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为何在晚年急于让乾隆兑现雍正让他“配享太庙”的承诺?

琅琊左史 2025-01-15 15:56:25

古代的士大夫一生有几大所求,生前封侯拜相、封妻荫子,死后谥号文正、配享太庙。

而配享太庙是这几个所求中份量最重的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

清朝享国276年,只有张廷玉一个汉臣得以配享太庙,足见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含金量。

张廷玉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康雍乾两朝比较核心的重臣。

尤其在雍正一朝,深受雍正帝倚重,他在雍正继位后帮助雍正稳定局势,助雍正帝平准噶尔部,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等新政,在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雍正核心军机大臣之一。

张廷玉对雍正帝忠心耿耿、鞠躬尽瘁,雍正帝在驾崩前留下遗诏,让张廷玉辅政,并且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有了先帝的承诺,自然在乾隆前期仍旧位列中枢,红的发紫,他还被乾隆册封为三等伯,是清朝第一个被封爵的文臣。

但乾隆毕竟不是雍正,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乾隆帝坐稳皇位后,他怎么看张廷玉这个老臣怎么别扭。

乾隆比雍正帝更歧视汉臣,在他心目中,汉臣远不如满臣,所以只有满臣才值得配享太庙。

太庙是什么地方,是供奉皇室历代祖先的圣地,受子孙后代祭拜。清朝大臣能够从祀太庙,必须得是功勋卓著,也必须是满洲贵族,岂有让一个汉臣从祀太庙的道理,这样岂不是要历代祭拜一个汉臣。

所以乾隆打心眼里不想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但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是先帝的承诺,这事就不大好办,如果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就是违逆先帝遗诏,就是不孝。

不孝可是个大罪名,乾隆可担不起这种骂名。

最好的办法是让张廷玉自己犯错,最好犯个大错,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配享太庙的殊荣给拿掉。

可是张廷玉毕竟是三朝老臣,腥风血雨的朝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一直小心谨慎从不犯错,让乾隆抓不住把柄。

乾隆挑不出张廷玉的过错,就只好故意难为他、冷落他,让张廷玉自乱阵脚。

张廷玉什么道行,服侍过三个完全不同性格的皇帝,他能不知道乾隆的小心思。

他知道自己不被乾隆喜欢,招他烦,所以就打算提前致仕。

但他多次请求致仕均不被乾隆批准,乾隆还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明着是挽留,背地里是奚落他,你都配享太庙了还想着退休,别给脸不要脸。

乾隆很明显就是不想让他安全着地,想让他老迈昏聩,干出一两件错事。

但架不住张廷玉反复上书请求致仕,乾隆不得已答应了他。

可就在这时,张廷玉提出来雍正帝的遗诏,说他怕死后不能配享太庙,请求乾隆给他一个凭证。

乾隆本就不想让他配享太庙,他还来要了,真是恬不知耻,但没办法,皇考遗命不得不从,乾隆还是给了张廷玉一个手诏,让他安心,他会遵从皇考遗诏。

第二天张廷玉上折子谢恩,并派儿子入宫谢恩,这让乾隆大为恼火,你老张谱够大的,居然不亲自来谢恩,传旨让老张明白回话。

但旨意还未下达,张廷玉翌日黎明就入宫谢恩,乾隆觉得这是军机处的人故意给张廷玉泄密,雷霆大怒。

于是乾隆举行廷议,讨论怎么处罚张廷玉,大臣们肯定懂乾隆的心思,就建议削掉张廷玉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尊荣。

但不知道乾隆怎么想到,没有允准大臣们的建议,只是削掉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

乾隆十五年,乾隆皇长子永璜去世,张廷玉不开眼,偏挑这时候请求致仕,再次激怒了乾隆。乾隆把清朝配享太庙的大臣名录发给张廷玉,让张廷玉自查下配不配,这就够侮辱人了。乾隆还让大学士九卿廷议,怎么治张廷玉的罪,群臣太懂了,直接提出罢去配享殊荣,乾隆很满意,就放张廷玉归乡了。

这还没完,张廷玉致仕回乡后,他的亲家公朱荃犯法,乾隆帝正好找了个借口整治张廷玉,查抄了张廷玉在北京的家,查抄出一万五千两银子,乾隆没想到张廷玉这么清廉。还勒令张廷玉退还历年赏赐,并且额外罚银20万两。

看着没,领导看你不爽的时候,你干什么都是错的,会变着法整你。

等张廷玉死后,乾隆仍旧遵从雍正帝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因为张廷玉为官实在无懈可击,找不到丝毫把柄,之前挑的那些毛病站不住脚。

张廷玉因此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0 阅读:169
琅琊左史

琅琊左史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