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时,39军116师受命突破临津江,战斗打响前,有一系列困难摆在116师面前。
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敌人埋设的地雷,江岸密布的地雷对我军威胁很大,在前期的侦察行动中曾导致多人伤亡。
时任347团团长李刚在12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3营和侦察分队都踩响了地雷,伤5人,亡3人。侦察分队起回来8颗美造‘47式甲雷’。我要他们拿2颗来,并讲一讲它的结构、性能和排除方法。从他们的讲解中,得知它是美军最新式防步兵雷。该雷被绊响后,由发射药燃烧的气体从雷壳中推出一颗弹头(手榴弹大小),跳高约1.2米到1.5米,而后爆炸,杀伤半径约30至40米,主要用于杀伤步兵。”
此处提到的,似为美制M2系列跳雷,弹头系由一枚60毫米迫击炮弹改制而成,对步兵杀伤威力极大。
347团的应对办法是,迅速组织训练班集训一个昼夜,讲明该雷性能、结构和排除方法,然后再把地雷分给3个营,各营再自行组织排雷训练。
一两天内,各营纷纷组织起自己的排雷队,偷渡剪开铁丝网,卸掉绊索雷的引信,排除了突破点上的160余枚地雷。最后冲锋前再用迫击炮、爆破筒炸一次清场。
此外,师里还有额外要求,各团从班长到团长除展开实战演练外,再加练3个整夜的现地侦察,以进一步查明和熟悉地形与敌情。
如347团团长李刚,在12月25日的抵近侦察中就发现了敌几个火力点,还解决了前一天炮兵观察时留下的疑点目标——敌方1个6门制战防炮连的阵地。
战前准备期间,整个116师的配置地域仅6至7平方公里,其间就隐蔽着多达6个步兵营、5个炮兵营、7个炮兵连、4个团指挥所、1个师指挥所及勤务分队共1万多人(据李刚12月26日日记)。
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敌火力覆盖,后果不堪设想。但在志愿军的阵地上,白天一个人影也看不见。
入夜后,敌远程炮火一排排打到高浪浦里和沙尾川(348团和344团在此方向佯动),夜航机也不断贴着临津江面盘旋并投掷照明弹,但愣是没发现已通过土工作业把阵地推到距敌仅200米只有一江之隔的志愿军。
1950年12月31日16:40,强渡临津江的炮声准时打响。
至1951年1月1日6时,历经13小时激战,志愿军39军已完全打垮当面南朝鲜1师,并突入“联合国军”纵深达15公里,南朝鲜军被志愿军的迅猛攻势完全发懵,一溃千里。
苏仕文
作为39军116师曾经的一员,向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