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0年6月22日,当希特勒和85岁的法国贝当元帅签订停战协议时,德国──应该说是希特勒个人就已经陷入了不可跳脱的泥沼之中。
德皇威廉二世花了四年,牺牲180万人员仍无法达到的战略目标,希特勒仅花了六周,只牺牲了2万7千人,就灭了波兰和法国,这样辉煌的成就让希特勒的权力无限膨胀,并凌驾于国家之上。
希特勒可谓进行了一场惊天豪赌。他并没有很强的军事素养,他甚至连一个连都未曾率领过,但他的这一赌却证实了德国参谋总部的论点是错误的:当德国攻击波兰时,法国陆军会攻占鲁尔,并建立厚实的防御工事。然而,连续两次甜蜜的胜利喜悦冲昏了希特勒的头脑,他开始不顾参谋总部的建言,他开始不相信建言、批评与专业分析,当他那充满想像力且大胆的策划在遇到突发状况,或是无法得知前线的作战消息时,希特勒便会慌了手脚,进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极端且错误的战略判断。
希特勒没去思考雷德尔所希冀的战略目标——地中海。德国控制地中海能够切断英国和中东、印度、澳大利亚和远东的联系,德国还可透过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进行三面包围。
斯大林也和希特勒相似,他们两个都因为自身的刚愎自用而在战略上犯了许多错误。斯大林在1930年代中期推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途中发动了一次大整肃,从工业领导阶层、技术人员、囚犯、军官到苏军参谋总部、高级司令部几乎少有人幸免,苏联从上到下都遭遇了一次重新洗牌,可谓伤筋动骨,这也是为什么希特勒在苏联会无力反抗德国的原因。
斯大林没有在德国偷袭塞瓦斯托波尔港时做第一时间反应,而像只鸵鸟般把头埋进沙子内,他拒绝相信希特勒居然会是个背义忘信的卑劣小人。苏联指挥官们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指挥部与各地的联系趋近瘫痪,没有最高司令部和总司令,边界还没开始正式打仗,西部战线的南北缺口在短短20余天就达到了20英里。希特勒并没有在第一次偷袭成功就将聂伯河和德维纳河以西的俄国军队扫除掉,也没有完成原先设定的三个战略目标: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顿涅茨盆地。在德军短暂休整后便转往乌克兰,朱可夫建议将西南线撤往聂伯河以后,斯大林拒绝放弃基辅,结果基辅失守,俄军丢了65万名战俘。
德军针对高加索地区的“蓝色方案”打击顿河流域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的俄军,原来A、B集团军若是交会于斯大林格勒,苏联基本上是没机会反抗的,因为斯大林一直认为“蓝色方案”是一个假情报,他被打个措手不及。
曾经被调走去攻打高加索油田的第4集团军终于又被调了回来,但此时苏联早已经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守。在整个9月到10月,希特勒始终未曾得手过斯大林格勒。就算俄军被打到只剩下一个伏尔加河岸边的桥头堡,俄军仍不断打退了德军的轰炸和街巷战。朱可夫意识到他们已经成功抵挡住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狂攻,于是他计划从南北两面总长200英里的战线上调动100万的兵力来围攻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22个师。希特勒拒绝提供有关于第6集团军在翼侧受到的俄军包围威胁援助,因此,苏联用三个集团军进行反攻,并只花了5天就成功包围住第6集团军。原来戈林向希特勒保证能够每天用运输机投输三百吨的原料给第6集团师,但后来运输机的不足和天气的恶劣打破了这项幻想。第6集团师要求在还有剩余燃料之前就必须作突围,希特勒拒绝并要求他们撑到春季──只要他们意志坚定就能够实现。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德军拥有太多的优势,足以弥补德军冬季因冰雪而被迫在莫斯科停滞的挫折;但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刚愎自用的表现,让他拒绝听取不合他心意的情报,以及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一次无可挽回的分兵策略,让苏联得以有时间把在罗斯托夫的兵力调回保卫斯大林格勒,并且坚守了三个月。俄军让德军不败的第6集团军神话彻底破灭,苏联军人在斯大林整肃之后的武力自卑感也借由这一场战役重拾了信心,并在战争的过程中渐渐吸收了德军诸如炮兵、空降部队、通信、坦克机械化、计划组织的军事现代化。斯大林和苏军将领间的关系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诺维科夫等人获得重用,1941年的政治委员制度也被废除,单一首长制正式上路。
斯大林格勒会战不仅只是德军在东线战役的一次挫败,更是整个欧洲大战中重要的分水岭,德军投入在俄国的总体战资源覆水难收,德军也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而苏联不但成功利用人民的一致对抗外敌的情绪,有效地进行全国大动员,至此之后苏联的生产力优势一直远胜于德国──尽管苏联的后勤条件仍然极为落后,当时苏联的农业被破坏、工矿企业被德军占领,厂房用木头盖成,公共建设严重缺乏,农业生产人口的三分之二是妇女,青年工人被全国军事纪律动员去当兵;但他们已经成功吸收了德军的现代化经验,苏联权力核心也再次大洗牌。希特勒高高在上的核心领导地位也逐渐开始动摇,军方将领开始批评他干涉过多;慕尼黑大学的“白玫瑰”组织也公开发表了对希特勒投下反对票的宣言,这些人为了说出真话而付出了牺牲的代价。
希特勒仍始终幻想着,否定了斯大林格勒后的对苏联的任何政治解决可能性:里宾特洛甫提出的试探媾和;戈培尔的向俄国人民发表政治宣言:“同我们一同战斗,推翻可恨斯大林以及其犹太人同伙”;卢森堡向俄国少数民族许诺恢复私有制、信仰自由及人民自治;蔡茨勒也搞出“俄罗斯解放运动”。希特勒认为在战胜前这些都不列入考虑,而在战胜后又认为这些根本没必要。而将国家资源过于投入在东线战场,过度低估了美国的实力和英国的恢复力,没有对地中海进行经营,以至于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想再次对俄军发动的夹击策略“城堡作战”,也因为盟军在北非登陆而延宕,丧失了德军先发制人的先机。德军被迫在东西两个战场同时作战,蜡烛两头疯狂燃烧,证明了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也显示出德国的战败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