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需少吃肉?医生直言:真正能降血脂的是你的这些习惯!

君毅说健康 2025-03-30 04:43:25

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长期血脂异常,作为各类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危险因素,正悄悄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在45岁之前患病的人群,全因死亡风险会更高。

但在不少人眼中,它不过是一个常见的小毛病,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少吃肉或者是不吃肉,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那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 血脂高需少吃肉?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中曾提到,目前我国成人高血脂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如果长期处于血脂异常(甘油三酯(TG)≥2.3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mmol/L,总胆固醇(TC)≥6.2mmol/L),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长期升高,会在冠状动脉及其他血管壁上大量沉积,经过一系列反应,最后加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

不仅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使血管性状改变(变脆、变硬、变狭窄等),还会对各组织造成慢性的缺血、缺氧。

比如发生在肾脏,就可能发展成慢性的肾功能衰竭;发生在眼部,就会出现视力下降、模糊,甚至是失明;发生在肝脏,可能发展成脂肪肝、肝硬化;发生在皮肤表面,则会出现色斑、皱纹等早衰痕迹;发生在四肢则可能出现冰凉、麻木,感觉丧失等。

一旦斑块破裂形成血栓,10秒之内就可能将血管完全堵塞,尤其发生在冠状动脉及入脑动脉中,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甚至是急性猝死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正因如此,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血脂也就是血液中的脂肪太多了,听起来像是肉吃多了导致的。所以,少吃肉,或是不吃肉,自然也就能控制住了。

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血脂主要包括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两类,它们的来源绝大部分都不是来源于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比如常提到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它的致病因可能会涉及到身体的多种代谢异常(如糖尿病、肥胖、肾病综合征等),单凭少吃、或是不吃肉显然无法解决。

而我们每天所需要胆固醇的合成更不依赖于食物,约八成以上都是通过内源性自主合成的。

也就是说,即便是一点肉也不吃,只要身体代谢机制还正常,依然会面临血脂升高的风险。

同时,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之间是存在相互转换关系的,就比如糖类同样可以转化成脂肪。部分人群虽然戒断了自认为脂肪含量很高的肉类,但平时饮食中却吃大量的糖类,那依然是毫无作用。

这里的糖类,可不止是包含红糖、白糖,人们所感觉出来“甜”的一切食物,还包含多数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碳水化合物。就比如,我们每天都要吃的主食,米饭、白面馒头都是精致碳水。过量食用不止会让餐后血糖快速飙升,还会刺激大量胰岛素分泌,使葡萄糖转化成合成胆固醇的关键原料(乙酰辅酶A),再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转化成脂肪酸,血脂同样会升的很快。

而且,现实生活中,尤其是一些长期受“三高”困扰的老年人,他们受“素食”文化的影响,会误认为纯素食,甚至是鸡蛋、牛奶都戒掉,是可以有效控制血脂的。这里就更大错特错了。

先不说我们前面提及的一些往往容易被忽视掉的高糖、高脂食物,如酒精类饮料、坚果(花生、瓜子、核桃等)、酱料(如番茄酱、沙拉酱等)等。

长期不吃肉类,不止降不了血脂,还可能让它不降反升。

研究显示,深海鱼类、甲鱼等优质肉类中,富含的丰富Omega-3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肉类、蛋类、奶类制品中,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这是一种仅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的物质,一旦缺乏脂肪的代谢能力就会下降,合成速度反而会增加。

而肉类所提供的优质蛋白,又是合成载脂蛋白的重要物质。一旦缺乏,大量脂类就不能正常被运送到各组织器官进行代谢,同样会造成脂质在体内的堆积。

同时,这种营养失衡不止关乎脂质正常代谢,还对身体造成超乎想象的危害。

相较于植物性的铁(Fe)元素,动物性食物中的的则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一旦限制动物性食物摄入,就会增加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果再叠加上维生素B12的缺乏,那就会变成恶性贫血。

而当人体无法获得更多蛋白质的时候,正常的肌肉合成和修复都会受到影响,可能增加肌肉力量减弱、无法运动等,"肌少症"症状的发生。

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本身随着年龄增加,肌肉质量就在不断降低。失去蛋白质的加持,只会加速"肌少症"的发生。

随着肌肉力量的衰退,出现关节炎、摔倒、骨折、骨质疏松等风险,自然也就会成倍上升。

而且,与中青年群体相比,老年人对于蛋白质的需求量并没有减少多少。

但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却大打折扣,这个时候刻意的去不吃肉,限制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加速营养不良的发生。又没有其他途径去补充,那不止治不了病,还可能增加了全身性疾病发生。

想要控制血脂的异常升高,尤其是由于不健康饮食习惯造成的高血脂,那要从整体的膳食结构入手,不能仅依赖于单一的不吃肉。

每天可以控制油脂的摄入量(≤25g),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高的食物(如蛋糕、肥肉、动物油、含氢化植物油的加工食品等),日常用油可以改为Omega-3不饱和脂肪酸丰富的品种(如橄榄油、亚麻籽油等)。

肉类每天不要超过75g,以白肉为主,比如去皮的鸡、鸭肉,鱼虾肉,尤其是深海鱼肉。

杜绝一切火腿、培根等,富含高盐及有害的反式脂肪的深加工肉类。

为了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还可增加低脂乳制品、豆制品(如豆腐、豆干等)、豆类(如鹰嘴豆、黄豆等)及适量坚果。每天还要增加全谷物高膳食纤维(如燕麦、荞麦、大麦等)的食品,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

