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十四年(618年)春夜,江都行宫的血色浸透了锦帷。十二岁的皇子杨杲紧紧攥着祖父隋炀帝的袍角,眼睁睁看着叛军将领宇文化及逼近。寒光闪过,孩童的鲜血溅上龙袍,为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画下最惨烈的句点。
开皇二十年(600年),长安东宫传出喜讯——晋王杨广的长子杨昭诞生。这个自幼养育在隋文帝膝下的皇孙,天生神力能开三石强弓,却性情温润如美玉。大业元年(605年),杨昭受封太子,朝野皆视其为未来明君。
天妒英才,次年盛夏,洛阳城暴雨倾盆。年仅二十三岁的太子杨昭猝然病逝,留下三个幼子。炀帝抚棺痛哭,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次子杨暕身上。不料这位齐王终日沉迷巫蛊之术,甚至在府中私藏谶纬,终被幽禁别院。
大业十四年三月十日夜,江都宫火光冲天。宇文化及的叛军冲入寝殿时,五十二岁的隋炀帝对镜自语:"好头颅,谁当斫之?"十二岁的赵王杨杲尚未明白发生何事,便被乱刀砍杀在父亲膝前。
宫变前夜,炀帝长孙燕王杨倓已嗅到危机。这个十八岁的俊美少年带着两名侍卫钻水窦潜入宫城,却在玄武门前遭遇闭门羹。黎明时分,宇文化及的屠刀不仅斩落了祖父的头颅,也将杨暕及其三子送上了黄泉路。
千里之外的洛阳城,越王杨侗被群臣拥立为帝。这个十四岁的少年穿着不合身的龙袍,看着权臣王世充在朝堂上指鹿为马。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被迫禅位的杨侗索要鸩酒不得,竟被绸缎活活勒死。临终前,他点燃佛香喃喃:"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而在长安,代王杨侑的遭遇更显讽刺。这个李渊扶植的傀儡皇帝,在位仅177天便"暴病而亡"。唐史轻描淡写的一笔,掩去了十五岁少年真正的死因。
乱世中唯一幸存的皇脉,竟是齐王遗腹子杨政道。江都兵变时,其母韦妃怀胎六月,随萧皇后流亡突厥。在草原出生的杨政道,被处罗可汗封为隋王,统率万余汉人聚居定襄城。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大破突厥。二十四岁的杨政道扶着祖母萧皇后南归长安,昔日的隋王成了大唐的员外散骑侍郎。当他在麟德元年(664年)默默离世时,隋室血脉终于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这些天潢贵胄的悲剧,恰似隋王朝的缩影。从江都血夜到定襄风沙,暴君的后裔们用生命印证了那个真理:兴亡交替之际,最残酷的飓风眼,往往盘旋在帝王家的金瓦朱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