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金银匠,好人菲利普的座钟,约1430,镀金黄铜,高48cm,纽伦堡,日耳曼国家博物馆
从史学观点来看,“晚期哥特式”概念与衰落、退化相关联。约翰·赫伊津哈的《中世纪的秋天》(1919年出版)中表达的正是这种思想。在该书中,赫伊津哈对几乎衰竭的中世纪文明进行了精妙而忧郁的解读,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将该文明的衰竭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文化的贫瘠联系在一起,而“一战”的爆发使这一过程骤然中断。然而,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这一观点受到了对中世纪基督教浪漫怀旧、敌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异教信仰”运动的强烈反对,这种运动将“晚期哥特式”视为北方文明的特质,尤其是在造形艺术领域。1849年,莱昂·德·拉博德伯爵将“艺术的复兴”发生的时间、地点界定为14世纪末的勃艮第公国,并将其定义为“对自然的模仿”,这正相悖于那时的主流观点,即不完美的哥特式风格应从属于纯净的古典风格,我们在前文提到罗杰·德·彼勒时曾就后一种观点进行说明。当时,在巴尔扎克、尚弗勒里和库尔贝等作家的作品中开始体现出现实主义的新思想,因此,我们也许可以推测拉博德的观点是在无意识中受到这种新思想影响的结果。另外,在驳斥雅各布·布克哈特的著名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文化》(1860年首次出版)时,路易·辜哈若曾以“现代自然主义”的名义,宣称“文艺复兴的真正起源地”是在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拉博德的观点也为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所采用,其中包括伊波利特·菲尔汉斯-赫法尔特,在1905年出版的名为《北方文艺复兴》的著作中,赫法尔特曾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基于这种南北方之间思想上的分歧,相持不下的理论的争辩引起了学者们对共时性问题的广泛关注,艾米尔·伯托克斯和阿比·瓦尔堡等各国学者开始对艺术地理学和文化交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尽管如此,讨论仍然基本停留在历时性层面,延续了过去对形式变革的思考。受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概念、艺术史领域的维也纳学派以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表现主义的影响,“晚期哥特式”被理解为一种在表达方式上更进一步的称谓,正如威廉·沃林格的《哥特艺术的形式》(1927年首次出版)和亨利·福西永的《艺术形式的生命》(1934年首次出版)中,将“火焰哥特式”看作“哥特式的巴洛克形式”。
作为一门大学学科,艺术史的发展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同古董市场保持距离。当时,古董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引起了人们对各种工艺技巧的注意。中世纪晚期的艺术作品尤其受到收藏家们的欢迎,并由此出现了一种专门收藏实用艺术品以及为工业生产提供模型的新型博物馆,如1851年英国万国博览会后不久在伦敦成立的工艺品博物馆(即后来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1867年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之后在柏林成立的德国手工艺博物馆。在柏林,威廉·冯·博德对晚期哥特式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1872年入职柏林博物馆雕像部之后,购入了大量艺术价值很高的雕像,并在1887年出版的《德国雕塑史》一书中对这些雕像进行了描述。
但绘画仍是最负盛名的艺术形式,一系列大型画展更使其声望与日俱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展是1857年在曼彻斯特举办的盛大的“英国艺术珍品展”,这些画展带来了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所说的“对原始绘画的重新发现”。同年,约翰夫·阿彻·克劳和乔瓦尼·巴蒂斯塔·卡瓦尔卡塞莱合著的《早期佛兰德斯画家》极大地促进了佛兰德斯原始画家作品的传播。1902年,民族主义呼声鼎沸,在布鲁日举办了以佛兰德斯原始绘画为主题的画展,其效果更是惊人。1904年,亨利·布肖在巴黎组织了一场“法国原始绘画”的画展,展示还未受到文艺复兴影响的法国绘画,布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阐释法国绘画的独特性,这次画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这些画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收藏家们,艺术市场上出现了大批仿作,这些仿作正是我们研究过去审美的指示器,使我们得以了解某个主题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被以何种方式看待。从1850年到1875年的25年间,画家们以一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去临摹原始绘画,这种临摹,尤其是对波提切利画作的临摹,推动了拉斐尔前派艺术风格的发展。然而,到1900年左右,仿作对于原始绘画的解读则更为粗糙生硬,常常失之优雅,这是由于当时的审美趣味,无论是从民族地理学角度看(非洲艺术、大洋洲艺术等),还是从心理与生理学角度看(儿童艺术),都普遍趋向于原始的风格。例如“西班牙临摹者”的仿作,他们继承了浪漫主义风格,试图再现童话般的中世纪,但同时却又天真地认为“襁褓时期的艺术”应略带野蛮和粗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悲怆临摹者”的仿作夸张怪诞,体现了表现主义和好莱坞式风格,然而他们的仿作在今天已经蒙骗不了任何人,但修复师热夫·梵·德·维根却是一个特例,其高超的临摹技巧至今仍能骗过不少行家的眼睛。
摘自《十五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
全球艺术史
〔意大利〕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 著
李耀琳 译
古吴轩出版社 凤凰壹力
“全球艺术史”系列丛书引进自意大利,
是一套全新、开放且系统的世界艺术百科全书,
向读者介绍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艺术创作。
★ 意大利艺术史教授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回溯15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发展史。
★ 15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即勃艮第公国、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日耳曼地区)以及法兰西王国的艺术。这一地理范围突出了这些在政治和历史上相联系的地区在艺术文化方面所显示出的相似之处。
★ 作者尝试对历史背景进行条分缕析,综合运用在研究建筑和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所有技巧和方法,并采用艺术地理学进行分析,以彰显阿尔卑斯山以北广阔区域的相对整体性以及该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在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时各自表现出的独特性。
★ 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勃艮第宫廷文化的影响,重点分析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统治下的光荣时代(1419—1467),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绘画风格;第二部分则研究在大胆查理当政时期(1467—1477)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1477—1519),以希罗尼穆斯·博斯为代表的新艺术风格,以及勃艮第地区的艺术所发生的变化。
★ 书中附有63幅图片,其中随文黑白插图12幅,彩图51幅。
★ 作者对51幅高清彩图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工艺品、雕塑和建筑等,逐一进行鉴赏评析,参考了许多文献,从历史背景、艺术家名望、文化传统、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
★ 圆脊精装,纯质用纸,印刷精良,装帧精美。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埃尔西格,瑞士日内瓦大学艺术史教授。作为北欧绘画艺术专家,他曾多次参与策划艺术展览,并出版《十五世纪的法国绘画》等多部相关著作。目前在法国研究十六世纪的绘画艺术。
译者简介
李耀琳,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欧洲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研究,曾在意大利企业担任翻译。
内容简介
《十五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讲述了15世纪阿尔卑斯山北部欧洲的艺术,即勃艮第公国、神圣罗马帝国(主要是日耳曼地区)以及法兰西王国的艺术。这一地理范围突出了这些在政治和历史上相联系的地区在艺术文化方面所显示出的相似之处。作者尝试对历史背景进行条分缕析,将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勃艮第宫廷文化的影响,重点分析菲利普三世(好人菲利普)统治下的光荣时代(1419—1467),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绘画风格;第二部分则研究在大胆查理当政时期(1467—1477)和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统治时期(1477—1519),以希罗尼穆斯·博斯为代表的新艺术风格,以及勃艮第地区的艺术所发生的变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如有版权相关问题可联系后台处理|
★ 凤凰壹力|极致阅读体验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