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29、孔子论财富追求:“富而可求,虽执鞭亦为之”!

文丰现实 2025-01-24 11:34:34

西方的宗教文化酿成了现代企业家精神,日本的大和文化也铸就了现代企业家精神。那么为什么中华文化却迟迟未能推动社会精神转型,弘扬起中华民族的企业家精神呢?原本足以弘扬和光大中华民族企业家精神的传统文化,恰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不乏构建现代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因子。恰恰从我们祖先那里,就大力倡导合理谋利的现代企业家精神。

孔子曾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追求正当的财富并没有什么不好,而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是干执鞭守门的下等差使,也应该去干。孔子的这种思想,在春秋战国年代社会还非常在乎尊卑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非常难能可贵。可见合理谋利,在当时就是正常的社会伦理道德。在孔子看来,并不是取得富贵不好,而是要有合理谋利“生财有道”的精神。

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在孔子眼里,希望得到富足与尊贵,这是人之常情,而厌弃贫困和卑贱也是人之常情。在非常提倡人性本善的孔子来说,这样一种观点,无疑是认为追求财富和摆脱贫困是善良的人性,无可非议。问题在于要用正当的方法得到财富,要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困。同样的合理谋利精神在西方和日本产生了现代企业家精神,而在中国却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也许有人会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样是孔子说的。这不明摆着重义轻利是孔子思想吗?其实,现代很多学者经过研究,已经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他们认为:“孔子讲的本义是:君子,管理者,应该明白,通晓义,在价值取向上先义后利;小人,被管理者,他们是重利的。因此,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孔子是专指管理者的。”实际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恰恰是儒家合理谋利精神的深刻写照。在《论语·子路》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回冉有给孔子驾车到卫国去,孔子在车上观光时有感而发说:“卫国人口真多啊!”这时冉有就问孔子说:“卫国人口已经够多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孔子马上回答说:“富之。”可见,在儒家正统思想里,发展生产力,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这样一种合理谋利精神从来就是一种主流思想。

0 阅读:2
文丰现实

文丰现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