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仪式感究竟有多重要?美国亚特兰大日报曾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发现一些仪式所带给孩子的幸福感,远超物质满足,甚至大于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
那什么是仪式感?从定义来看,是指在特定场合或活动中,人们根据传统、惯例或个人习惯所采用的一系列形式化的行为和表达,以示对这种场合或活动的尊重、认同的体验。
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赋予平淡生活以特别的意义。它可能是生日或节日时父母精心准备的礼物,也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某些小场景等。事虽小,却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前不久,我侄女一大早打电话给我,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欲绝!我安抚老半天,才听她慢慢道出原委:
原来孩子前一天生日,我哥嫂都忘了,还是孩子让爷爷打电话提醒。刚好哥嫂那天外出办事,电话里答应了孩子会早点回来给她过生日。
可结果那天忙到很晚,回去时已买不到蛋糕和礼物,而且到家时孩子已经等得睡着了,便没叫醒她。谁知孩子次日醒来嚎啕大哭,跟亲人长辈投诉了一圈,还与父母冷战了好几天!
孩子为何会这么在意过生日?其实孩子所图的,不过是一场有爱的仪式而已!
事实上,很多中国父母没有意识到仪式感的重要性。中国青年报有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约61.5%的人认为家庭仪式感越来越淡,这意味着:许多中国家庭缺乏【仪式教育】。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仪式教育?又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仪式感?其实家长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需日常生活中关注一些小细节,赋予它们一些仪式,一切便有了特殊意义!
家庭的仪式感,理应带有家的味道,是一种幸福的传承,也是亲子之间最美好的回忆。构建家庭仪式感,莞妈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这6件小事做起:
🔥带孩子感受各节日的民俗很多人觉得如今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了,在孩子眼里可过可不过。以往我们逢年过节才能享受穿新衣、吃美食等童年快乐,在现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对孩子来说已没太大意义了。
但节日所有仪式感都是父母给的,如果我们自己都不重视,孩子又如何能感受得到当中意义呢?既然新衣美食已不足以让孩子有仪式感,那不如带他们体验更多的民俗活动吧!
过年带孩子买年货、逛庙会、贴对联、放烟花等;元宵节和孩子一起做元宵、赏花灯,端午节包粽子、做香囊;中秋节赏月亮、吃月饼等等。凡是与节日有关的民俗,都可以带孩子尝试和感受。
🔥特殊日子应有专属的仪式比如孩子的生日给他举办一个生日小聚会,准备一份礼品,写一封信,给他制造一个惊喜等等。再比如每年大年初一拍一张全家福,记录每个新年伊始全家人的新面貌,作为一份珍贵的留藏!
还有夫妻俩的结婚纪念日,不仅可以两人独享温馨甜美的时光,也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过,并向这位小听众讲讲你们的相遇相知到结婚生宝宝的幸福历程,孩子也会送上一份最诚心的祝福!
🔥属于孩子的重要活动务必参加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关键的活动,比如孩子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舞台表演,毕业典礼、18岁成人礼等等,每一次都是人生的重要节点,值得你郑重出席并带给孩子最大的底气。
我家孩子入小学第一天,我一路尾随他,见证他信心满满地完成新生挑战,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事后,我还发了个小视频(引来十万网友围观),以此宣布孩子从此走上新的人生阶段!
🔥每天一个温暖的拥抱著名的教育家孙云晓曾经说过: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而一个没有被父母拥抱过的孩子,心理上可能多少会存在一些问题。
要知道,拥抱的背后是给予和接纳,这是孩子与父母培养安全依恋的基础,也是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所以无论如何,每天至少要拥抱一下孩子,让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人爱着他!
🔥为孩子成长留下美好的记录人工智能的时代,让我们有条件为孩子记录下成长的点点滴滴。比如,与新生宝宝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理发,第一次露出笑容,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过生日……
很多家长都有“偷拍”娃的习惯,想来都是为了留住孩子成长中那些幸福的时光。同时也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通过这些照片,回忆起过往美好的童年和快乐的岁月。
🔥定期开家庭会议家庭会议是家庭仪式感中最值得做的事情之一。因为它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学习、申诉、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还能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爱和家庭向心力,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
至于开家庭会议的环节,建议可由几个部分组成:
1.感谢,每人说一句感谢的话,具体到人和事;
2.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每个成员轮流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4.意见达成一致并记录下来;
5.以一个小游戏或者点心水果时间结束会议。
写在最后其实生活中仪式感可以无处不在,它可作为我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能让孩子更专注地投入到情境当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仪式,能让孩子们内心被幸福感填满。所以,务必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庭仪式感,并固化它,美化它,坚持并让它成为家庭的一种传统!
@莞家妈妈 我是一名健康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感谢支持关注,一起科学育儿,智慧养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