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勇敢有阅读量的女人们,给这部电影打出了9.2分

予锐课程 2024-12-07 15:12:52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2024年12月06日

近期最火的电影,肯定是它了:

▲来源:豆瓣海报

据说,“去看《好东西》了吗?”已成为流行于都市女性间的最新社交接头暗号,如果对方答“还没看”,提问者多半会热情推荐“快去看”,如果得到肯定答复,则会用振奋的语气异口同声地感叹:“的确是‘好东西’!”

男人们不置可否,在男性大本营知乎上面,批判的声音大过赞美:

“第一幕开始就知道又是女性上桌了,菜也是为女性做的。”

他们觉得《好东西》和《出走的决心》一样,又是一部挑拨男女对立,暗戳戳打压男人的“女性主义”电影。

“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有什么可怜的?”是《好东西》里的金句,我觉得这句台词比较能代表这部影片的调性,它不是什么女性主义电影,只是用松弛的方式表达一种自我定位,这种定位并非女性独有,男性也可以有,确切地说,是人都可以有。

而且说实话,我现在听到“女性主义”这个词,都比较警惕,因为这个词已经被资本带偏了。

一说到“女性主义”,冷漠无情大女主形象就刷刷登场,一个完全不care爱情、婚姻和小孩的女人,满脑子都是搞钱搞事业。

结果搞完钱干什么?干资本需要她干的事。

买奢侈品,世界各地旅游,甚至是跟小鲜肉推杯换盏,他们管这叫“女性觉醒”。

这哪是什么“女性觉醒”,“女性市场培育”还差不多,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表述就是:

当男性市场萎靡,资本需要利用文化导向激活女性劳动力和消费力。

所以,在我看来,《好东西》不是“女性主义”电影,而是一部女性电影。

它用诙谐轻盈的喜剧形式,展现当下女性的一些真实现状,并没有刻意挑起性别对立,也没有用伪独立、伪自由去诱骗女性观众,而是巧妙、轻盈地让人们在笑声中看见女性的存在,发现女性面临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的确算“好东西”,男女都适合看,也能值回票价。

▲来源:手机截图

女性在当下社会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在社会关系中,女性头上一直笼罩着一个标准。

小时候可能是“女孩就要有个女孩样”,长大后,就是结婚、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女性一直在被要求生产、育儿,做个好妈妈的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好像工作家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人,才能被定义为优秀女人,哦对了,还要保持美丽,保持身材,因为“郎才女貌”。

作为女性,如果你把这些社会标准往自己身上套,你就会活得很累很拧巴。

《好东西》开始尝试打破这些不合理的观念框架。

比如职业~

主角王铁梅的人物设定并非成功人士。

作为曾经叱咤新闻界的调查记者,当纸媒退出历史舞台,她只能去自己带过的实习生运营的公司当编辑,在年轻记者写出自己想写的选题,却被接二连三下架后,王铁梅依然会鼓励对方,要不我们再试一次?

朋友说:

你又不年轻了,何必呢。

王铁梅的回答是:

她们还年轻,她们还有机会。

我会觉得,这才是比较真实的大女主光芒。

大女主并不是某些影视剧塑造的全能型人才,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全能设定”荒谬且缺乏逻辑性,一个没有资源没有家庭背景的女性,仅凭点所谓的手腕,再加上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男性贵人助力,就一路披荆斩棘攀上名利高峰,这是真实世界吗?

真实世界里,女性职业处境是十分艰难的,面试时会被问及是否婚育,不管你心态多年轻能力多出挑,年龄也依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瓶颈,应酬的时候可能被要求陪酒,甚至需要在酒桌上承接一些擦边笑话的无奈......

