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近期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引发了关于“谁受益、谁受害”的激烈讨论。
表面上看,这一政策似乎遵循“甲方停止付款”的博弈逻辑,试图通过关税杠杆迫使贸易伙伴让步,甚至被部分观点解读为“美国与阿根廷等零关税国家将成最大赢家”。

美国“受益论”的悖论:
农业溃退与滞胀风险
特朗普政府宣称关税将重塑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但现实数据揭示了另一番图景。
中国对美农产品的反制关税已从10-15%提升至34%,直接导致美国大豆出口份额被巴西取代——巴西港口溢价一度超过芝加哥基准价,而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从2022年的428亿美元骤降至2024年的292.5亿美元。
美国农民协会警告,关税正迫使全球买家转向南美供应商,美国农业的长期市场份额恐遭永久性挤压。
更深层矛盾在于,关税政策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博弈加剧了美国经济的滞胀风险。
巴克莱预测,新关税可能使美国2025年核心PCE通胀率升至3.7%,同时GDP将在下半年收缩,失业率攀升至4.7%。
尽管特朗普呼吁降息以缓解压力,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无需急于调整政策”,强调关税对通胀的复杂影响难以量化,货币政策需保持独立性。
这种政策矛盾可能使美国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泥潭,而非原观点所设想的“就业与繁荣”。

阿根廷的“零关税红利”假象:
大宗商品暴跌与地缘困境
阿根廷被描绘为“零关税受益者”,但其经济结构决定了它难以独善其身。
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出口国,阿根廷30%的外汇收入依赖大豆及其衍生物,而当前国际大豆价格暴跌直接冲击其创汇能力。
与此同时,特朗普关税引发的石油需求萎缩导致布伦特原油跌破70美元,阿根廷页岩油气田开发计划(如Vaca Muerta项目)面临外资撤离风险。
即便阿根廷电商平台MercadoLibre可能因中美电商摩擦获得短期机遇,但其总统米莱的“AI中心”计划因技术脱钩压力受阻,暴露了依附性经济体在贸易战中的脆弱性。
更讽刺的是,阿根廷媒体《号角报》尖锐指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美国推向全球对立面”,反而为中国扩大地缘影响力提供了战略机遇——中国通过深化与日韩、沙特等国的合作,正成为“自由市场的捍卫者”。
阿根廷自身也在权衡“东西方科技站队”的代价,其“零关税红利”实则为被动卷入大国博弈的副产品。

中国的“受害者”叙事再审视:
供应链重塑与制度韧性
原观点将中国视为“最大受害者”,但中国应对关税战的策略展现出极强的制度弹性。
通过加速供应链多元化,中国将大豆进口重心转向巴西(预计第二季度进口激增)、阿根廷及巴拉圭,同时在小麦领域与澳大利亚深化合作。
这种调整不仅缓解了短期冲击,更推动了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网络重构。此外,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多边外交(如缅甸地震援助中8400万美元的快速响应),塑造了“可预测的全球化领导者”形象,与美国的保护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并未陷入“囚徒困境”的被动局面。
美国试图通过分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瓦解对华贸易联盟,但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深度绑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企在华增资扩产(2025年上海超级工厂投产),表明全球产业链的“去中国化”叙事难以成立。
中国驻阿根廷大使王卫的署名文章更直指核心:2024年中国5%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全球30%的增量,外企在华投资近3万亿美元,90%对营商环境满意——这些数据揭示了中国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美联储的“独立”困局与全球金融波动
有观点认为华尔街通过做空收割财富,但现实更复杂。
尽管关税政策导致美股一度蒸发4万亿美元,但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后,市场因鲍威尔未对关税通胀采取激进立场而反弹,道指单日上涨0.92%。这一波动反映资本对政策不确定性的焦虑,而非简单的“富人受损”。
更深层矛盾在于,美联储的“数据依赖”路径与白宫的政治压力形成拉锯:
巴克莱预测,即使通胀高企,美联储2026年前仅会降息两次,这种克制可能加剧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进一步放大关税战的负面效应。

全球化重构中的权力再分配
关税战本质是一场“没有赢家”的负和博弈。
美国试图通过“甲方霸权”重塑规则,却导致农业溃退与盟友离心;
阿根廷等资源国看似获得短期替代红利,实则深陷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地缘依附困境;
中国虽承受直接冲击,但通过供应链韧性、多边外交与市场开放,反而巩固了全球化引领者地位。
当前局势印证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预言——
单边主义终将让位于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体系,而谁能以制度创新与开放合作适应这一变革,谁才能真正定义“受益者”。
对此,你想说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