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圣十年,当时还只是镇戎军通判的张亢给朝廷上了封奏疏。
彼时,党项首领李德明刚死,其子李元昊继任。
张亢觉得,李元昊这小子连老娘和舅舅都杀,指定不能是啥好鸟,日后必定生事,提醒宋廷早做准备。
可惜,宋廷上下谁都没拿李元昊当回事。
02
宝元元年,料理完吐蕃和回鹘后,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使者带着国书,去东京觐见宋仁宗。
仁宗拆开视之,上面赫然写着“再让靡惶,群集又迫,是不得已,显而行之”、“伏望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
气得仁宗差点掀桌子。
200亿养个狼崽子也就算了,还“再让靡惶,群集又迫,是不得已,显而行之”,这是变相嘲讽我大宋得国不正吗!
大臣们也义愤填膺,嚷嚷着李元昊不过是小丑而已,很快就能消灭(元昊,小丑也,旋即诛灭)!
在大臣的建议下,仁宗关闭互市的榷场,想利用百倍于西夏的体量困死西夏。
效果倒是立竿见影,西夏财政赤字严重,百姓生活困苦。
只是副作用也很明显。
本来,在如何对待宋朝的问题上,其国内一直有以李元昊为首的鹰派和以山遇惟亮为首的鸽派。
李元昊早就看鸽派不爽,想要除掉鸽派。
奈何鸽派里面有很多老臣,山遇惟亮更是李元昊的堂叔,冒然动手只怕人心不服。
如今北宋主动关闭榷场,主战派迅速占据上风,站台鸽派的人也越来越少。
李元昊趁此时机全面清算鸽派,就连山遇惟亮都被族灭。
这下彻底没有人能掣肘李元昊了。
李元昊也得以全面和北宋开战。
从宝元二年开始,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进攻目标主要是紧挨西夏的陕西四路,即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和河东路(北宋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没找着地图,对比着看吧)
河东路有黄河天险和猛将折继闵,李元昊打不过,pass。(×)环庆路地形不熟,pass。(×)
泾原路城防坚固,兵精将广,硬啃怕是要崩掉牙,pass。(×)
这么一算,就只剩下了鄜延路。
鄜延路疆域辽阔地势平坦,且不像泾原路到处是碉堡,很适合西夏骑兵作战。
李元昊一拍板,就鄜延路了!
按照李元昊的设想,西夏军的首要目标是攻取鄜延路治所所在地延州。
进而通过延州侵占后方的主产粮区,缓解国内的经济困难。
最后,彻底拿下鄜延路,直接威胁东京,迫使北宋事实上承认西夏独立。
北宋这边,倒也不是一点防备没有。
在关闭榷场的同时,仁宗任命范雍为延州知州、振武军节度使,做好开战准备。
范雍倒是有两把刷子。
但面对狡诈的李元昊,还是显得太嫩了。
03
宝元二年十一月,李元昊假意遣使向范雍求和,趁范雍放松警惕之时,兵分两路,进攻保安军和承平寨。
但这两路军马其实都是疑兵,目的是掩盖进攻延州的真实意图。
范雍未经细查,便命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支援承平,又从泾原路借来泾原副都部署刘平支援保安。
而另一边,李元昊亲率主力,从保安附近的土门突入,从天而降般直抵延州门户——金明寨。
金明寨守将李士彬,外号“铁壁相公”。
得知西夏犯边,李士彬连忙迎战。
宋军摆开阵势严阵以待,却连西夏大军的影子都没见到,只抓住了几个跑来投诚的党项人。
(金明砦就是金明寨)
对于这几个投诚的党项人,李士彬并不想把他们留在金明寨,而是想调到后方。
但范雍觉得,与其把他们调到后方,不如赏赐给他们金钱,让他们留在李士彬营中效力,好诱惑其他西夏兵投诚。
李士彬虽然不放心,但也只得遵从。
入夜,紧张了一白天的宋军纷纷入睡。
李士彬也放松了警惕,穿着铠甲睡去。
熟料半夜,西夏军突然来犯。
宋军措手不及,被打的晕头转向。
守军中的羌兵更是已经被西夏奸细收买,临阵倒戈。
内外夹击之下,西夏军很快突破了城墙,攻入寨中。
李士彬急命手下牵马,想要指挥战斗。
奈何手下也已被奸细买通,竟然给李士彬牵来一匹驽马。
李士彬骑着一匹驽马作战,很快不支,被西夏军俘虏,金明寨城破。
直到此时,范雍才终于回过味来,意识到李元昊根本不是要打承平和保安,其目标一直就是延州!