真实世界里的大女主,不是全能型人才,你不需要用这种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我看来,真实世界的大女主就是王铁梅这样,面对现实、接受改变不了的现实、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现实,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既不要被欲念冲昏头,也不要因为人生起伏而妄自菲薄。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又比如爱情~

《好东西》告诉我们,爱情、婚姻不需要多完美,它也完美不了,松弛点,爱既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也不是人生的全部。

对王铁梅来说,爱这个东西,有很好,没有也不强求。

面对时不时上门刷存在感的前夫,她很干脆地表明彼此已是过去式,既然是过去,就不要再回头了。

面对乐队鼓手小马的追求,她享受,愉悦,但绝不贪恋依赖。

王铁梅把她与小马的交往形容为“课间十分钟”,亲密关系是忙碌生活的调剂品,但在课间休息外,生活里还有另外四十五分钟,要用来做对各自而言重要的事情。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直到电影结尾,王铁梅和小马也没有明确结局,他们会不会走到一起,能不能发展成符合传统期待的长期关系,导演并没有交代。

开放式结局表达了导演的意图,女性本来就不需要“什么都好”,不需要完美的事业,也不需要完美的婚姻,完美的爱情。

电影中天台那场戏,王铁梅和小叶的对话发人深省:

“为什么要什么都好呢?”

“怎样才算好呢?裁判又是谁?”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我们要遵守怎样的游戏规则?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游戏,在我们进入之前,它就已经有了一些规则,这规则不是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

若排除男女之分,生而为人,社会以及道德对我们的规则约束是一直存在的。诚实、勇敢、守信,这些美德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被要求必须全能,必须上进,必须做好,必须尽孝,必须勤奋,必须吃苦…这些恐怕就有点问题。

电影里王铁梅的心态经历过一段沉淀和变化,她也曾面对恶评不自信,也有怀疑自己的时候,觉得自己既没有成为一个好的记者,又没成为一个好妈妈,做人很失败。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这种必须向好的认知,源自社会规训,是我们长年累月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获得的。

当我们做得好的时候,会得到夸赞和奖励,当我们做得不好,就会遭到现实毒打,人的心中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做什么、怎么做能得到奖励,做什么会被惩罚。

人们被这样的规则所掌控,下意识认为如果不遵守游戏规则,就只能出局。

我承认,世界的运转是需要规则的,各种宗教是规则,儒家墨家法家都是规则,我们在这个规则里呆了很久很久,直到形成一种恐惧而沉重的惯性思维,似乎只要跳出规则,就无法顺利地在这个社会里生活下去。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但《好东西》说:

如果既有规则让你无比痛苦,或者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其实,也可以不玩的。你可以去新的游乐场,建立自己的规则。

所以,影片中我最喜欢那个最小的女孩,王铁梅的女儿王茉莉。

在她身上,我更能看出“新规则”的意味。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得知小叶阿姨小时候因为月经初潮弄脏沙发被妈妈训斥时,王茉莉不解地说:

“血又不是屎,怎么能弄脏呢?你妈不来例假吗?世界上有一半的人都会流血呀!”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跟爸爸吃饭时,听爸爸关心自己妈妈是不是找了新对象,王茉莉反驳说:“你又不是她爸,管她干啥。”

四两拨千斤地消解了爹味文化。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王茉莉成绩不算好,觉得自己没什么真正的特长,于是选择学打鼓。

因为在台下的时候,她看到台上鼓手闪闪发光,幻想自己也成为那种很酷很飒的“女鼓手”样子。

结果真的学成了,上台演出,获得了满堂喝彩。

可是然后呢,然后她说相比于在台上表演,还是更喜欢自己当观众时的样子,于是又放弃了。

你看,真正的自由就是不被世俗标准裹挟,才算当自己的主人,自己定义自己是谁。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王茉莉写了篇作文叫《我不再幻想》,看着女儿的作文,王铁梅像大多数家长一样,疑惑地问:

“你怎么那么负能量?”

王茉莉说了句和她年龄不相符的话:

“正是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我们才能直面悲剧。”

王铁梅愣了:

“你跟谁学的这些?”

王茉莉不以为意:

“在我出生那年,你在一篇报道里写过这样的句子。”

两个男人,一个自诩为铁梅的“创伤”,一个自称看过铁梅所有文章,但最后,只有女儿王茉莉真正看完了王铁梅所有的文章,真正记住了她出生那年妈妈写的文章。

这是个很妙的结尾。

我好像听见旧规则发出破碎的声音,它们在消散,远去,但我们已不用感伤,因为新的女孩子正跳出这个千疮百孔的游戏规则,去玩新的游戏。

▲来源:电影《好东西》截图

文章封面:潮生TID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予锐课程

予锐课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