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一直是我国不断尝试和发展的技术领域,无论是在国家安防、科技创新还是经济建设上,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船一直使用“神舟”为代号,从1999年至2024年间,我国已经发射了19艘神舟飞船,预示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愈发成熟,随着对月球的探索越来越深,或许不远的将来,你我还有机会了解更多宇宙的奥秘。
宇航员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媒介,他们是带领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英雄,以血肉之躯开辟了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纪元,没有宇航员,我们航天探索的成功率将减少一半。
但这份职业光鲜亮丽的背景下,隐藏着血淋淋的汗水和付出,成为宇航员何其艰难,既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辅助飞船的稳定运转,又需要优秀的身体素质适应险峻的太空环境。
飞船往返总共短短几个小时,需要宇航员提前几年来通过重重测试和考验,心理生理上的压力非常人所不能及,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宇航员的培养工作。

王亚平是中国成功完成载人飞行任务的女宇航员之一,当她与同伴乘坐神舟十号顺利经过183天路程往返国土后,她的名字也开始响彻九州。
此次神舟十号的任务是验证载人航天技术开始从试验型转向应用型,同时也将首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应用性飞行,以及增加绕飞等新试验。
王亚平在其中除了要完成飞行任务外,还兼之为青年学子进行太空授课,也因此,她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授课教师、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性、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在轨超100天的女航天员。
宇航员对大众来说一直是个很遥远、很高光的职业,实际上大众广为关注的是我国的航天工程,飞船每一次探险所获取的成果,而对于相关的宇航员却是了解不深的,现在让我们从王亚平的经历上认识她。并重新定义这份职业。

王亚平出生于1978年,来自山东烟台,在成为飞行员后掌握4种机型的飞行技术,她的经历是个很激励人心的故事。
从1997年入伍后她开始不断充实和强化自己的技艺,2013年乘坐神舟十号飞向太空,同年取得空军少校军衔,2021年取得大校军衔,是我国第7批女飞行员,而在日常活动中,王亚平还做过汶川地震救援、北京奥运会减雨等任务。
少年时王亚平过的是平稳又清苦的生活,她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一般,可能困窘的环境造就了她刻苦勤奋的优秀品格,王亚平小学、初中上学期间一直认真听讲,成绩名列前茅,同时她的运动天赋很好,在校园运动赛上总能得到不错的成绩。
只不过到了高中,王亚平的成绩就不够突出了,同时由于家里没有余钱,父母觉得支持王亚平考大学并不划算,是想要学她念完高中就回来工作的。

王亚平是个非常努力的人,因此不甘于平凡,托了同学的介绍,参加了飞行学院的招生,最后在1997年考入了空军航空大学。
1999年,王亚平转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在毕业后被收入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2020年,王亚平成为预备航天员,这之后她进入到严格的训练中,直至完成一系列测评要求,坐上神舟十号,达成以上成就。
从这段人生历程来看,王亚平可以说得上成功人士的典范,因为她的不服输、努力和坚持,最终使得她改变了命运,成就传奇。而看似平白直述的优秀履历,其过程存在着诸多的艰辛险阻。
大学期间,王亚平既要完成理论课程,又要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包括跳伞、拉练等项目,成为飞行员后,不管炎夏还是寒冬,都要坚持每天的长跑计划,日复一日的磨砺飞行技术,确保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全面实用,只有坚持才能不被淘汰。

甚至王亚平成为宇航员后,也将面临诸多风险。
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在登陆月球后,由于失重宇航员的肌肉骨骼会发生形变,同时也会造成身体内部系统的损伤,患上太空运动病的宇航员不在少数,同时在太空环境下,还会接触许多有害气体和辐射,因此有一定几率出现中毒病变等情况。
因此对于每个宇航员,国家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王亚平成为宇航员后,平常吃食被严格管理,确保身体指标一直保持常规标准。
饮食则由专业的营养师搭配,同时那些食物都具有很高的营养成分,宇航员身体状态的变化也会使得菜谱出现变化。
这样一来能最大程度保障每个宇航员的状态,但这也使得他们平时生活存在诸多限制。比如和家人交流频率变少,无法随心所欲地吃东西、极度自律等。

总之王亚平就这么一路坚持下来,她的成绩得来十分不易,而宇航员选拔考核极其艰难,目前参与载人航天任务的宇航员总共才15位,国家自然对其身心健康十分重视。
宇航员是国家的重要财产,作为登月探索开辟中国发展新天地的领军人物,必须能在恶劣特殊的环境下正常活动,这需要宇航员保持强健的体魄,同时还有做好学习和训练;
也可以说每位宇航员都是这样,他们为我国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虽然宇航员工作待遇优越,但大多数人都很难达到这个标准。
参考资料:
王亚平:中国太空授课第一人.中国知网.2013(15)

王亚平:神十唯一候选女航天员.中国日报网.2013-06-08

传承好家教 培育好家风——“摘星星的妈妈”航天员王亚平的故事.澎湃网.2025-04-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