好在此时石元孙和刘平还没走远。
范雍急忙写信,命石元孙和刘平回援。
刘平和石元孙合兵,经土门回援延州。
三天后,先锋骑兵抵达了城外的万安镇,见到了所谓范雍的使者(实际是奸细)。
“使者”谎称前方的道路狭窄,不适合大队人马通行,如果坐等步兵前来汇合,怕是范雍都已经凉透了。
刘平心急如焚,当即决定抛下步兵,率领骑兵先行。
将领郭遵反对,认为应该先探路,再研究行军方案。
但刘平不听劝,一意孤行。
当晚,刘平、石元孙率领数千骑兵,抵达三川口以西。
这里驻扎着都监黄德和率领的两千步兵。
刘平命黄德和殿后,休整过后继续进发。
次日上午,宋军进入三川口。
在这个宿命般的地方,与西夏兵相遇。
宋军的反应很快,在意识到人数明显少于对方后,立马摆开防御阵势。
西夏兵也迅速发起了两波进攻,皆被宋军击退。
时值傍晚,宋军已鏖战了一天,体力逐渐不支。
李元昊抓住机会,派轻兵与宋军肉搏。
宋军前锋被迫后退了几步。
熟料队尾的黄德和见前锋后退,竟误以为宋军已经溃败,吓得直接带人溜了!
刘平急忙派儿子刘宜孙追赶黄德和,可惜没追上。
黄德和的叛逃直接打击了宋军的士气。
大家本来已疲惫至极,全靠一口气撑着。
现在士气没了,宋军士兵纷纷溃逃。
刘平、石元孙尽全力阻拦,好不容易拦住了一千来人。
背后西夏兵已经杀至。
刘平抵挡不住,退守三川口西南的山峰。
西夏军随即将山顶团团包围,喊话让刘平和石元孙投降。
二人拒降。
次日,总攻开始。
经过激战,刘平、石元孙被俘,支援延州的军队全军覆没。
歼灭援军后,李元昊本想一鼓作气,攻克延州。
但天降大雪,令李元昊无力再进攻,只得退兵。
延州算是侥幸保住了。
04
三川口之战极大的震撼了宋廷。
此前大臣们口中的小丑变成了尖牙利齿的老虎,仁宗不得不打起精神,专注于来自西北的威胁。
首要任务是追究三川口之战的责任。
三川口之战之所以失败,刘平和石元孙是脱不了关系的。
但失败的直接原因,还是黄德和临阵脱逃致使军心大乱。
仁宗下旨,将黄德和斩首,脑袋挂到延州城墙上,算是为死难将士出了口恶气。
追责并不算完,还要换人。
范雍自不必说,之前一直被认为很可靠的陕西经略安抚使夏守赟也被证明是草包。
仁宗罢免二人,改派夏竦为经略安抚使;范仲淹为安抚副使,知延州;韩琦为招讨副使,知泾州。
韩琦暂且不论,先说范仲淹。
范仲淹知延州后,先是摸排了延州的具体情况,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三板斧策略。
第一板斧:筑城。
范仲淹刚到西北的时候,名将种世衡向他建议通过修筑城池的方法抵御西夏。
范仲淹也觉得指望宋军在野战中击败西夏纯属异想天开,反倒是缩在城里放冷箭,赢的几率更大一些。
彼时,西夏军频频进犯宽州。
范仲淹遂打算在宽州修一座城,试验一下筑城的效果。
那派谁负责筑城呢?
