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应该是封建社会民众最向往的四种贵族身份,它分别代表位尊、禄厚、权重、势大。可以想象,拥有这四种身份的人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因此,要想把这4个“职业”都做一遍,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它的难点在于两个,出则为将入则为相,需要文武通吃;王公侯伯子男六等爵,王、侯之间只差一级,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封王或封侯,由侯晋爵为王少之又少。
当然,“几乎”不等于“完全”,史书上记载的,还真有这么几个牛人,4个位子都做了一遍,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一、韩信应该是历史上最没有争议的一位。
将就不用说了,无论是韩白卫霍还是韩白李岳,韩信都是历史上第一名将,兵仙就是他的专属名号。
荥阳对峙时,韩信请封“假齐王”,刘邦虽不乐意,但在张良“踢”了他一脚的情况下,还是封韩信做了真齐王。
垓下之战后,刘邦驰入韩信军中夺了他的兵权,并趁机改封他为楚王,从齐地迁往下邳。
后来又因钟离眜事件被陈平阴了一把,在云梦泽被拿下,降为淮阴侯,软禁于关中。
韩信唯一的疑问是,是否当过丞相?
实际上,韩信虽然没有行使过相权,也没有治理过国家,但他确实曾担任过宰相。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彭城之战后,诸侯皆叛汉归楚,当时对刘邦威胁最大的就是魏王豹,他封锁了河关,切断了在荥阳的汉军归路,刘邦派郦食其说降也无济于事,于是封韩信为左丞相,北上击魏。
井陉之战后,韩信平定赵国,斩杀陈馀,生擒赵王歇,刘邦又晋封韩信为相国,让他率军攻齐。
韩信的相其实就是挂着职位在打仗,就像同时期的周苛挂名御史大夫,也是主要打仗一样。
二、吕产周吕侯吕泽之子,吕后亲侄。
吕氏的崛起并非仅仅是因为吕雉,她的兄弟姐妹也不是善茬,吕雉是家中老三,上有两个兄长吕泽和吕释之,下有一个妹妹吕媭。
吕媭就不用说了,嫁给了开国猛将樊哙。而吕泽和吕释之也不简单,二人从刘邦一开始起兵,就以客将的身份,带着钱粮、子弟兵加入了刘邦阵营,算是从属性质的盟友,而且实力不小。
其中的老大吕泽最为厉害,其亲信冯无择参加了雍丘之战,斩杀三川郡守李由,亲信郭蒙参与杠里之战,击败王离,又在曲遇击破秦将杨熊。彭城之战后,刘邦狼狈而逃,首先选择“投靠”的就是驻守下邑的吕泽。
在吕泽的坚守下,下邑一直固若金汤,项羽屡攻不克,他在下邑的防守,对当时的汉军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是打击了项羽继续西进的信心;二是为汉军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就是在此期间,刘邦完成了消灭章邯,平魏、攻赵,策反英布等多项工作。
后来吕泽还成为荥阳前线的最高军事统帅(当时刘邦在成皋)。
而且吕家还与丰沛功臣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能也是刘邦一直不动吕雉,最终选择他不喜欢的刘盈继位的原因之一,他需要依仗吕家的地方太多了。
吕家的二代也不差,吕产和兄长吕台从小就随父征战,虽然名声不显,战功不著,但也是久经战阵,经验丰富,二人在刘邦逝世前就已经封侯拜将,一个为郦侯,一个为洨侯。
而且吕产兄弟三人(还有吕释之的儿子吕禄)虽然称不上良善之辈,但也没有欺男霸女,卖官鬻爵这样的恶迹,吕氏算是外戚专权中名声比较好的一代。
吕雉临朝听政后,吕产兄弟更是跟着鸡犬升天,吕禄为赵王,上将军,统领北军;吕台为吕王,统领南军,四年后,吕王吕嘉(吕台之子)被废,吕产成为新的吕王,后又晋为梁王,出任太傅。
吕雉病重时,遗命吕产统领南军,出任相国,辅佐朝政。
可惜吕产虽然不弱,但架不住面对的是一群老狐狸,齐王刘襄率先举兵,吕产命灌婴讨伐,结果灌婴临阵反水,与周勃、陈平一起诛吕。
即便如此,吕氏也有一战之力,但吕禄架不住郦寄忽悠,交出了北军兵权,吕产也只能逃走。
还有一类人,最容易达成这四种身份,那就是篡位或计划篡位的权臣。
三、曹操相就不用说了,世称曹丞相,早在建安十三年,在收荆州,赤壁之战前,曹操就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进位了汉朝丞相。
在受封魏王之前,曹操的爵位是侯。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至洛阳,自领司隶校尉,封费亭侯,不久又听从董昭建议,迁都许县,进封武平侯。
唯一的疑问是曹操是否是“将”?
