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浅述
凌珍谈汽车
2025-04-19 19:06:45
《周易》浅述
都说读了《易经》会算卦,如果各位是来学习算卦的,那么我也许会让大家失望的,我想我的目的,是让大家不要迷信算卦的。 一·读书是个慢功夫这些日子,下了几次决心,要弄通一经。思来想去,《周易》最高古,最难懂,但是最实用,所以就决定攻一下它。《易》虽名易,其实并不易读通,许多的阅读时间里并没有达到赏心乐事的境界。眼晕头昏时节,随手拾起一旁的手机,换换脑子,轻松一下。在微信的《看一看》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什么满街都是,有才华的穷光蛋》,文章的内容倒是没有什么惊艳之处,并不一定是什么真知卓见,免不了有牢骚气味。他认为,才华与钱财挂不了钩,纯洁的人与钱财打不了交到。这一条我是赞成的。他还说,有才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买几本书,认真读几遍,遣词造句脱口而出,就显得有才华了,这一点我就不敢苟同了。才华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光辉,就像苏东坡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需要言谈举止上去显摆。也许,他眼中的才子,是象孔乙己一样的人才,只可以炫耀“回”字的四种写法,才华就剩下了一袭长衫,在站着喝酒的人群里就鹤立鸡群了。他的观点是,才华会像一个人的面子一样,把你与财富和成功隔开,只有丢掉面子,脱去才华,才会有和金钱财富结上亲戚的缘分。也许作者是“芋老人”“卖柑者”一流的人物,但是并不高明。世间的一切枷锁都是空无的,但是得有一个前提,就是无我。因为方便读《易》,准备了三个五毛的硬币,随时摇上一卦,便于熟悉卦体爻象。于是就在嘴里念着:“为什么满街都是有才华的穷光蛋”,双手捧着三个黄色的硬币,摇了六爻出来。六爻三阴三阳,错综其数,下震上巽,卦为风雷益(䷩),动爻上九。下面根据我这一个卦因来解一下这一卦的辞、变、象、占。在解卦以前,我们先把《周易》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一下。一·释名《周易》也称《易经》,显然前者来源更早。班固主编的《汉书艺文志》中它还是六艺之一,并没有被尊未“经”。《周礼·春官·大卜》中就称《周易》,历来关于它的著作也都以《周易》冠名,如魏王弼、晋韩康伯的《周易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宋程颐《周易程氏传》,朱熹《周易本义》,因此,书名《周易》应为溯源正统。“周易”二字,有不同的解释。先说“周”,有两种解释。1、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论三代易名》引郑玄《易论》:“《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知周乎万物。’又云:‘周流六虚。’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2、周为周代说。朱熹《周易本义》注:“周,代名也。《易》,书名也。”《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乃今见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当时显然还没有《十翼》,只有卦象爻辞,所谓“周礼”者,当然是指周代之礼了。又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可见其为周史官掌管,起初必为王室的典藏。鲁国为周公之后,曾分得周室之“祝宗卜史”(《左传·定公四年》),我们可以想象出来《周易》的尊贵。 再说“易”字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说法,见黄仕优《周易名义考》。1·蜥蜴得名说。始于许慎《说文解字》:“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后有洪迈《容斋随笔》:“易者守宫是矣,一名蜥蜴。身无恒色,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2·日月为易说。见于纬书:“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参同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3·变易说。易传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孔颖达曰:“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4·一易三义说。《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玄曰:“易一名而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按:蜥蜴即壁虎,并非体色一天十二变。