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总结报告
Alex Georges Tannous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他与阿联酋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讯录里满是富豪,豪宅别墅位于迪拜,手持外交护照。
但美国联邦检察官指出,这一切都是虚假的包装。
这位黎巴嫩人曾在美国德州的一众小企业主面前自封为“迪拜王子”,实际上他却在操盘一系列复杂的金融骗局。最终他认罪赔偿220万美元,并被判处监禁。
这起自媒体短剧般的离奇案件,正是美国司法部在2024年底一次雷霆行动的结果。也正是这起案件,在公众面前撕开了海湾国家资本市场中的游戏潜规则:
那些想从富裕的海湾国家筹集资金的投资者,必须在遍地“王室关系户”的迷雾中,谨慎辨别真假。
1
王室光环下的“套利游戏”
在多个案例中,所谓的“王室背书”无疑是撬动资本的关键杠杆。例如,一位交易撮合者声称自己代表一位不为人知的阿联酋公主家族办公室;另一位则宣称将在香港建立家族办公室,并炫耀自己与迪拜统治者的关系;还有一位自称是酋长顾问,声称能帮助外国投资者获得阿联酋新兴赌场行业的独家准入权。
万亿美元家族办公室的虚假“关系户”
1、一位是自称代表“阿联酋公主”家族办公室的金融人士
2、一位是扬言要在香港设立5亿美金家族办公室的“迪拜统治者密友”
3、一位是兜售赌场特许经营权,直通新兴博彩业的"酋长顾问"
这些人的背景各不相同,但暗示的内容却如出一辙:他们拥有难以想象的惊人财富,还能够进出万亿美元王室巨富的家族办公室。
他们的目的也高度一致——借助王室的资源打开投资的大门。
然而,经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王室资源”多为远房亲戚或虚构的人脉,资金流动也大多如同海市蜃楼,根本不具备实际的财务支持。至今尚不清楚这些骗局是否会引起相关当局的进一步调查。
真假王室,集体现形
1、第一位是一位金融从业者,还曾谎称自己在华尔街工作过
2、第二位其实是菲律宾小众流行歌手
3、第三位只是活跃在索马里市场的小型航运公司高管
英国作家兼阿联酋家族谱系顾问Michael Field表示,“近年来,尤其在阿联酋,涌现了大量几乎没有实质业务的所谓‘酋长私人办公室’。”
更为棘手的是,阿联酋的监管真空让这些虚假背书得以蔓延。这种“选择性”的“自我呈现”显然属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和其他司法管辖区一样,阿联酋已经明文禁止用欺骗或混淆消费者的方式营销商品和服务,并且《网络犯罪法》严禁在线广告误导宣传。
但事实是,国际机构仍在不断敦促阿联酋采取行动,加强监管。国际反洗钱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已经多次向阿联酋提出改进建议。欧盟则是将阿联酋列入反洗钱战略的缺陷国家“黑名单”。对手新加坡更是高举“合规大旗”争夺顶尖富豪投资者。阿联酋外交部却将相关问题的置评回应转交给金融情报部门和迪拜媒体办公室,后者均未作出回应。
2
阿联酋的监管突围战
最近,阿联酋才成功说服FATF,从金融犯罪高风险国家“灰名单”中除名。尽管如此,能否摆脱欧盟的“黑名单”仍充满变数,关键在于FATF的最新评估结果。阿联酋正在全力准备新的合规评估,力求避免重蹈巴拿马的覆辙——2016年,巴拿马从“灰名单”中被移除,但三年后再次被降级。FATF的合规评估中,客户尽职调查(CDD)、政治公众人物(PEPs)以及所有权透明度(Ownership Transparency)等方面直接关联到那些自带神秘光环的“酋长私人办公室”。这些问题的改善将是阿联酋能否顺利摆脱“黑名单”的关键。
FATF “反洗钱”术语一览
1、客戶尽职调查 :金融机构不仅需要确认客户身份、背景和资金用途等等,还需要识别不正常的交易活动。
2、政治公众人物:基于自身地位和影响力,受贿、腐败风险更高。金融机构需实施反洗钱措施降低风险。
3、所有权透明度:确保信息公开,方便监管和执法机构查看,防止匿名公司被用来洗钱、逃税或资助恐怖主义等非法活动。
