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炙手可热”,形容人权势很大,气焰很盛,人们不敢靠近。只不过,现在这个成语经常被当做“很受欢迎”的意思误用。其实,理解了“炙手可热”最初的意思,就不会误用了。
“炙手可热”中的“炙”,本身刚为烤熟的肉,这个时候肉还很热,手靠近就会被烫伤,所以引申出了“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靠近”的意思。
烤肉就是现在的烧烤,早在人们刚用火时就出现了。
那时候人们把肉串在树枝上,用火不断燎烤,可能还没烤熟,就被香气吸引得用手抓着吃。到了汉代,烧烤已经比现在还讲究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着一个方形铜炉,由于出土地在汉代的上林苑,是皇家所用,所以命名为“上林方炉”。这个方炉是用来干嘛的呢?答案就是烧烤。
方炉分两层,上面是炉身,底部有几个长条形的镂孔,主要用来放木炭。下面是浅如盘的底座,主要用来承接木炭的灰烬,所以叫“承灰”。现在的烧烤炉多数还没有承接灰烬的底盘,然而早在2000年前汉朝,就已经有了,皇家饮食,确实讲究。
那么,汉代的烧烤是怎么样的呢?山东诸城凉台汉墓“庖厨”画像石,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这幅画像石摹本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烧烤的过程:将净肉切大片→将大片肉切条→将肉条切块→穿肉串→送肉串→烤炙肉串→装盘。
对于烧烤的过程,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的很清楚,“拨火开,痛逼火,迴转急炙。色白热食,含浆滑美。”“若举而复下,下而复上,膏尽肉干,不复中食。”
也就是说,烧烤时要把火烧旺,不断翻转肉串,等到肉成白色,趁热吃口感就会很美。如果烧烤时一会拿起来看看,一会烤一会不烤,搞得上面肉干油尽,那就不好吃了。
其实,他们烤肉用的叉子都和现在一样。当时串肉不仅有单支烤扦,而且还有双头叉、三头叉。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叉每个只串两三个圆肉块,这是为何?
这是烤肉中极品——烤肉泥。
根据《齐民要术》“䐄炙”法,这种形状的烤炙肉料,是将羊肉等主料切剁成泥,再加入盐、姜、椒、胡芹、豉汁等调料,搅匀后将肉泥团成肉丸,裹上羊网油,穿在叉上。由于这种肉丸往叉扦上穿时不容易成形,因此每个叉扦上一般只穿3个肉丸。
牛羊肉加上多种调料,这种肉丸子,一定很好吃。
直至今天,烧烤依然流行。不过,现代人认为,食物直接由火烧容易产生致癌物,但是唐代人可不这么认为,他们发现烧烤可以治病呢,当时有个名医叫咎殷,还把烧烤写进了《食医心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