“易”考古文字,并非由“日月”二字组成。变易之说起于《易传》,为后起之说,“一易三义说”更为后起。其他还有“易”应为“觋(男巫)”说;“周易”改为“周阳”说,更加不足为信了。二·作者《易》之八卦,相传为伏羲氏所画。两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有人认为是伏羲自己所为,晋王弼等持此说;另有人认为是周文王叠而重之,汉司马迁等持此说。司马迁等人认为,卦辞、爻辞都是周文王作的;马融等人认为,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作的。《彖》《象》《系辞》《文言》《序卦》等十篇,也就是所谓的《十翼》,都是孔子的作品。但是,以上所说都缺乏可以征信的根据。《十翼》非孔子所作,已为定论。商代没有八卦,这个结论是被我们现代的考古学已经证明了的,所以伏羲画八卦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三·起源商代无八卦,商人有卜而无筮,筮法为周人所创可以无疑。殷商时代,占卜师灼烧龟壳,根据龟壳炸裂的纹理作为兆象,进行占卜,这就对巫师的才能要求极高了,裂痕不仅繁难不易辨识,而且,每次炸裂的纹理也极少会前后一致,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巫祝之所以地位尊崇,他们不仅有高深的知识,还要有极高明的智慧,丰富的阅历,更重要的是敏锐的应变能力,古代的辩者,多起于此间。王充《论衡·卜筮篇》:“鲁将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贡占之以为凶。何则?鼎而折足,行用足,故为之凶。孔子占之以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谓之吉。’鲁伐越,果克之。”因此感慨,“周多子贡直占之知,寡若孔子诡论之才,”这也是知识力量和阅历的权衡,不仅要能审时度势,还要善于融会贯通,逆卦顺讲,凶兆吉占,势在必行的事情,何必讲丧气话。《系辞下》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这明明就是卜卦的人在日积月累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与易反而无关了。本篇还有一个案例。“周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筮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占卜只是一个仪式,就像现在的战前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开业典礼,不论得到什么样的卦象,都不能说出不利于鼓舞士气的话,有悖于事业顺利的言辞。这个卦师就很不通了,明知道武王伐纣是势在必行,箭在弦上的了,还说出这样的丧气话,也就是子贡一类的直占之士了。比如张仁宏给人家摆椅子,椅子倒了不能说倒了,要编出吉祥的言辞来祝贺才行。既然龟兆难以把握,又难以记忆,有些新的兆象现编辞,又容易出现纰漏,所以八卦应运而生了,卦象自兆,爻辞一定,就要考验解卦人的智慧了,依据卦象爻辞,引申推论,比起灼烧龟壳,附会图说简单多了,所以筮法由此建立起来,比起龟卜,简易多了。于是,《周易》的名字也就定下来了,就是周人创立的简易筮法,其实是巫师在占卜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总结经验,阴阳相摩,八卦相荡,到六十四卦成为一个完善的卜筮系统。我赞成《易》为简易的说法。《系辞》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虽也是后起之说,我认为是中的的。王充《论衡·自纪篇》:“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闭隐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材鸿。”“文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孟子相贤,以眸子明瞭者。”殷质而周文,礼如此,文章也是一样,越古老的文字著作,修饰越少,只为言事,简单明了。后人觉得高深难懂,只是因为语言的差异,那时候还没有“书同文,车同轨。”后人的探赜索隐,故作高深,其实是学术的需要。因为天下总是为学问而学问的人少,为功名利禄而学问的人多。于是一经动辄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百千人,互相吹捧,就可以开宗立派,成名成家了。《易》为什么要附会为周文王和周公所作呢?是用以体现它的神圣和高贵。前文我们已经讲过韩宣子到鲁国看了《易象》的感叹了。当时,武王克商之后,封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齐、楚等国,或是亲戚,或是功臣故旧。各据一方,以训化被征服的异族。晋国,是周成王母舅叔虞的封地,初封太原。