范仲淹觉得,种世衡就很不错,他既然能提出建议,必然已经有了想法。
种世衡也的确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在宽州修筑了被称为“青涧城”的城池。
青涧城建成的第一个月,就很好的抵御了西夏兵进攻,甚至能招揽流民开垦荒地,成为了宋军的前进基地。
西夏兵眼睁睁看着生存空间被一步步压缩却无可奈何,只能干瞪眼。
范仲淹筑城的策略获得了成功。
第二板斧:改制。
说起来很好笑,在范仲淹到来之前,宋军竟然一直是按官职大小来决定出战顺序。
比如有敌来犯,最小的都监(统兵三千)先迎战,然后是鈐辖(统兵五千),最后是部署(统兵一万)。
有没有感觉很眼熟?
这不就是添油战术吗!属于李云龙都不干的赔本买卖。
范仲淹对此深恶痛绝。
上任之初,即着手改革,将士兵分成六个部分,每部分设一名指挥官统辖。
不仅方便统一部署,而且有利于加强各部之间的合作,调动士兵作战积极性(谁也不愿意自己当炮灰让上司捡便宜不是。)
效果同样很显著,宋军战斗力飙升。
后来这一措施被推广到全军使用。
第三板斧:招揽羌族流民。
这个举措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因为党项本来就属于羌族的一支,和羌人关系密切,李士彬就是被羌人给卖了的。
在宋廷眼里,羌族早已经被划为不可团结的死硬分子。
但范仲淹却觉得,不能因为个例,就认为整个羌族不行。
想让羌人为己所用,就要收复羌人的心。
该如何收服羌人的心呢?
范仲淹就用了两个字:真诚。
病了给药,冷了给衣,饿了给粮食,没有歧视,范仲淹平等对待羌族各部落,甚至孤身一人深入羌族部落,向羌人宣讲朝廷的政策,犒赏民众,广施恩惠。
慢慢的,附近的羌族部落被范仲淹的真诚感动,纷纷前来投靠。
范仲淹也成为了羌人口中的“龙图老子”(龙图指范仲淹兼任龙图阁直学士,老子是爹的意思)。
羌人加入后,很快展现出了他们的才能。
众所周知,羌人善于射箭,是远近闻名的神射手。
而范仲淹喜欢筑城,射箭和筑城,可以说是一对黄金搭档。
以后西夏兵每次攻城,羌人就帮忙守城,躲在城垛后面射箭。
一来二去,直接给西夏兵整出阴影来了。
除了三板斧,范仲淹还大量举荐名将。
比较知名的,有张亢,还有猛人狄青。
一言蔽之,在范仲淹的不懈努力下,鄜延路逐渐由一盘散沙,变为一块铁板。
李元昊数次进犯,均无功而返。
吃了苦头的西夏军内开始流传一句话:
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兵,不比大范老子(范雍)可欺也。
眼瞅着没法在范仲淹这里占便宜,李元昊只得改变劫掠对象,将目光转向泾原路。
压力来到了韩琦这边。
花间老树
急剧伊斯兰化的国土
穿越三维 回复 05-08 15:08
有点莫名其妙,我看西北同化的挺好,各族各得其所
奈何 回复 05-09 07:49
大乱应该还谈不上,但宗教极端主义肯定还是亡我之心不死。
尼莫
写的不错,挺像小说的[吐舌头眯眼睛笑]
尼莫 回复 是烟火江湖 05-08 18:40
你挺谦虚的[吐舌头眯眼睛笑],文笔还可以[点赞]
是烟火江湖 回复 05-08 18:07
写的不错嘛?反正我自己是觉得这篇写的懒的。
是烟火江湖 回复 尼莫 05-08 20:19
谢谢
穿越三维
点赞
大连园丁
好水川的韩琦
是烟火江湖 回复 05-08 18:07
马上就该韩琦了
吴永义
宋不作为,西北伊斯兰扩張之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