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游玩后娃的脑子被虫啃成“豆腐渣”?什么情况下会感染食脑虫

楠说大千世杰 2024-10-07 15:29:32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佚名

导言

旅游旺季到了,很多家庭都喜欢带着孩子去海边玩水。

海滩、阳光、海浪,如此完美的背景板背后或许藏着致命的威胁?

不久前,一个孩子在海边游泳感染了食脑虫,短短几天内病情迅速恶化,最终离开了世界。

很多家长都开始担心:食脑虫到底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感染这种可怕的病菌?

食脑虫是怎么传播的?

虫如其名,食脑虫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可以直接攻击人体最为柔软和脆弱的器官—大脑!

它正式的名称是狒狒阿米巴原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微生物,其存在早在上世纪末已被科学界所认知。

这类微小生物偏爱温热潮湿的环境,常驻于温泉、河流及湖泊之中,能够独立生存无需依附宿主,但若不慎侵入人体,事儿就复杂了!

它们的入侵策略颇为独特,根本不依赖常见的传播路径,而是通过鼻腔接触或皮肤上的微小创口“秘密渗透”。

如果人类在平静水域游泳时呛水,水体中的巴原虫就会穿越鼻腔乃至呼吸道,进而进入血液,直指终极目标—人类的大脑。

一旦抵达脑部,这些微小生物便会攻击脑组织,引发广泛性脑膜脑炎,这正是它们得名“食脑虫”的缘由。

从感染到病症显露通常不过数日。

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发热、头痛、恶心一个都不少,但随后病情急剧恶化,病人就会伴随着视力减退、意识模糊,乃至肢体瘫痪。

这事情麻烦就麻烦在大多数家长都会想当然的认为孩子是在外面玩水的时候着凉了,都会按照感冒的方法进行治疗。

等到病情进一步恶化再到医院抢救时,病虫早已深入脑髓了。

此病不仅发展迅猛,其致命性也极高,90%以上的感染者无法生还。到现在为止,全球范围内都极少有康复案例,而且这些幸存者无一不是经历了长期且艰难的治疗历程,耗时数月至数年不等。

食脑虫一旦潜入人体,便能迅速穿越血脑屏障,直抵大脑,此处的它们几乎能规避所有常规抗生素及药物的追击。

这正是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之所以恐怖,患者存活几率仅 2% 的原因所在。

尽管全球医疗界集思广益,探索出联合使用抗寄生虫药物与抗生素的疗法,但疗效波动大,许多患者病情仍会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显得异常棘手。

食脑虫在我国到底多不多?

食脑虫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也没有必要太过恐慌,毕竟它的感染概率微乎其微。

全球范围内,记录在案的确诊实例不过数百起,且大多集中在如南美、东南亚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区域,那里气候温暖湿润,为这类生物提供了温床。

近年来,我国虽也偶有此类病例浮现,自 2018 年首例得到确认以来,累计确诊也不过数十例,算是相当罕见。

这些感染案例都有几个共同点,大部分患者都是在野外水体活动后感染的,尤其是儿童和免疫力较低的群体成了食脑虫的主要受害者。

2019年,贵州一六岁男童在河塘里游泳,几天后出现发热症状,起初家长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直到孩子开始出现抽搐、头痛等神经症状,才紧急送医。

经过多次检查,医生才最终确认孩子感染了狒狒阿米巴原虫,但此时病情已无法逆转,孩子不幸去世。

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高度警觉,虽然感染是小概率事件,但食脑虫感染却往往意味着极低的生存几率。

至今全球成功治愈的案例寥寥无几,多数患者因未能及时得到正确诊断,延误治疗黄金期。

该原虫在感染早期极具隐蔽性,再加上病例实在太过稀少,医务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将病情同寄生感染联系起来,常被误判为常规脑炎或细菌感染,这直接导致其致命率持续高位。

确诊的大难题

确诊食脑虫感染难就难在早期所展现的症状缺乏独特性,这让人们往往低估了其潜在的危险。

感染初始阶段,病患多呈现与上呼吸道感染相仿的症状,有时即便通过标准的医疗检测,也难以察觉异常。

想要真正对食脑虫进行确诊。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脑脊液检测或者基因测序,才能准确找出狒狒阿米巴原虫的踪迹。

而这种检测手段在很多地方并不普及,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让许多患者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准确的诊断。

等到基层医院无法处理,病人转到更高级别医院的时候,病情也早就恶化到不可逆转的地步了。

从预防入手!

食脑虫如此致命,治疗手段又有限,那我们该如何预防呢?

食脑虫感染并非无法避免,关键在于减少接触不洁水源的机会。

最关键的一点是避免在未经消毒的温泉、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中游泳,尤其是温暖、静止的水体更容易滋生这种寄生虫。

许多食脑虫感染的病例,都发生在夏季的游泳高峰期,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水体的卫生条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佩戴鼻夹是一个非常简单却有效的防护措施。

食脑虫通常通过鼻腔进入人体,游泳时佩戴鼻夹可以大幅降低水进入鼻腔的几率,从而减少感染风险。

如果身体上有开放性伤口,也尽量避免与不明水体接触,这些伤口会为狒狒阿米巴原虫提供入侵的通道。

地方政府和社区也应该加强对公共水体的检测和治理,尤其是在旅游旺季。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清理水底沉积物,减少水中的寄生虫滋生,也是预防食脑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从我们个人的层面来讲,已经要做好相关寄生虫的科普知识积累。

水质是否清澈虽然可以视为水体环境的一个指标,但并不绝对。

不能因为看似清澈就任由孩子在水中嬉闹。

如果孩子出现相关症状也一定要警惕,及时就医,主动告知医生孩子近期的游泳经历,避免误诊。

未来会越来越好!

面对食脑虫这种罕见而致命的寄生虫感染,国际社会也在持续进行合作和增加研究投入。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狒狒阿米巴原虫的检测变得更加准确和快速,这为早期确诊提供了可能性。

虽然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特效药物可以完全治愈这种疾病。

但随着未来研究方向在疫苗研发和治疗药物的进步,我相信用不了多久,现代医学就可以攻克这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也已经明确号召,敦促各国强化感染控制体系及预防措施的资金与资源投入,着重强调了水源的安全管理与普及公共卫生知识的重要性。

唯有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形成统一战线,才能从根本上削减这类致命寄生虫病的传播风险,守护人类健康安全。

结语

尽管食脑虫感染的几率不高,但我们还是要注意。

就算只有1%的概率,对于被感染的孩子来说也是100%。

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一定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用尽全力守护好孩子的健康。

参考资料:

湖北头条 2023-06-27

海边游玩后,6岁男童感染罕见病!致死率达98%,无特效药

海南发布 2023-06-28

一男孩感染“食脑虫”,近年我国确诊27例!外出游玩要注意→

深圳龙岗疾控 2023年07月12日

病危!罕见!感染这种寄生虫死亡率极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楠说大千世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