国内竟然没有《易象》收藏,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封于曲阜,周礼尽在鲁国,也就显示了鲁君的高贵,也是当时的文化高地,所以儒学兴起于鲁,孔子成为至圣先师,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英雄是时势所造就,英雄又可以顺应时势,推波助澜,形成气候,改造社会。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不是帝王世纪,就是战争攻罚,权谋计策,极少有平常的人和事的分析总结。但是,历史的变迁正是在平常人和平常事的潜移默化中变迁的,《尚书》中就说过“民,水也;君,舟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作了口号,成就了自己的贞观之治,成为千古明君。如果用自然现象来解释,平常人所做的事是风化,杰出的人所做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明白山崩的道理;若明白了风化,也就不会惊讶于山崩的轰然。四·八卦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概念。”其实他的这种说法,并不确当。可能是受了《序卦》中社会起源论的影响。其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又君臣。”就历史观来说,现在不仅说明不了现在,更说明不了过去,如果不明白社会的变迁,妄以自己的主观去推测,必将认为,自古至今不过如此。必将认为一些因缘起灭的现象,属于天经地义。发生无谓的争执,不必要的保守,固步自封。如果将元始的男女关系,定义为夫妇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元始人类的生活状态是为社群,而非夫妇家庭是没有什么疑义的。其时,男女性交和结婚并不是一回事。年轻男女之间早已经发生性的关系,过着浪漫的生活,并不专注于一人。《白虎通义·三皇篇》有记载,古代的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正说明古代的婚姻,无所谓夫妇。倒是年事渐老,性欲减退,浪漫之情火熄灭,彼此都希望安定下来,才择定配偶,相与同居。男女同居,是因为两性间的分工合作,互助关系,实在是和性欲关系不大。这可能是中国太古社会,晚婚的理由。鲁斯·苯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也说:“(日本)在过去,甚至直到现在,某些偏僻村庄里的许多女孩在结婚前就已怀孕。这样的婚前经历是‘自由地带’,和人生的正经大事没有关系。父母在安排婚事时也不会提及这些经历。”《序卦》所说的明明就是儒家的观点,远远不及开天辟地的久远。卦爻的奇偶,是在筮占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应该更为可信。在四川凉山,彝族人至今还在使用的一种占卜方法,叫作“雷夫孜”。取一束细竹或者草茎,握于左手,右手随意拿去一部分,然后数剩下的数是奇还是偶,反复三次,根据奇偶排列判断吉凶。由于数奇偶,卜必三次,所以会出现八种可能的卦象,这也许就是八卦的来历,并不是哪位圣人臆造,或者是神授。五·筮仪周代的筮法看来太过繁复,只适用于国家祭祀、战争动员,这些国家大事,难以通行民用,所以汉代以后就失传了,京房发明了铜钱六爻筮法,大大便利了卜筮的流行。但是,汉易的学术却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它的灾异、象数成了推动政变,改朝换代的依据,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走向了《易》的反面。许芝奏请曹丕代汉称帝,曾引用《京房易传》:“凡为王者,恶者去之,弱者夺之,易姓改代,天命应常。”从这些只鳞片爪中,我们应该可以推测出易汉学在王莽时代、汉末、三国、两晋以及南北朝时代的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中的作用了吧。从来民心思安,所以,易汉学失传,也是必然的了。只有铜钱筮法因为简单实用,符合《易》的精神,至今还被广泛使用。朱熹在《周易本义》详细说明了筮仪的规模。并立一口诀:“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知所疑于神于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其实,朱熹的筮仪是根据《系辞》中“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十;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以后挂。”朱熹的筮仪非常隆重,如果把这一套进行下来已经不容易,而且“如是三变而成爻,凡有十八变而成卦,”如此,则占卜师费力,问卜者费财,仪式大于内容,终究是会被革除的。今天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数学模型,现在称为AI算法。王弼云:“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之以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不过,朱熹是一个很实在的人,从实用主义出发,他认为《周易》就是卜筮之书,而且一卦只能明一事;而程颐则认为:“以一时而索卦,则拘于无变,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则窒而不通,非易也。”