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家长对孩子潜意识中就是偏爱的,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作为家长才更好理性看待孩子的行为表现,理性引导孩子的行为,避免让孩子走上弯路。
我记得我们读高中的时候,有一篇自命题作文内容就是“家里丢了东西,客观来看偷东西的可能是邻居,也可能是孩子,但是家长却立马确定是邻居偷的,而不会想到孩子”,给出了这样一个引子,自己命题写作文。
其实就是分析人们潜意识中的偏见,可以由此入笔来分析家庭教育的问题。
男孩在抗战纪念馆竖中指网络发达时代,人们什么都愿意分享到开放的网站,信息互通,让个人的一些个别的行为很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国庆假期,一个妈妈发了儿子在抗战纪念馆的图片,并配有长文字。
假期旅游照很正常,不过这个妈妈发的不太正常,她配图是一个男孩在抗战纪念馆竖中指的图片,而配文则是:“孩子不咋调皮,但是小男孩中间都崇拜这个手势……”
不太清楚这个宝妈的用意是什么,孩子既然喜欢这个手势,那就是经常比这个手势,照片背景可以是任何地方,可是她偏偏选择了抗战纪念馆。
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不知道她是有意要表达什么,还是说孩子先表达了,然后她在有意为孩子解释。
孩子无知,所以要家长引导家长要表达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行为不代表什么,孩子没有任何恶意。
可是在抗战纪念馆做出这样的手势,就是不妥当的,这种手势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这种意义是世界共知的,这种意义不是个别群体存在的意义,既然是共知的就要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家长认定这没有问题,并且在公开的社交平台发了孩子的这种照片来作为有力证据,证明这没有问题,结果呢?引来了很多的指责声,这对孩子是有利的吗?
我们只需要接受现有的条条框框,现有的文明约束就行了,孩子以后想要更好的生活,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以孩子作为案例来挑战现有的规则,结果就是让孩子成为众矢之的,除了影响孩子的正向成长,还有什么意义呢?
既然没有正向的意义,只有负面的影响,那这件事就不要去做。
孩子的确很无知,可能也很无辜,所以才要家长引导,让孩子能够分清现有文明的好坏,而不是放大孩子的无知。
青春期过度叛逆的两种原因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变得很叛逆,这经常是让很多家长感到无助又苦恼的事情。
可是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人根本感受不到孩子的叛逆,孩子平缓度过青春期,毫无波澜,反而在这个阶段成长很快。
孩子会不会经历叛逆的青春期,是天生的吗?
当然不是,这跟成长环境,父母教导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有两种情况,孩子很容易在青春期进入到叛逆的状态。
一种是,过度溺爱的孩子,在孩子幼年时期,孩子周围的家长各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正向引导或者约束孩子的行为,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会出现“叛逆”的现象,其实这种叛逆就是他们需求的正常表现,因为一直被轻而易举满足,到了青春期以后,心智快速提升,欲望逐步扩大。
幼年时期,心智限制,孩子的需求也会在一定的界限之内,家长很容易满足,青春期,心智提升,需求扩大,家长越来越难以满足,孩子就开始闹情绪,另外幼年时期行为在家长眼中不算出格,青春期行为扩大,在家眼中就变得不合适,其实不过就是自然成长的结果而已。
在家长眼中这就成了“叛逆”,其实不过就是正常蔓延的结果而已。
还有一种是,“过度限制孩子”,家长管得宽,完全不会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味遵从个人意愿,试图让孩子按照个人希望的方向成长。
孩子进入青春期,心智大大提升,外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内心渴望自由,而对父母有了一些怨恨的情绪,开始跟父母对着干。
更有甚者,无关对错,只要让父母感到痛苦。
耐心陪伴,细心引导,松紧有度孩子在幼年时候,如何陪伴,如何引导,如何教育真的很关键。
这个时候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等待着家长去发挥。
孩子幼年时候,谁来带,妈妈带,或者是老人带,其实都不成问题,关键是陪伴孩子的成年人如何陪伴、如何引导。
三个原则要做到,“耐心陪伴,细心引导,松紧有度”。
耐心陪伴,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这是孩子一生的情感基础。
细心引导,孩子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对人类文明一无所知,对规则一无所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成年人来引导,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是非观,这个同样很重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爱护我们的孩子,给孩子良好的安全感,这当然重要,同时也要让孩子从小逐渐适应规则,松紧有度才能让孩子在规则中健康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