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去了11位大将,单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白川若叹 2025-02-20 16:03:32

【前言】

三国那会儿,江东有孙权,西川是刘备的地盘,北方则被曹操掌控,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纪尚小,真正的大权落在了军师诸葛亮手中。诸葛亮为报先帝刘备的赏识之恩,同时也为获取统一天下的契机,下定决心要向北征伐中原,跟曹魏一决高下。

公元 228 年,内政得以稳固之后,诸葛亮觉得时机已然适宜。他向刘禅呈上奏章,讲诉先帝的遗愿,表明自己要北伐中原的坚定决心。最终,刘禅同意了他的这一请求。针对此次北伐,诸葛亮用心筹谋,积极筹备了长达五六年的时间。

各地征调士兵,屯集粮草。同时派遣手下人到乡间巡查,挑选人才。当时,曹魏国内政局不稳,丞相曹真率军攻打东吴,致使都城防守空虚。诸葛亮眼光敏锐,决定开启北伐中原的征程。

在这五年的时间里,诸葛亮起早贪黑,一心筹划着北伐之事。他仔细查验军需物资的储备情况,对新兵进行严格训练,将各路精锐力量召集起来,力求为北伐做足充分的准备。

当下这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都好得很,诸葛亮心里清楚,这可是个极为难得的好时机。白天的时候,他忙着处理朝廷政务,到了晚上,帐篷里烛光闪耀,他在里面反复琢磨北伐的战略安排。

为了这一回的北伐,诸葛亮早早地就安排了间谍去探查实际情况,并且在各个地方安插了眼线,用以搜集曹魏的军事情况。他还亲自前往甘泉关察看地形,对北伐的每条线路都进行了研究。

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与热忱,深深触动着每一位蜀汉将士的心。他那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发自内心的诚恳,让将士们由衷钦佩。于是,大伙都主动请缨,渴望前往战场效力,军队士气极为高昂。

【马谡失算,助长张郃气焰】

北伐刚一开始,蜀军那可谓是气势磅礴,先锋杨群迅猛出击,顺利拿下了南安、天水、安定这三座城,一路奋勇前行。这可把曹魏朝廷给惊着了,赶忙下令让张郃、曹真分别从两路同时进发,去抵挡蜀军。

至关重要的街亭关口,诸葛亮安排他的大徒弟马谡带领五万大军去镇守。马谡平常在诸葛亮身边,大多是以出谋划策闻名,着实没什么实战的经验。他不肯听从军师让他稍微进行防守的提议,坚决要去占据高地,企图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一下子就把街亭攻下来。

您说这高处吧,虽说占着点优势,可偏偏缺水。张郃带着军队一来,立马就把蜀军的水源给断了,还把那高地给围了起来。蜀军那是又渴又累,难受得很,马谡呢,也没啥办法,这大军一下就陷入了溃败的境地。这下可好,街亭不但没守住,还损失特别大。

马谡这人吧,没啥真本事还爱摆谱,在诸葛亮身边待了好些年,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谁能想到他头一回打仗,就输得一塌糊涂,连那稳稳当当的街亭都给丢了。

张郃获胜后欣喜若狂,心中暗喜真是老天相助,顿时军队士气高昂。他命令士兵检查蜀军的尸首,找到了马谡的印信,随后将马谡处以凌迟之刑。

马谡临死前那是又气又恨,心里想着这一仗能让自己一举成名,哪承想就这么把命给丢了。张郃这事儿干得更过分,把马谡的脑袋高高挂在城头上,不仅如此,还派人把这脑袋送到洛阳,过河后挂在了曹丕的陵前。

【十一猛将殒命沙场,蜀汉元气大伤】

街亭那一战,诸葛亮只得收拢兵马,暂且撤回汉中。这一仗打输了,对蜀汉来说,损失最为惨重的,不是士兵,而是一群猛将的丧生。

阳群、阎芝、邓铜等威猛无比的悍将;刘郃、丁立等兼具谋略的统领;以及马谡手下那风华正茂且颇具能力的副将张休、李盛等,皆在这场战役中丧命。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五虎大将赵云在这场战役结束后没多久就离世了。为了掩护大军撤离,他背对战场,和敌军拼死搏杀,以一人之力抵挡百人,最终确保了主力部队能够安全撤回。赵云那可是忠心耿耿、勇猛无比,在军中人心里有着很高的地位。

