何出卖的是罗亦农而不是别人呢?原因很简单,罗亦农是他们的上司,对二人多次批评……
查清贺治华所作所为后,锄奸队立刻出马,冲入贺治华房中,对他们夫妻开枪,可惜的是,贺治华只是被打瞎了一只眼,并未就此死去。
贺稚番
受伤后的贺治华被送进了医院,被国民党特务严加看守,锄奸队没了下手的机会。
伤好后,贺治华下落不明,从此销声匿迹……
罗亦农牺牲之后再说回罗亦农,被捕后,周恩来立即下令全力营救,可惜的是,几种营救方案,全部失败。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21日,在罗亦农被捕5天之后,反动派便贴出告示,要将他枪决。
罗亦农牺牲后,周恩来悲痛地将一张纸条递给李文宜,上面写着罗亦农的遗言:“哲时,永别了,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灵若有知,将永远拥抱你……”
看到丈夫遗言,李文宜是泪如泉涌……
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李文宜与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女儿瞿独伊一同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才返回国内,继续革命,可惜回国不久,李文宜便因种种原因,被开除党籍。
虽然没了身份,但李文宜并未因此颓废,反而继续为革命做贡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李文宜带头组织“湖北妇女战时工作团”,短短时日,便募集到10万双军鞋,给部队送去,不仅如此,她还想方设法营救战时孤儿,此后,又辗转云南、上海、继续工作。
李哲时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李文宜重新恢复党籍,并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出任国际妇女和亚洲妇女代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李文宜担任政协委员、政协常委、劳动部办公厅副主任、副司长等职,直到1997年才离开人世,享年94岁。
罗亦农的牺牲,最悲伤的除了李文宜,自然要数罗亦农的母亲。
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罗亦农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之前,曾抽空回了趟家,看着年迈而且眼睛不好的母亲,罗亦农是感慨万千,他也想留在母亲身边尽孝,但为了国家,只能告别亲人,临别之际,他精心挑选了一根茶树枝,给母亲做了一根拐杖。
这根拐杖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罗母是从不离手,在罗亦农牺牲后,更是如此。20世纪60年代,罗亦农的母亲离世,不久之后,这根拐杖被罗家后人捐献给了武汉博物馆,据说,最初拐杖长度170CM,40年间,硬生生被磨到了1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