就有点故布疑阵,自高其深,虚设帐幔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这是易汉学的余脉。六·立象我们都知道,八卦分别代表了,天、地、山、泽、雷、风、水、火。那它为什么会偏偏要代表这八种事物呢?读《周易本义》,我发现朱熹是一个很诚实、很可爱的人,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会很诚实的说自己不明白,不会扭捏杜撰,强加臆测;如果碰到他解释不通的原理,他会说这是天造地设,圣人所为,我们遵守就行了,不会有错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八种东西,首先火与雷是相通的。《左传·僖公十五年》记晋献公嫁伯姬于秦,占得本卦为《归妹》䷵,之卦为《睽》䷥。巫师解卦说“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就是说,从卦体来说,震、离不同。但是,从卦象来看,震为雷,离为火,并没有多少差别。再看地与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陈侯使周史,卜筮公子完生命运,本卦为《观》䷓,之卦为《否》䷋,由风地观一变而为天地否,其占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下土上,山也。”这两个卦里都没有山象,却解出一个山来,其实坤为地,是土,山也是土。占辞里的“山也”,原是指的《否》的下卦坤而言的,所以,在《左传》“易”说中,地与山是一类物质。其实,如果用互体讲的话,观卦三至五,否卦二至四都是艮,艮为山。水与泽相通,虽无文献考据,我想是不会有疑义的。至于天与气,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又有气之轻清者为天的说法,天和风不过是气的不同表现形式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归结起来,八卦所象征的八种元素,就是气、土、水、火。这四种元素,在古代哲学里都曾被认为是世界的本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人类探索自然,思考人生的时候,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感官认知的,于是就认定它们是万物发生的根源,生存的支撑,也是最后的归宿。八卦不仅仅象征以上八种元素,随着用途的不断广大,又引申出不同的卦象。以《震》为例:震为雷、为龙、为玄黄(《越战越勇》举例,误读经典,黄了)、为旉、为大途、为长子、为决躁、为苍莨竹、为萑苇。其为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由此可见,做一个合格的卦师是多么的不容易。不仅要记住这些卦象,还要合理地灵活运用到实际占筮之中,难怪易汉学会失传,责任就在于难以继承呀。在观象这一点上,我觉得王弼的观点是对的。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就好比说,既然得了龙象,它的卦辞就不必记在心上,反复推求;要是领会了乾的意义,那么龙象就不必保存了。“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再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惑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义之由也。忘象以求意,义斯见矣。”这是王弼对汉象数易学的批评。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魏晋玄学,因为多谈老、庄,并以老学解易,所以多被指为道家之学。其实不然。《易》的义理说,与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没有什么不同,孔门言《易》,多注重于其哲学。魏晋玄学的兴起,并非从儒家转变为道家,而是儒家自己的转变。《汉书·艺文志》记载,《易》有《淮南》《道训》二篇。并注明:“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号九师说。”(《九家易》)应该就是《淮南子》中的第一卷《原道训》,后人误以为道家之说。儒说的本体,乃是以《易》言原理(朝闻道之道,即道之体),《春秋》据此原理,使之于人事(道之用)。由原始宗教蜕变而来的哲学思想,原理并无二致。阮籍云:“道者法自然而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七·互体互体是易汉学的解卦之法。王应麟《郑氏周易序》:“郑康成学费氏《易》,为注九卷,多论互体。以互体求易,左氏(《春秋左氏传》)以来有之。凡卦爻,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互交,各成一卦,是为一卦含四卦。