虽然曹操在历史上多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现,但毫无疑问他是将,而且还是名将、才将、大将。
平西凉马超,灭徐州吕布,官渡破袁绍,北征乌桓,收荆州征东吴,每一战曹操都是亲临前线、不避矢石,甚至数次受伤,比如与董卓部徐荣作战,“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与吕布会战,割须断袍,烧伤左掌,与张绣交战,又为流矢所中。
用兵方面,曹操战术多变,不拘成法,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战术手段层出不穷,信手拈来,李靖就赞其战术变化如神。
另外,曹操还是一位兵法大家,他创新的军事法令,比如《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等,被历代兵家奉为经典,其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注解》,开注释《孙子》之先河,《兵书接要》、《孟德新书》其中的“诡诈论”,以及注重后勤保障、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更是深受后世推崇。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不是“将”呢?
再从官职上来说,曹操从最开始的典军校尉,后来的奋武将军、建德将军、镇东将军,一直到行车骑将军事,都是军职。
四、司马昭虽然也曾任“王侯将相”四职,但比起韩信和曹操,司马昭还是略逊一筹,毕竟前者是靠自己奋斗而来,他则多赖于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的基业。
曹叡时期,司马昭子凭父贵,被封为新城乡侯。大将军曹爽伐蜀时,司马昭随之,被任命为“征蜀将军”,虽然是个杂号将军,但位居三品。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杀曹爽,开始专权国政,姜维侵扰陇右,司马昭受命屯兵关中,调度诸军,不久姜维被其设置的疑兵所惑,退保南郑,蜀别将句安被切断后援,无奈投降,司马昭因功晋为安东将军、持节。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大将军之职辅政,权势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嘉平四年(252年),司马昭进号为都督,统率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伐吴,结果于东关惨败。
司马师铁面无私,削去其弟侯爵之位,司马昭擅杀委罪于他的行军司马王仪,两兄弟闹得不愉快。
所以,淮南之叛时,司马昭未主动请命平叛,司马师带病出征,结果被文鸳七进七出吓得伤口崩裂而亡。
司马昭权术不次乃兄,曹髦欲趁司马师之死夺回皇权,命其留镇许昌,然而司马昭却用钟会之谋,快速返回,掌控了洛阳,后又携皇帝和太后一起东征,粉碎了诸葛诞的叛乱。
虽然,司马昭两次辞让晋公之位,九锡之礼,但篡魏之心路人皆知,最终不堪受辱的曹髦率仆人,太监百余英勇的冲向大将军府,结果被成济所弑,常道乡公曹奂成为新的傀儡。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三路伐蜀,捷报频传,司马昭趁机受封相国,进位晋公。
灭蜀后,司马昭再拜为晋王,加九锡,一年后病死,时年55。
五、萧鸾萧鸾是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自幼父母双亡,由三叔萧道成养大,视如己出。
长大后跟随萧道成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升至宁朔将军,出任宣城太守。
萧道成篡位后,萧鸾自然也跟着沾光,出任侍中,封西昌侯,不久又进位征虏将军、郢州刺史。
萧道成死后,萧鸾继续加官进爵,先是右将军、豫州刺史,后是尚书左仆射。齐武帝萧赜崩逝前,遗命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辅政大臣。
萧昭业继位后荒淫、挥霍无度,引得民怨沸腾,萧鸾趁机清除异己,大权独揽。
隆昌元年(494年),萧鸾发动兵变,弑杀萧昭业,然后以皇太后名义,立新安王萧昭文为帝,他自己也晋爵为宣城王。