对阿联酋来说,最近发生的案件也让向来声誉良好的家族办公室场景蒙上了阴影。一方面,正统王室的私人机构构建起起庞大的投资版图,并且与华尔街顶尖金融机构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包括现任总统Mohammed bin Zayed的AC Limited,国家安全顾问Tahnoun bin Zayed的Royal Group,以及他们的母亲Sheikha Fatima的Abu Dhabi Capital Group。
另一方面,一些机构却在利用“酋长”名号,制造混乱,稀释市场的信任度。大多数外国金融家缺乏进入这些王室圈子的实力,这导致许多人在数十亿美元的交易似乎在一夜之间出现和消失的时候,争先恐后地寻找替代途径——借助守门人,或更年轻的王室成员,甚至某个远房亲戚。与王室相关的家族办公室合作,有可能发展出带来更大机会的合作关系。管理数千亿美元的基金与几乎没有资金可部署的基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员Aamir Rehman分析道,“与王室合作,最大诱惑不是资金体量,而是潜在的资源网络。但王室成员成千上万,很多人不掌握核心权力。”
由于阿联酋的监管薄弱,加上对王室成员不成文的保护,尽职调查变得尤为困难。阿联酋宪法并未明确规定,但文化传统、地方政治和家族等级制度,使得统治家族的成员几乎无可指责。例如,银行家在与自称与王室有联系的人接触时,进行客户身份证实或尽职调查等合规检查并不会受到欢迎,甚至可能被视为冒犯。与此同时,拒绝王室成员无异于自断财路。
美国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Jodi Vittori曾对阿联酋的非法金融风险进行研究,他表示,“在专制国家,王室成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免受起诉。因此可能在一些银行和企业眼里,没有理由回避王室成员。”
阿联酋和新加坡的分野愈加明显:阿联酋尚未采取任何公开措施阻止王室成员或附属机构利用他们的头衔,放任“王室”称号成为资本游戏的通行证。新加坡已经采取措施,明确和巩固家族办公室的定义及相关实践。
银行家Jean-François Seznec也是《海湾金融市场:权力、政治与金钱(The Financial Markets of the Arab Gulf: Power, Politics and Money)》一书的作者之一。在他看来,对于那些夸大自己与权力接近程度的人,可能几乎没有动力去约束他们。“旁系和远亲被默许使用‘王室联系’的标签愚弄外国人,因为这可以防止他们变得不安分,或制造麻烦。”
3
香港「5亿酋长基金」暴雷启示
2024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的一些机构曾邀请到Sheikh Ali Rashed Ali Saeed al-Maktoum在其年度家族办公室会议上发表演讲。这位金融家声称与迪拜统治者关系密切,并高调宣布将在香港投资5亿美元设立家族办公室。彭博社和其他机构都报道了这一新闻。
但很快,一些真相浮出水面,显示他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投资记录,甚至迅速被起底为菲律宾小众流行歌手。Sheikh Ali的财富规模和来源,以及他与迪拜统治家族的联系程度,都无法确定。几天之内,项目搁浅。
这场闹剧暴露的不仅是身份包装术——更深层的是即便是香港这样的全球金融中心,也会对那些“王室IP”病态追捧。王室头衔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打开大门,甚至政府官员都会被这些头衔所吸引和迷惑。
INSEAD新加坡校区金融学副教授Ben Charoenwong表示,这些争夺超级富豪及其家族办公室的金融中心可能倾向于降低准入门槛,而不是加强审查。他直言,最终当局会介入,但会缓慢且不情愿地介入,“这个领域的监管丑闻和暴雷还将一次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