坎 ䷜之六画,其互体含艮(☶,三至五)、震(☳,二至四)。而艮䷳、震䷲之互体亦含坎(☵,艮之二至四,震之三至五)。”彼此互相包含,故称互体。王弼反对讲互体。我认为王弼的反对是有道理的,既然说“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如果一卦含四卦,那不就是在不同的时空中往来穿梭,就像现代的穿越剧。现在易者,不仅讲互卦,还有错卦,综卦,应该也是不知其原,故弄玄虚,抹上神秘色彩。八·卦变是用卦中上下卦位置的变化,或某一爻的变化,使本卦变为另一卦,从而解释卦、爻的意义。朱熹《周易本义》辑录有卦变歌诀和卦变图。《卦变》:讼䷅自遁䷠变泰䷊归妹䷵,否䷋从渐䷴来随䷐三位,首困 ䷮噬嗑 ䷔未济 ䷿谦䷎,蛊䷑三变贲䷕井䷯既济 ䷾,噬嗑 ䷔六五本益 ䷩生,贲䷕原于损䷨既济 ䷾会,无妄䷘送来大畜 ䷙需䷄,咸䷞旅 ䷷恒䷟丰䷶皆疑似,震䷲从观䷓更睽䷥有三,离䷝与中孚 ䷼家人䷤系,蹇䷦利西南小过䷽来,解 ䷧升 ䷭二卦相为赘,鼎 ䷱由巽䷸变渐䷴涣䷺旅䷷,涣䷺自渐䷴来终于是。朱熹所录《卦变图》非常复杂,看来他也并不十分认可,所以在图前有注:“彖传或以卦变为说,今□以明之,盖《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指也。”程颐认为,凡卦变应该都是要从乾、坤二卦便来,因为“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似乎更有道理,也符合简易之精神。九·变爻“卦以存时,爻以示变。”如果要占问某事,不可能随六爻变化,去周游六虚。《系辞》云:“易有圣人之德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尚其象,以卜筮尚其占。”所以就要求“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但是,“《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游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既然没有定准,那么你所要寻找的答案就只能在变化中去寻找了。上面我们说过了,经过三变得出一爻,结果有四种,即六、七、八、九,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根据物极必反,阴阳互生的原理,九为老阳,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那为什么六爻只有九六呢?《周易正义》:“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朱熹说的更简单“阳数九为老,七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谓阳爻为九。六阴爻之名,阴数六老而八少,故谓阴爻为六也。”在占筮时,先求得六爻成一卦,再从中求得变爻,根据变爻的爻辞来确定吉凶。根据老变少不变的原理,老阴和老阳为变爻,以现在的铜钱筮法为例。三个阴面和三个阳面为变爻,一阴二阳和一阳二阴为不变爻,然后占得本卦与之卦。根据朱熹本义:六爻不变则占本卦之彖辞;一爻变则占本卦之变爻;二爻变则占本卦之二变爻,以上爻为主;三爻变则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辞,以前卦主贞,后卦主悔;四爻变则占之卦之不变爻,以下爻为主(数往者顺,知来者逆);五爻变则占之卦不变爻;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十·运用1·《周易》的运用肯定首先是用来卜筮的了。朱熹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他更加肯定了《周易》的警戒作用,无论吉卦还是凶卦,他在卦后,不是语重心长的说:“戒占者应如是”,就是说:“圣人设戒深矣”。在坤卦六五,他举了一个例子。《春秋传》,南蒯将叛,筮得坤卦(䷁)六五,以为大吉。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真,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吉。且夫易,不可以占险。三者有阙,筮虽当,未也。”后蒯果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占筮的运用法则,不仅仅要看卦象,更要看卦主。所以朱熹说:“故其象如此,而其占为大善之吉也,占者德必如是,则其占亦如是矣。”这就把《周易》上升到了一个高尚的道德体系,卦准不准,主要看算卦的人德行与爻象辞占合不合。2·《周易》作为文化的源流,常常被学者引为依据,作为学术的根本,著书立说。荀子《非相篇》说:“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父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埤污傭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此为坤卦六四爻辞,积极的宣扬有道德的言论,提倡文明,才是君子应该做的事情;过于自私与保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追求自己得实惠,连面子都可以不顾,吃相太难看,不利于学术的进步。