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吃阿卡波糖的糖友,切记“2要2不要”!不注意或有严重后果

君毅说健康 2025-04-09 04:54:39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我国处于糖尿病前期及确诊的患者近4.7亿,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糖代谢出现问题的人。

作为Ⅱ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药,阿卡波糖你了解多少?

一、改善餐后血糖水平的一线药物——阿卡波糖

餐后长期血糖异常升高,血管会变得紧张,血管阻力增加,心脏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去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血压自然也就上升。长期下去,自然也就加剧了高血压的进展。

长期的高糖环境还会损伤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内壁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血管的狭窄程度变化,堵塞的风险也会慢慢增加,伴随着心肌缺血、缺氧而来的就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而一些微小血管的损伤,比如颅内的可能诱发脑卒中;发生在肾脏内的,会影响肾小球的过滤,加快慢性肾病的发生;发生在眼部的,则会损伤视网膜,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眼部问题;发生在血液循环末端的足部,则可能出现溃疡或是坏疽。

同时,这种长期的高糖环境还会影响脂质的代谢,好的胆固醇水平可能会降低,坏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可能升高。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同时,还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这种代谢异常还会损害神经细胞(如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感觉神经等),出现四肢麻木、刺痛等症状。

所以,餐后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在预防和治疗相关并发症上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存在。而阿卡波糖,作为一类以“改善餐后血糖”为主要核心卖点的口服降糖药,临床上已被推荐为一线治疗用药。

并且,它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在糖耐量降低(IGT)阶段(即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mmol/L到11.1 mmol/L之间波动)就可以使用的药物。这个区间也是糖尿病前期重要的干预窗口,早期的有效用药可以延缓患者向糖尿病的进展,甚至可以得到疾病的逆转,同时也会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开始吃主食(如白米饭、馒头等)的时候,口腔里的淀粉酶就会分解大量淀粉,小肠中分布着大量α-葡萄糖苷酶,负责将这些淀粉转化成葡萄糖被人体快速吸收。

而此类药物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作为假性四糖类物质,它可以比碳水化合物(如淀粉、蔗糖等)更优先占据酶活性点位。这样后者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就会减慢,一些没有被分解的糖类就不会在小肠中被分解吸收,而是进入到大肠内。

这种模式完全不依赖于胰岛素的相关功能,就可以阻断多糖(淀粉)、双糖(麦芽糖、蔗糖等)分解为单糖(葡萄糖、果糖等)的过程。对胰岛β细胞也没有什么刺激的作用,所以是一种安全性很高的,可以显著延缓葡萄糖入血速度,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的方式。

而且那些到了大肠的糖类,还会成为肠道的一些菌落(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大餐”,代谢出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等)。

进一步的又会改善胰岛素的信号传导,增加机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尤其是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状态。

除了有效的控制餐后血糖之外,它还可以通过抑制肝脏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合成,以及减少内源性甘油三酯的生成,有助于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

同时,它还能减少一些活性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栓素A2(TXA2)等)的释放,血小板之间粘附性就会变松,可以有效帮助降压,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那些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是高血脂的人群来说,是更有益的。

尤其是,对于我国常以高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条、馒头等)为主食的中老年群体来说,此类药物在不增加体重及不引起餐后低血糖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精准控糖,可谓优势显著。

不过它的疗效和进餐习惯、用药方式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正在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来说,如果不能合理用药,不仅是药效达不到保证,可能还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二、正在吃阿卡波糖的糖友,切记“2要2不要”!

1)要从小剂量开始,阶梯用药

此类药物的初始剂量,应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来决定。

对于多数患者可以从一日三次,每次25mg的剂量开始用药。如果是胃肠道比较敏感的患者,可以分阶段加量。

先从每日一次,每次25mg,再慢慢过渡到每日三次,来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

同时,通过观察服药后餐后一小时的血糖变化,来评估个体对于药物的反应及最小的有效剂量。在用药一个月后,如果患者对于药物的耐受性良好,血糖依然没有控制达标,那就可以再将剂量调整为每日三次,每次50mg,再进行一段时间的餐后血糖观察。

对于体重超过60公斤的患者,如果控制的还是不理想,在肝功能监测正常的情况下,且药物耐受性良好的状态下,可以将剂量最大调整到每次100mg,每天三次。

假如体重达不到60公斤那不建议调整,因为出现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比较大。

当达到100mg/次的计量后,餐后血糖依然控制不理想,那就需要回调到50mg/次,然后及时就医。大剂量的用药风险,往往会高于用药获益。切勿凭借主观臆断,自我感觉自己的耐受性还可以,就私自增加药物剂量。

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每三个月都要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

并配合严格的糖尿病饮食,如果出现饮食控制良好,但药物不良反应却增加的情况,同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药物减量处理。

2)要关注肝功能指标

用药期间,还需要定期的关注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等)。

虽然该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途径在肠道中,但仍然会有约1%至2%的药物会被机体吸收经过肝脏代谢。对于健康群体来说危害性不大,但仍有约1%的患者会出现无症状的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还有极少数的患者会发展成黄疸、肝炎等肝脏疾病。而对于本身就有基础性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或是经常喝酒肝功能正逐渐下降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代谢负担,使病情更加严重。

