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超薄座椅”,是创新还是降本增密?

晖志看历史故事 2025-03-21 16:02:49

最近,坐飞机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新变化——南航的座椅变薄了! 但这可不是简单地“减肥”,而是南航调整客舱布局后推出的**“超薄座椅”**,目的很明确:多塞点人,少费点油,赚多点钱。

然而,乘客们的第一反应却是:“这座椅也太难坐了吧?”

座椅“瘦身”,舒适度缩水?

根据南航的说法,新座椅采用更轻的材料,减重约2公斤,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有效降低油耗,提升运营效率。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乘客们的实际体验是这样的:

“感觉就是硬板凳,坐久了腰疼。”“膝盖已经快顶到前面座椅了,能不能再压缩点?”“以前是‘经济舱’,现在是‘压缩舱’。”

南航的B737机型改造后,经济舱布局是Y186,全经济舱模式,而A320机型则是Y180。这意味着,每架飞机的座位变多了,空间变小了,座椅变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票价不变,体验却降级?

面对乘客的不满,南航的回应是:“票价变化与座椅变化无关。”

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既然座椅更轻了,油耗降低了,为什么票价不降?既然空间更挤了,舒适度下降了,为什么票价不优惠?乘客的体验变差了,为什么还要为同样的价格买单?

南航的算盘其实很简单:机票价格不能降,但运营成本能降。 只要每趟航班能多塞几个人上去,单座成本就能摊薄,利润自然就能提高。

但问题是,这种做法真的符合消费者的期待吗?

南航是在向廉航靠拢吗?

业内人士指出,南航的这一操作更像是向廉价航空靠拢。

目前,春秋航空、亚航等廉航早已采用高密度座椅布局,机票便宜,空间也小,甚至行李、餐饮都要额外付费。而南航作为一家传统航空公司,一直以来卖的不仅仅是机票,还有相对较好的服务体验。

但现在,南航似乎也开始**“精打细算”**,用廉航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可问题是:你压缩了体验,却没有廉航的价格,乘客怎么能接受?

南航该如何平衡“利润”和“体验”?

南航的业绩近年来确实不太好,运营压力大,想办法节省成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光靠“削减体验”来提升盈利,长远来看未必是好事。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可以在部分航线试点“超薄座椅”,但不要全面推广,给乘客选择的权利。✅ 可以推出“经济+”或“舒适经济舱”,让愿意花钱买舒适的乘客有更好的选择。✅ 可以优化服务,比如提供更多免费行李额度或更好的餐食,弥补座椅缩水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味追求低成本、高密度,却忽略了乘客体验,最后可能会“省”掉乘客的忠诚度。

毕竟,谁愿意花同样的钱,买更难受的座位呢?

0 阅读:29
晖志看历史故事

晖志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