十数天后,他又废萧昭文,自立为帝,是为齐明帝。
六、慕容垂南北朝战神,史上未尝一败的名将。
慕容垂13岁就随父兄上战场,勇冠三军;16岁时,作为前锋攻陷高句丽都城丸都;18岁时,与慕容翰联手击败宇文部,杀大将涉夜干,因功受封都乡侯。
可惜,慕容垂一直受到兄长慕容俊的猜忌。
慕容俊称帝后,慕容垂因座骑受惊坠马而折齿,就被兄长戏谑的更名为“垂”(原名慕容霸),虽然被封为吴王,但基本被剥去了军职,入朝参政。
多亏四哥慕容恪对他照顾有加,慕容垂才平安渡过了慕容俊一朝,然而等到慕容恪一死,继位的侄子慕容暐对他更加猜忌,虽然枋头之战破桓温,有大功于燕,但还是被迫出走前秦。
不遭人嫉是庸才,到了前秦的慕容垂又被王猛施以金刀计,虽然得益于苻坚的信任,毫发无损,但他最成器的儿子却因之而死。
所以,在淝水之战后,他就趁机逃出樊笼,率军至荥阳,自称燕王,录尚书事,后来更是挫败苻丕,击溃东晋刘牢之,大胜高句丽,复燕称帝,成为一代雄主。
很多人以为慕容垂仅是一代名将,无宰相之才,其实不然,在慕容恪掌权的那一段时间,慕容垂就以侍中录留台事辅政,他的相才得到了慕容恪的高度认可,史书说他对五弟甚为倚重,常对慕容暐说:“吴王将相之才十倍于臣,先帝以长幼之次,以臣先之,臣死之后,愿陛下委政吴王……”
七、朱温黄巢起义军战将,灭唐刽子手,后梁开国皇帝。
朱温初随黄巢起义,起义军攻占长安后,招降夏州节度使诸葛爽,又攻占邓州,俘刺史赵戒,大败唐将拓跋思恭、李孝昌,阻扼了由荆襄北攻的唐军,稳定了新生的大齐政权,因功受封行营都虞侯。
后来朱温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对垒于河中府,因向黄巢求援不至,而降唐,被任命为宣武军节度使。
再之后,朱温加入剿灭黄巢的作战,屡立战功,又收降了许多之前的老同事,如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之流,实力更为壮大。
中和四年,朱温被唐僖宗加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封沛郡侯,成为仅次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藩镇。
光化三年,宦官刘季述擅行废立被宰相崔胤所诛,昭宗复位,为笼络朱温,晋封其为东平王。
后来朱温又利用崔胤与宦官争权,攻同州、取华州,兵临长安近郊,迎还昭宗,掌握了朝中大权。
此时的他不仅占有了实力最强的河朔三镇,在和李克用的争斗中也占尽上风,皇权之门已经向他打开。
天佑元年(904年),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八月废杀昭宗立年仅十三的李柷为帝,十一月,又进位相国,魏王,加九锡,走完了篡唐的所有程序。
需要提一句的是,同时期的李克用并未集齐“王侯将相”这四种身份,他直接受封的是郡王,当年朱温谋刺李克用,唐廷给朱温这个新贵封侯的同时,为了安抚李克用,直接封了他做陇西郡王。
王公将相严格意义上的“王侯将相”应该就是以上七位,当然广义上的就不止这几位了。
比如,中唐定海神针郭子仪,他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不是“宰相”之称,但在实行“群相制”的唐朝位同宰相,收复两京后,又被封为代国公,比侯爵还高一级,在之后就是加封为汾阳郡王。
同时期的,被推为战功中兴第一的李光弼也是一位,他官至中书令,位同宰相,先被封为魏国公,后改郑国公,再晋临淮郡王。
像郭李这样的“王公将相”还有不少,如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六王”之首的徐达,爵位是信国公、魏国公、中山王,只是他的王爵是死后追赠的。
至于丞相,徐达是确确实实担任过的,开国后,他是第一任右丞相,位在李善长的左丞相之上。
再比如篡晋的枭雄桓玄,他的第一个职位是承袭其父桓温的南郡公,掌握朝政以后又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晋封楚王,最后逼晋安帝禅位,建立桓楚。
还有乾隆的小舅子傅桓,平定金川,平准噶尔,督师缅甸,乾隆朝第一名将,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出将入相,至于爵位则是一等忠勇公、郡王(追赠)。
大家觉得历史上还有谁集齐了“王侯将相”或“王公将相”这四种身份,敬请留言讨论!