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选手需要比3000米长跑,预赛第一、破纪录也进不了决赛,象棋选手体能不达标,无法参加联赛,最近国内各大体育比赛中,“体能测试”一词,莫名其妙地被带火了,而一切根源都源自一纸文件。
在年初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通知中把体能作为了选拔比赛的考评标准,当初制定政策的领导们,恐怕没想到,会出现如今的尴尬局面,连人民日报都点名评论了。
说起考评,其实在任何企业、单位中都是一项重要的评定员工能力的考核方法,体育总局作为一个工作单位,制定类似标准本无可厚非。
但考核归考核,适宜性、科学性也应该充分考虑,万万不可陷入4个误区。
1、 考评仅针对个体,缺少全盘意识企业组织考核应充分结合各工作岗位和员工的相关性,不能仅考评通用项,要依据“个体差异”做出针对性的对策。
类似游泳选手要考3000米长跑,如果从体能角度考虑,还有情可原,但如果是老年象棋选手或者铅球、链球选手,年龄体重等因素决定了他们达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种情况下来看,这个考评办法就有失公允了。
2、 把考评好坏作为能力判定的唯一标准通常而言考评标准都是由一项或几项指标来衡量。但如果简简单单认为考评满分就代表员工能力突出,考评扣分就判定员工不能胜任岗位,有时候也有失偏驳。
员工作为企业工作的参与者,在办公室的任何行为、举措,实际上都应该全面考虑,否则很容易出现“卷面分”满分,而硬实力很差的员工“漏网”。
3、 为了惩罚而考评考评政策的一大初衷是帮助管理者提升公司运营能力,做到员工能力价值的最大利用,然而如果只是为了“以罚来督促进步”,有时候会让员工产生逆反心理。
奖金、薪酬、人员任用、晋升等可以和考评挂钩,但要适度,否则人事决策挂钩的。
惩罚和奖励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人提升,绩效发展,不可本末倒置。
4、让“不相关”评价考评结果谁是考核者?
答案很简单,肯定是直接上司,直接上司熟悉掌握着员工的第一手信息,作为考评者再合适不过。
但有的企业总是把“不相关”因素引入考评中,比如开会投票、“评非所考”、“以偏概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考评就成了“应试”,失去了应该有的价值。
结语考评作为人员选拔、激励、评价未来发展的手段,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并赋予其科学、权威性,否则闹出笑话,反而成为员工消极心理的反作用力。
“一刀切”式的考评,注定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与理解。
本文作者林白八点半,阅读后可以点个关注,图片来自网络,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