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解析

明轩星星 2025-01-27 13:52:31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经典词作,以下是具体解析:

创作背景

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事后创作此词。

内容赏析

-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篇以“莫听”二字表明外物不足萦怀,“何妨”更添俏皮与挑战意味,体现出作者的洒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本是闲人之具,却胜马之便捷,“轻”字有“无官一身轻”之意,“谁怕”则表现出无畏精神,“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强化了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绘雨过天晴之景,春风吹酒醒,微冷中又见斜阳相迎,情景交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点睛之笔,回头看走过的风雨处,“归去”二字有归隐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指自然天气,又暗喻人生的风雨和荣辱得失,表达出作者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色

- 即景生情,以小见大:从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入手,借风雨中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

- 语言诙谐,富有哲理:如“莫听”“何妨”“谁怕”等词,俏皮而充满情趣,“也无风雨也无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的旷达超脱。

- 运用双关,表意丰富:“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象征人生中的政治风雨和坎坷遭遇,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耐人寻味。

创作不易,求点赞,求关注。

0 阅读:0
明轩星星

明轩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