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热搜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5000块钱工资却有46个工作群,职场人在下班后也不知不觉“被加班”。
看见这则热搜,我挺有感触的。
我刚工作那会儿,通讯还不发达,可那时候上进啊,为了不错过任何一台能上的手术,我买了人生第一台手机,诺基亚,当然,那个时代的手机,不智能,只能打打电话、发发消息,电话费还贵,买了手机也舍不得轻易打电话、发消息。
那个时候,哪有领导给你打电话让你开会、让你加班、让你干这干那啊,工作是工作,休息是休息,休息的时间里,你想有领导理你都不可能。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越来越发达,手机越来越智能,工作群出现了,泛滥了,休息和工作再也分不开了。
而且,一个内容往往会在多个群里发送,要是你恰好在多个群里,要是你恰好没设静音,好了,此起彼伏的信息提示音接二连三地响起,深更半夜也逃脱不了。
重要的不是你想不想去读这些信息,重要的是,发信息的人会想方设法让你及时读到这些信息,先@你,你还不读,电话就打过来了。
我有时在想,如果人类越发展越累,那人类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挺怀念刚工作那会儿的,自己的时间不会轻易被占用,没人想占用,想占用也占用不了,不方便。
信息不发达,我们失去了广阔的视野,可同时,我们获得了自由的时间,得与失,孰好孰坏呢?
不过,也只能想想,我们都必须跟随时代的步伐,想不想回去,都回不去了。
怀念过后,还得回到现实。
对于这则热搜,央视网评:“随时随地大小班”要不得,劳者有所得、劳者有所息等诉求应该要被看见。
人民日报评论:“隐形加班”不可忽视。
我把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总结一下:
人民网评认为,手机里大量工作群,收到工作信息随时随地都要回复,工作和生活没了界限,还往往拿不到加班费。这种线上“隐形加班”,饱受社会诟病。
人民网评认为,要求员工随时在线,很可能涉嫌违法。
可喜的是,今年“两高”报告中,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
人民网评认为,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应成为社会共识。
问题是显而易见摆在那儿的,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
谁解决?
什么时候解决?
怎么解决?
我觉得吧,这个问题既好解决,又不好解决。
说好解决,可能一纸文件就够了。
说不好解决,在这个内卷的时代,领导和员工都很敬业,不谈违法不违法,手机工作群建立的初衷,一定是为了单位好,对于这种出发点好的事,简单粗暴的一纸文件,未必有部门愿意、敢于牵头下发,但如果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案,或许多年以后,还是解决不了。
其实,即使没有上面的文件,单位自身也可以尝试解决。
解决的前提,要认清员工休息时间的线上“隐形加班”,加的是什么?有没有必要?
我总觉得,绝大多数情况,休息时间的工作信息、工作任务放到第二天工作时间都未尝不可,隐形加班,加的是心态,是任务发布者的心态。
任务发布者总是很急,急的事很急,不急的事也很急,我估摸着,要么是急性子,要么是记性不好容易忘,要么是给领导看自己的努力,要么,是习惯。
这都可以改啊!
只要愿意!
劳者有所息,休息有保障,这既是人文精神,又是契约精神,也是法律精神。
既然央视网、人民日报都关注到了,我想,总有了解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