所以,在开始服药的半年到一年内是关键的肝功能监测窗口期,建议前5个月每月测一次肝功能指标,如一切正常就可以改为每三个月测一次。

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女性、存在慢性基础肝病患者,以及正在同时服用一些具有肝毒性风险(如二甲双胍、格列酮类等)药物的患者更应该警惕。

如果发现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转氨酶(AST)高于正常范围的三倍以上,就需要排查病毒性肝炎等基础性肝病的可能性。

如果确定是由于用药原因导致的,一般停药一至两个月这些指标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如果在服药的过程中,出现了恶心、乏力、皮肤黄染、茶色尿等常见肝脏疾病症状时,要警惕是否与药物代谢影响肝功能有关。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用药,建议从小剂量用药开始,再根据个体的耐受性慢慢调整用药剂量;对于肝损伤严重的患者应该禁止服用此类药物。

3)不要空腹服药

此类药物的核心机制就是,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使餐后血糖的达峰时间变得更长,来达到降低血糖大幅度波动的目的。因此,前提就是需要有碳水化合物的存在才能发挥药效。

所以,在服药的过程中,必须配合米饭、馒头、玉米、土豆或是豆类等淀粉类食物,其中由于多数患者主食中都会包含精致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馒头等),所以通常都会建议在吃第一口主食的时候随餐服药。

切记不要空腹服药,药物可能还没有接触到碳水化合物,就已经进入肠道被排泄掉了。

如果是片剂,可以与食物充分咀嚼后再吞咽掉,这样可以加速药物的崩解,更加充分的增加药物与消化道的接触时间,使药效发挥最大化。

如果是胶囊装,则需要随主食整颗吞咽掉,以保证药物可以在胃内崩解释放,并随着胃蠕动与食物充分混合,起到药效。

如果刚吃主食的时候忘记服药了,只要在进餐过程中想起来,都可以补充服用相同剂量。如果是已经吃完饭了,那半小时内补服的效果会降低约一半。

一旦超过饭后半小时,基本就已经错过了碳水化合物消化的高峰期,再服用意义就不大了。

不建议再服药,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辅助控糖,等到下一餐按时服药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吃碳水,一餐仅以蛋白质和脂肪类食物为主,那药物同样发挥不了效果。对于有这方面饮食偏好的患者,建议适当调整饮食结构,或是及时与专业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更换治疗方案。

同时,在选择主食上建议可以搭配一些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荞麦、糙米等),这些复杂碳水化合物中的长链淀粉,更容易被药物抑制,达到控糖的效果。

4)不要肠胃不适就停药

很多患者在服药初期出现胃疼、胃胀等肠胃道问题,就觉得是药物不良反应,擅自停药,其实是不可取的。

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普通药物不同,它主要发生在肠道中,其中大量没有来得及被分解掉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大肠中的菌落发酵,产生许多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随着气体的大量积累,就会出现放屁增多,腹胀、肠鸣等腹部不适。

同时,发酵产生的乙酸、丙酸等短链脂肪酸,还会增加大肠内的渗透压,刺激肠道蠕动的速度变快,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

这也是该类药物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临床上,约有五分之三的患者,都会在刚开始服药的时候(约1至4周),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这就像是药物起效,身体需要进行自我调整的正常适应阶段。

随着持续的用药,小肠中下段的α-葡萄糖苷酶,就会慢慢适应了此类药物的抑制作用。并且会想着通过增加酶的活性,来加速这些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吸收。在这种状态下,两者会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同时,会有一部分的碳水化合物和酶反应被重新吸收。进入大肠内的自然就会减少,肠道内菌落可蚕食的物质减少,产生的气体也会减少,胃肠道反应就没有刚开始服药时那么剧烈。

之后,身体对于这种不良反应就会逐渐耐受,并能很好的适应,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也会逐渐降低。所以,临床上绝大多数的患者出现的肠胃道不适,都会随着治疗的周期延长,慢慢就会减退。

只要在用药初期采用阶梯式用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一个月后到达目标剂量,再配合适度的运动。一般都可以快速提升药物的耐受性,不需要刚出现症状就立刻停药。当然,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建议直接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合理增减药物或是换药,切忌自己私自调整用药剂量。

总而言之,阿卡波糖可以有效改善Ⅱ型糖尿病餐后血糖波动的问题。但在用药过程中要牢记不要空腹服用,要和碳水化合物一起服药才能达到药效。要科学服药,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对于肠胃道及肝脏的损伤,同时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参考文献:

[1]郑壮辉.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3):8.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5.03.015.

[2]苑仲萍,杨彩艳.国产与进口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成本分析[C]//中国中药杂志/专集:, 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2016.

[3]李亚美,陈黎.对比伏格列波糖片与阿卡波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20):2.DOI:CNKI:SUN:YYXK.0.2015-20-021

7 阅读:1101
君毅说健康

君毅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