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后的A股不涨?高通胀的美国能复苏?世界到底怎么了?

依萱价值先生 2024-07-30 17:04:50

这周发生了两件大事:1、人民币降息;2、美国二季度GDP超预期。

而近期最魔幻的两件大事,也正好与这俩有关:1、降息后的A股不涨;2、美国经济在高通胀下持续复苏。

为什么降息的A股不涨?

央行周一宣布,OMO(相当于政策利率)降息10bp。随后,长短期的LPR均跟随下调10bp。

受此影响,股市表现如何呢?

本周5个交易日里,有4天是神秘力量在护盘,但依旧差强人意。而没有护盘的周二,直接惨不忍睹。

降息,正常情况下是利好股市的。这次的反直觉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

一方面,这次降息是被倒逼的、被裹挟的。众所周知,这两年债市持续走牛,特别是今年以来,资金对国债的追捧愈演愈烈。这背后,也包含了机构资金要通过影响市场利率,倒逼央行降息的意愿。

把国债利率和LPR摆一起,就可以清晰看到市场利率倒逼政策利率降息的痕迹,今年以来尤为明显。

6月份的陆家嘴论坛上的降息暗示,虽然措辞委婉,但显然承认了降息是迫于市场利率的压力。

这次降息意味着妥协,所以不构成利好。

妥协意味着变相的纵容,机构资金吃到了甜头,下一轮倒逼就不远了。所以更构不成利好。

本周三,那个曾经怒骂A股是一个big shit market的贝莱德基金“大举”增资回归,财媒还为此欢呼我国资产对外资的吸引力。然而,人家新布局的全是债券基金,不是来雪中送炭的,而是来分一杯羹、来落井下石的。

4年前美债利率也曾压到超低水平,但人家好歹以此为代价,换来了大放水、换来了大牛市、躲过了一次经济衰退。相比之下,我国的国债利率一步步被动压到超低水平,而没换来以上任何好处,实在是太冤了。

另一方面,至少从去年年中以来,降息对我国经济的正面作用就已几乎消耗殆尽。

楼市承压、居民储蓄率上升、民企投资意愿下降……这些都是高利率环境的产物,咱们在低利率环境下实现了。这明摆着就是流动性陷阱,如果不采取非常手段,再降息也是白降、再放水也是白放。

那为什么还要降息呢?

除了市场利率的倒逼,主要是二季度GDP(实际增速4.7%)低于全年增长目标,触发了逆周期调节的强制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行这次以“维持净息差”的理由火速同步下调存款利率,体现了盈利能力的韧性。

更厉害的是,对应5年期LPR(降息10bp)的长期存款利率,直接降了20bp,属于借降息还能实现创收。

五大行的股价屡创新高,并不是护盘护出来的,确实有着自身的逆天逻辑。

为什么高通胀的美国能复苏?

美国二季度GDP超预期增长,同比3.1%。即便如此,本身杀伤力还不是特别大。但适逢我国二季度GDP不及预期,这种落差对咱们的心理杀伤力就被放大了。

在过去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曾经形成一种共识:美国GDP将长期维持2%左右的水平,我国GDP将长期维持5%左右的水平。——这种稳定的剪刀差之下,我国GDP在不久后将赶超美国,并拉开距离。

没想到,经过2020年公共卫生事件的三年洗礼后,美国在高通胀的“恶劣环境”下竟然实现了持续复苏,并且已经连续4个季度稳定在3%左右的GDP增长水平。剪刀差正在肉眼可见地缩小。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直被“宣传”的高通胀,原来已经实现了近两年的持续下降。

到底是美国完成了一轮经济复苏+压通胀的高难度壮举,还是其实高通胀激活了经济复苏呢?