蜀军士兵们对这批先烈满心怀念。他们可是大伙亲如兄弟的战友,是共过患难的伙伴。然而,如今他们一个个倒在了乱箭和烈火之中,这令所有人都悲痛万分。

当年在夷陵之战时,阎芝奋勇作战,立下功劳。丁立和刘郃这两位老将,深受部下的拥护与爱戴。而赵云,那可是蜀汉上下无不钦佩的猛将,他的离世,对军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这些猛将那可都是经过多年严苛训练的精锐部队,他们为提升蜀汉的军力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没想到,一夜之间,这些猛将全都没了,这让蜀军遭受了重创,元气大伤。

“先帝深知我之命运,我却再难见光明之日。现今又痛失赵子龙,此乃国家之大不幸啊!”诸葛亮满心悲痛,对自己责备不停。

【民间盛传北伐始终是错】

诸葛亮那可是费尽了心思,一心想要洗刷之前的耻辱。可是呢,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这终归是没法改变的事儿。老百姓们在私底下说个不停,有的对诸葛相公表示同情,有的则对他有所埋怨。

“相公他呀,就是个读书的,恐怕没那能耐吧。”

“人心哪能跟文书似的,想写啥就写啥。那战场上的拼杀征战,实在是太过残酷啦。”

“已然掌控了大半壁江山,倒不如用心去打理经营,何苦非要去拼死拼活争这个呢?”

农民们得知北伐失败的事儿后,私底下就议论开了。他们虽说没在前线,可也听说了前方将士伤亡惨重的情况。

“我家儿子他们走了这么长时间了,也不晓得还在不在那儿啊……”一位老母亲眼眶泛红,喃喃地说道。

“这北伐是不是太拼命啦?大伙可都盼着家里的男丁回来干活儿呢。”

“依我看呐,咱手头这一半江山已经挺不错啦,要是再接着拼命争下去,那可就没个头儿没个尾啦!”

不过呢,有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参加过北伐的老兵们,对诸葛亮那可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依我看呐,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赵子龙他们着实有些遗憾。这要是马谡不那么冒失的话……咱们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俺家相公一心想着报效国家,那可真是一片赤诚之心呐!都怪咱这些个打了败仗的残兵们,没能够帮他达成心愿……”

【北伐虽败,遗志犹在】

事儿已成定局,诸葛亮已然离去,再也回不来了,然而他北伐中原的壮志雄心,却被后人不停地赞扬传颂。就像他在《后出师表》里讲的那样:“我请求出战,这是为了报答先帝,也是尽我对陛下的忠诚职责。”

兴复汉室、打败曹魏,这是诸葛亮的心愿,也是后来众多忠义之人的共同追求。虽说诸葛亮生前的不少战役都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北伐中原的那种精神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虽说北伐最终失利,可英雄的气概却永远留存。诸葛亮以其短暂的一生,给后人做出了不惧强横、敢于伸张正义的表率。恰是因为有了这般精神的传承,三国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方能成为流芳百世的传奇。

他凭借着超凡的智慧与宽广的胸怀,给这个饱经磨难的时代注入了希望的光芒。虽说北伐的心愿未能达成,但诸葛亮的精神始终引领着后世的忠义之士,在这乱世中熠熠生辉。

【结语】

即便在当下诸多事务亟待开展之际,人们仍旧能从诸葛亮那种勇于构想、勇于行动且坚守理想的品格里获得力量。恰是凭借着这般始终如一的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才拥有了延续五千年文明且不曾间断的活力。

诸葛亮的志向会一直激励着后辈们。虽说北伐最终未能成功,但他那积极向上、绝不言弃的精神,必定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闪耀光芒。

0 阅读:101
白川若叹

白川若叹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