荀子《大略篇》:“《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此为小畜卦初九爻辞。同出自《大略篇》的还有“《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咸》䷞,彖辞:“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取女吉也。”《序卦》说:“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错。”夫妇之道正,乃是礼制大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制度,正确的夫妇之道,是要男方追求女方,柔上而刚下,女方在家庭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另一个重点,我们可以肯定,《彖辞》的创作年代是在荀子之前。从这一方面看,《周易》已经不止仅有卜筮之用了。《易传》的作者群,本前人之说,辅以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了卦辞和爻辞的含义,使《周易》成为一部系统完善的哲学经典。《易》《春秋》是儒家最高之道所在,试图把人生的最高理想,验证于人事。所以说:“《易》本隐之见,《春秋》推见至隐。”其盛行于世,对于个人修养大有裨益,所以,《易》,又是一个陶铸高尚的精神情操的玄德炉。3·关于宇宙间事物的变化,《易传》认为,其规律是循环的。“终则有始”“反复其道”,和日升月落,暑往寒来一样,就是其所谓的“复”,所以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今天看来,这种说法对于自然界的规律,未必就完全符合,但是,还可以应用。如果施用与社会科学,就不免缪误了。明明是进化的,怎么会循环到原点成“复”,难道圈子还不够大吗?那么,为什么这种说法还深入人心呢?是因为人在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就幻想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然后自我反省,希望得到善恶相报的答案,有劝勉向善的作用。如果真的是天道好还,法网恢恢,报应不爽的话,坏人坏事早就灭绝了;如果真的有天理循环,邪恶污秽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李君臣说:“从初始原定义上,当然是指一个独立系统。因此,是一个理论上的闭环系统。实际运行时,每一个具体的轮回循环,都与前一轮回循环有微小的变化。也新一循环不完全是旧循环的完全复制黏贴,而是略有变化或变异,也即西方哲学表述的“扬弃”。即便如此,任何一个新循环都可约等于前一旧循环。因此,哲学上的简而化之:不必纠结是否完全闭环,也即无论理论上的闭环或有细微变化的开环循环,都可理解为简单闭环。也即:阴+阳=1是一普遍真理。”完全闭环,简单闭环,开环循环三个概念如果画上了等于号,是不可想象的,科学容不下半点马虎。李君臣又说:“而所谓道,就是其理论中轴(平均轴、平衡轴)。任何现实社会,都永远绕这一中轴上行波动…一万年后也是如此。一万年后的一万年后也是还必将如此……”这是前进的方式,是肯定进化的,他就自我否定了自己的循环说。关于这个问题,还得请张维明老师才能讲得透彻,让他从道的源头说起。4·《周易》与人事。设象算卦,就是为了指点人生迷津的,在人类社会里,任何学问脱离了人事就不会源远流长,更不会发扬光大。所以,按《易传》的说法,可以把《易》看作包含全体宇宙的系统。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规律,就会得到具体的印象,根据象,可以造成器,根据器,可以定出法则,然后用于人事,政事,天下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是告诉人们要安于等级秩序,天地有尊卑,人类有贵贱,不能随便僭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易象,可以作为个人修身的座右铭。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这一类的卦象就可以用来运作政治,参与社会治理了。关于制器尚象,《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益卦,震☳下巽☴上。巽为风、为木;震为雷、为动。上有木而下动,所以神农氏根据其卦象发明了农具,实现了农耕文明。作者将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当做了历史上的帝王,把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记在他们身上,归功于卦象的启示,纯粹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也是因为他的阶级立场的局限,这里我声明一下,同意李君臣的观点,阶级在人类社会里是永恒的存在。