如果确实是后者,那么美国4年前全民发钱的“骚操作”很可能就是关键一步。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年还有经济领域的学者建议我国走发钱的路线。

全民发钱一定会引起通胀,但只要不是恶性通胀,通胀的正面作用是越大于负面作用的:包括消费者有钱消费、资产估值增值、企业业绩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主动消费意愿提高、经济的巨轮重新前行、中低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通胀的另一大正面意义,是在于淡化老年群体的财富,让财富不断流向新一代的中年人、年轻人,形成对年轻力量友好型的社会。

通胀被“妖魔化”的后果,也就是放弃了所有这些正面效果。

4年前决定不发钱,主要原因是怕牛马们变懒。而看到今天牛马们“勤奋”到极点的结果,看到已经有点恶性内耗的社会氛围的后果,不知他们会否有所感概、有那么一丢丢后悔呢?

再以房价为例,虽然房价一直没计入CPI,但其实作为一个物价指标,其代表性比CPI有过之而无不及。

房价“高通胀”的十五年咱们亲身经历过,房价“通缩”的这几年咱们也亲身经历过。扪心自问,通胀和通缩,哪个才是真正的杀伤性武器?

4年前美国明知道全民发钱会引发高通胀,也不惜为之。恐怕就是因为他们深谙,衰退比通胀可怕得多。

美国被重点诟病的还有债务规模。

但诟病的专家们,可能大部分都不知道,早在2008年美国第一次QE的时候,刚退休的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就给议员们科普过:女士们先生们,美国的国债根本就不用还!

当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还不到2万亿,美债总规模也只是刚过10万亿。在当时即使美国自己的议员眼里,已经是离爆炸不远的水平。

到现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最高去到接近9万亿,美债总规模也已即将突破35万亿。冰冷的数字,完美验证了15年前格林斯潘那看似“荒诞”的科普。

而在遥远的大洋对岸,IPO-退市圈里也流传着类似的科普:先生们女士们,只要运用高超的治理水平,在破产前直接退市,那么从股民手上融来的这些钱,根本就不用还!

经济不景气时期,股市注定是最“惨烈”的一个投资渠道

截至6月1日,今年股民人均亏损14万。不难推算,截至6月30日的整个上半年,这个数字只会更大。

适逢最近扎堆出现的面值退市漏洞、市值退市漏洞、量化的流量费漏洞、停掉南向资金实时数据……村里就成了拉仇恨的主力。

法不禁止皆可为,这是我国的国情:只要有能力钻法律空子,就不处罚。加上立法谨慎原则,立法“修补漏洞”的速度远低于钻空子和扩散的速度。坏处很明显,就是相当于变相鼓励钻空子。

体现在金融领域,就是一旦出现钻空子案例,冷血资本必然争相模仿,案例越来越多,直到修补漏洞。

站在个人角度,我相信村里是想干实事的。无奈利益集团太强大,自身能量也有限,只能一步步慢慢来。

村里对股市能产生正面影响,但远不是决定性的程度。这也是村里被投资者普遍高估、被寄予过高期望的现状。

就如宏观调控只能缓解经济问题、而不能改变市场底层逻辑一样,村里对股市的影响,也有更高的“铁律”在限制着:

股市是人们能进行投资行为的一个门槛最低的渠道,不需要门道、不需要靠关系、几乎没有门槛。

所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环境不乐观的时候,股市必然是最难赚钱的一个投资渠道。再直白点说,就是注定最“惨烈”的一个投资渠道。

就好比古代骑兵的战马,在饥寒交迫的非常时期,就只能成为食物。

道理其实很浅显,只是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罢了。很多人其实明知道这时期的国债比股票好得多,但几十年经济向上的惯性思维,也让他们惯性、盲目地、抱着侥幸心地呆在股市里。

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简称新指数)明天就要上线。上线后有两种可能的路线:

一种是弱于旧指数,向旧指数靠拢。若如此,这个新指数就没任何意义,相当于白搞。所以基本可以排除这种路线。

另一种是强于新指数,即旧指数跌、新指数不跌;或者旧指数不跌,新指数一路高歌。这种路线既可为所谓的3300点正名,也可充分体现编制新指数的“睿智”。

所以接下来,大概率还是央企+高股息的风格横行,继续成为留在A股里的最优选择。

今天就分享到这吧。对文章内容有疑问或者指正的,继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0
依萱价值先生

依萱价值先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