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能否突破国外车载芯片的围堵!

车在问答说 2024-02-12 06:35:09

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英伟达公司宣布已与理想汽车、长城汽车、极氪汽车和小米等四家中国车企达成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先进的自动驾驶平台。这一消息在国内汽车行业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担忧与美企合作可能面临“与虎谋皮”的风险,也有人对国内车企为何不优先选择与华为等本土企业合作表示不解。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23年的出口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91万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但在繁荣的背后,仍存在一些隐忧。核心技术尤其是车载芯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新能源汽车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据统计,每辆新能源车平均需要大约1500个芯片,是传统燃油车的两倍之多,而这些芯片成本占到汽车总成本的5%-8%。现状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大部分芯片来自于国外,其中来自美国英伟达公司的占比高达80%,国产芯片使用率仅不足15%,具备车载芯片自主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主要包括地平线、华为海思、黑芝麻智能等少数几家。

随着国内新能源行业持续高速发展,车载芯片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美国在芯片出口政策上频现限制,其最新高端GPU如A100、H100对中国实施禁售,转而提供性能阉割版的A800与H800。部分研究者认为,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旨在逐步锁死中国芯片技术的发展路径。全面封锁或许会激发我国自主研发的决心,而这种部分限制却容易导致部分企业产生“造不如买”的短视观念,并让外资企业通过饥饿营销手段在中国市场赚取高额利润。我们耗费多年努力才在汽车市场上取得领先优势,绝不能因芯片问题再次陷入被动。因此,提高警惕、减少对美芯的过度依赖刻不容缓。高铁领域LGBT芯片的成功自研案例告诉我们,车载芯片同样可以通过自主技术研发实现突破。

在车载芯片领域,我国虽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例如在NOA智能驾驶芯片细分市场的份额已达到49%,超过了英伟达的45%,地平线公司的J5芯片也开始应用于理想L8车型,但整体而言,国产车载芯片的市场份额仍然较小,坚持自主研发是我们摆脱对外依赖的关键出路。国内新能源车企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对本土车载芯片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携手合作,共同降低对英伟达等外国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构建起属于中国的“英伟达”。

总的来说,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技术竞争态势,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车载芯片领域既要看到已取得的成绩,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挑战。唯有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和发展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车载芯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可控,推动整个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0 阅读:0

车在问答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