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知道,后浪生活往往都是由前浪们来支持的。
而我们只听到了前浪们对后浪“满怀羡慕”,却往往不知道前浪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
恰好,社会学家李银河的自传就讲述了作为前浪的她们所经历的人生百态。
这就是《活过,爱过,写过》,一本坦诚而又杰出的自传。
在某些层面上讲,里面蕴含的温情不输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两相对照,反倒是一种时代的全景。
自传自然要从童年讲起,生于1952年的北京的李银河童年生活还是很优渥的,大体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中的格调,毕竟做完一天的功课还能去北海公园划船,在那个时代,你得住北京二环。(很多重要的历史节点根据李银河的年龄算就好)
人逐渐会长大,在时代的波涛里,人就像海面上的小船随波飘荡,14岁的时候就开启了全国各地的“旅游”见识的大好河山——这里的描述很有童趣,毕竟到了杭州还比较了一下和北京的雪糕的不同味道——因为这本书我还去义利买了小豆雪糕,放到现在来看,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时代气息的清爽感了。
不过,这种“旅游”不会维持太久,不过几年中学就停课了。17岁到19岁去了内蒙,而对这段生活的描述就没有了那种比较雪糕的童趣,而是种王小波似的冷讽刺风格——毕竟在一个撒30斤种子然后收获70斤的地方耕作,任谁都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是一种白费与徒劳。而在同一个时代中,前往南方的和前往东北的对这段时光的记忆完全不同,其中的“粒与山”或许是一种值得探寻的事情。
回到北京的李银河开启了读书的时光——一种有点奔放的个人阅读经历,随后前往父亲的山西老家,22岁的时候上了大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时代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在这里窥探一番。
但是当李银河三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时代的巨变再一次来临,而她的人生巨变也就此来临——遇见王小波与进入社会学。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李银河是作为王小波的遗孀而存在的,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社会学绝非显学。当然,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她与王小波那种甜蜜,平淡的爱情故事,但这并不是作为主线来记录的。更重要的主线或许是李银河作为社会学家的一面。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李银河就已经游遍了美国和欧洲,回国后的李银河开启了她的社会学研究,比如同性恋,以及随之而来的形婚现象,女性权益以及随之而来的生育相关的调查,当然,还少不了虐恋,还有相关的立法。作为性学家的李银河在这里还介绍了整套的性学理论,在某些视角上看,倒也可以作为一部性学入门了。
整部作品有一种令人欣喜的“剔透”感,经历了时代的大风大浪,对每一点“得到”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珍惜与爱。这代人或许是接时代之灰接得最多的一代人,但是在行文中却丝毫感觉不到怨恨,对每一点时代之灰带有一种爽朗与潇洒的态度。而这种“知天命”的感觉之外,还有一种不断学习与不断提升的精神被浸在行文之中。
或许前浪只要不断奔涌,最终会活得比后浪还要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