《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又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所以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综上所述,《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我们的一行一动,根据它占筮爻象的提示去实行,没有不吉利的。易能包括天地万物之理,学易就能神通天地万物之理,一片虚夸之辞,这也是高亨的观点。如果“据见效,案成事,”那么都会成为神算子了。就像昨天下午张果马老师发的小视频,预言掏大粪的一样。对于卜卦求筮,古人也并不比我们更迷信。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羊膊可以得兆,萑苇藁芼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孔子曰:“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耆也;龟之为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耆旧也。”于是,后人因为蓍龟难得,便取铜钱,随时便利,无所不可以起卦,比如邵康节的《梅花易数》,人却被神化了,他的易数一撮金,随口就可以起卦,更加简便。王充《论衡·卜筮篇》:“武王伐纣,卜之而龟熸。占者曰:‘凶。’太公曰:‘龟熸,以祭则凶,以战则胜。’武王从之,卒克纣焉。”也许天象兆数是有的,只是算卦的人道业不深,解释不通罢了。如果让姜子牙改行作巫师,会砸掉多少道场呢?二·解卦现在咱们言归正传,回到开始时候的题目,给满街落魄的有才华的人算一卦。前面已经说过,其卦为《益》䷩,动爻上九。益卦震下巽上,就卦体言,外柔内刚,阴阳交合;六爻三阴三阳,阴阳平衡;二、五当位中正,六爻阴阳正应。就卦象而言,雷风二物,相得益彰;就卦德而言,动而巽,生机勃勃,和谐有序。所以,《益》之世,是处于盛世升平的时代,是吉卦。既然是我求的卦,那么说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盛世繁华,和谐文明的时代。国家稳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经济发展。郑玄注:“是天子损其所有以下诸侯也。人君之道,以益下为德,故谓之益也。”今天也可以解得通。“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也正符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助贫济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力小微企业,都是盛世繁荣,和谐社会的表现。虽然经历了疫情冲击,美国发动的贸易战攻击,我国经济表现出了充分的韧性发展动力,出台了国家补贴,刺激消费行动方案,全国一片欣欣向荣。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对等关税政策,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严正声明,没什么大不了的,天不会塌下来的,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纷纷表态回购、增持或者暂不减持股票,以稳定中国资本市场,保障股民权益,这一切表现都是盛世中国的气象。“卦以存时,爻以示变。”丰草多落英,茂林多枯枝,繁荣昌盛的时代里也会有落魄的人。益卦上九爻辞为:“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从爻象上看,以刚居柔,含章蕴美,这是应了才华之象。然而,以刚居柔,下应以阴处阳,又有乘刚之逆,所以有悔。益卦之中,五为尊位,所有大政方针都从五出,而上九逆于五,必然有凶。巽者,谦逊有礼,进退有节,而上九处卦之上,巽之极,不知进退,利欲熏心,偏执求益,纠缠不休,必遭众人所恶,不仅不会给他助益,如不改悔,还会遭到攻击。《系辞》云:“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其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王弼云:“夫虚己存诚,则众之所不迕也;躁以有求,则物之所不欲也。”这些也都是一个人在世上行走所要遵守的处世之道。此卦虽凶,但是,必然有凶中求吉的办法。我觉得这才是算卦的功用,当遇到疑难未决的事情,卜一卦,通过哲学的思维方式,加以思考,可能会避免冲动,使事情更加妥当。但是,和尽信书不如无书一样,尽信卦也不如无卦,如果不加以权衡思考,一味遵照卦象爻辞去行动,中的的一定不会太多。花不迷人人自迷,卦不愚人人自愚,要不然算卦的怎么发财,这也是有才华的穷光蛋可以考虑的一条出路。不管是城里乡村,神仙下凡附体得是越来越多,奇门遁甲、五行八卦、紫微斗数都开起了学习班,广收门徒,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徒弟越来越多,师傅又要去哪里发财呢?