也可以将主食的精细粮食(如白米饭、馒头等)中的一半,或是三分之一,替换成杂粮、豆类等。

针对不同血脂异常的群体,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调整。

比如总胆固醇(TC)≥6.2mmol/L的患者,可以戒断动物内脏,蛋黄这些胆固醇高的食物,多增加豆类、豆制品的摄入来做补充。

甘油三酯(TG)≥2.3mmol/L的患者,就要严格控制“糖类”食物的摄入,水果也不能选择糖分高的,油脂尽量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这类不饱和脂肪酸高的,还要多吃一些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如燕麦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mmol/L的患者,应该多补充深海鱼类,及水溶性纤维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当然,影响血脂升高的可控因素除了饮食之外,还有日常的一些不良习惯,想要真正的降血脂,还要从这些习惯出发。

二、医生直言:真正能降血脂的是你的这些习惯!

1、少坐多动

肌肉在运动的过程中,一般会优先调用分解速度更快的肌糖原和肝糖原,来提供能量。

直到运动30min左右,糖原储备减少后,就会更多的去依赖分解脂肪(皮下脂肪、内脏脂肪)来供能。因为相对而言,脂肪更能支持长时间的运动,随着运动时间的增长,减脂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而且,就算运动结束了,之后约12小时内,身体依然会通过消耗脂肪氧化所提供的能量,来恢复机体平静状态。

持续3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一般到身体有些微微出汗,与人交流的时候感觉有些吃力,或是发喘就可以了。),就可以将血液中的甘油三酯(TG)降低约五分之一。

而美国心脏协会也曾提出,对于血脂轻度升高的人群,或是在医生建议下可考虑生活干预治疗的人群,即年龄在40岁至75岁之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70 mg/dL,且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相对较低(风险评分<7.5%);或是年龄高于75岁,风险评分小于5%的人群。

每星期一共累积进行至少一个半小时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或是进行至少一小时十五分钟的剧烈有氧运动(如冲刺跑、快步爬楼梯、动感单车等);同时进行至少两次达到中等强度以上的肌肉群强化训练(如深蹲、哑铃平板支撑等),可以有效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约3 mg/dL至6 mg/dL。

同时像一些碎片化的运动,比如饭后贴墙站立,工作间歇的靠墙静蹲,看电视时候的卷腹运动或是提踵练习,又或者用爬楼梯代替坐电梯等,都可以消耗能量,控制血脂。

不过,要注意的是,运动方案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根据自身条件来个性化设置。

运动量不要一下就拉满,要采取渐进式模式,可以先从十分钟开始,再逐步往上递增。以防止高强度运动,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等问题。

2、控制体重

对于长期血脂异常的患者来说,合理的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降低血脂。

每降低约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可以相应的降低约10 mg/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可以提升约5mg/dL。

这是因为脂肪组织的减少,尤其是腹部的内脏脂肪的减少,可以让身体对于胰岛素更加敏感,降低胰岛抵抗维持正常血糖水平的同时,还能减轻肝脏合成过多胆固醇的负担。身体可以更轻松自如的利用剩余脂肪,提到了脂质的代谢效率。

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健康的成年人体重标准范围为18.5kg/m²<BMI≤23.9 kg/m²,男性的腰围不能超过90cm,女性的则不能超过85cm。

不过,在控制体重的时候,为了防止代谢紊乱,同样要循序渐进,不可贪多。原则上可以通过消耗热量大于摄入热量的方式来完成减重,但每周应控制在一斤以内。

建议不要通过节食、或是完全断掉碳水化合物等,不利于健康的方式进行减重。而且,无论是通过饮食控制还是运动等方式,都建议要长期保持,以免体重反弹反而会加重血脂的波动。

3、作息规律

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会扰乱正常的生物钟(昼夜节律),影响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进而扰乱脂质的正常代谢与合成。

就比如长期的睡眠不足(<6小时/天),负责调节睡眠的褪黑素就会减少,会抑制脂肪的氧化分解;而皮质醇分泌水平则相反会增多,就会刺激肝脏分解糖原合成脂肪。两者作用下,就会有大量脂肪堆积在内脏中。

而规律的作息(7—8小时/天),则会有效提升HDL-C水平,同时降低LDL-C水平。

总而言之,血脂的控制,并非是少吃肉或者不吃肉就可以解决的,错误的饮食方式还可能导致血脂不降反升,甚至引起更多疾病。

科学降脂并非单一食物的限制,而应该优化膳食结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重。最重要的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建立个性化治疗方案,不要盲目自治。

参考文献:

[1]李文杰,孟祥恩,张政宇,等.浅析高血脂可诱发多种疾病对人体的危害[J].科学养生 2020年23卷2期, 298页, 2020.

[2]王春华.控制高血脂4误区4原则[J].江苏卫生保健, 2022(005):000.

[3]范志红.为啥不吃肉血脂反而升高了[J].健康博览, 2016(9):2.DOI:CNKI:SUN:JKBL.0.2016-09-035.

[4]邢方方,陈双,张瑞娟.不同有氧运动对中年人血脂异常者血脂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5):2.DOI:CNKI:SUN:JKXS.0.2015-15-126

0 阅读:58
君毅说健康

君毅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