历数古今落魄的有才华的人,并非不会卜卦,时也势也。从古至今,论才华大约没有比得过孔子、孟子的了吧。“孔子才不容,斥逐,伐树,接淅,见围,削迹,困饿陈蔡,门徒菜色。”而“孟轲困于齐、梁,”(《论衡》)是小车套不上大马而已。所以孔子称命,孟子言天,达人所以知命,人生也就无所怨尤。荀子《宥坐篇》:“孔子南适楚,厄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弟子皆有饥色。子路进问之曰:‘由闻之,为善着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曰:‘由不识,吾语女。女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女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女以谏者为必用邪?伍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我想这才是才华的终极作用。“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贾谊和梁鸿都有先见之才,看到了盛世繁华下的社会危机,无异是在人家的喜宴上唱《薤露》之歌。《论衡·逢遇篇》中讲述了周朝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路边哭诉自己多次求仕,都没有获得一官半职,别人问他原因,他说:“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可以说,卦都算的很准,只是时机错过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开了,也就释然了。益卦上九,爻象我认为与苏东坡很符合,有才华,但不顺势而为,总是当做搅局者,顾小节乱大局。他的策论《教战守》,和王安石新法毫无冲突,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司马光废除新法,他又为新法辩护,总是拉横套,他心中并不尊重皇帝,算不得忠义之臣,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走在贬谪的路上,并不冤枉。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好,在意见不能统一的时候,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派保留意见,但是任务要不折不扣的完成,毫无怨言,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这些有才华的穷光蛋,肯定不是象孔乙己一样的,被科举制度误了终身。但是,也许是被现在的教育制度宠坏了脾气。高校的极度扩招,几乎人人都可以披上才华的外衣,都被赋予了意气风发的梦想,谁都不屑于从事针头线脑的活计,志大才疏,露出破绽,难免不会变成穷光蛋。王弼云:“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趣时贵近,避险尚远。”譬如遁卦䷠,上九就是吉占,身处乱世,朝廷无道,所以隐遁得越远越好。身处益之盛世,游离于社会之外,不参与建设,失意穷困也是应该的了。其实,有才华已经是很幸运,很幸福的事情了,即使不能换取财富禄位,只用来养德润身也是好的,人生难得充实恬淡。如果把才华作成贪财好色的包装,恬不知耻,经营戴着礼帽草狗的勾当,就埤污下流了。孔夫子五十而治《易》,可见他的敬畏之心。今天就以他的话作结吧。《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是恒卦九三爻辞。人要有起码的操守,巫医在当时是极为卑贱的职业,从业者也要求要有持之以恒的道德操守,不然就上不了卦。所以,《易》有着高度的道德约束,以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乾“☰”坤“☷”震“☳”艮“☶”离“☲”坎“☵”兑“☱”巽“☴”1. 乾 ䷀02. 坤 ䷁03. 屯 ䷂04. 蒙 ䷃05. 需 ䷄06. 讼 ䷅07. 师 ䷆08. 比 ䷇09. 小畜 ䷈10. 履 ䷉11. 泰 ䷊12. 否 ䷋13. 同人 ䷌14. 大有 ䷍15. 谦 ䷎16. 豫 ䷏17. 随 ䷐18. 蛊 ䷑19. 临 ䷒20. 观 ䷓21. 噬嗑 ䷔22. 贲 ䷕23. 剥 ䷖24. 复 ䷗25. 无妄 ䷘26. 大畜 ䷙27. 颐 ䷚28. 大过 ䷛29. 坎 ䷜30. 离 ䷝31. 咸 ䷞32. 恒 ䷟33. 遁 ䷠34. 大壮 ䷡35. 晋 ䷢36. 明夷 ䷣37. 家人 ䷤38. 睽 ䷥39. 蹇 ䷦40. 解 ䷧41. 损 ䷨42. 益 ䷩43. 夬 ䷪44. 姤 ䷫45. 萃 ䷬46. 升 ䷭47. 困 ䷮48. 井 ䷯49. 革 ䷰50. 鼎 ䷱51. 震 ䷲52. 艮 ䷳53. 渐 ䷴54. 归妹 ䷵55. 丰 ䷶56. 旅 ䷷57. 巽 ䷸58. 兑 ䷹59. 涣 ䷺60. 节 ䷻61. 中孚 ䷼62. 小过 ䷽63. 既济 ䷾64. 未济 ䷿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